鄧立
農村小學受到特殊環境和文化氛圍的影響,學生生活接觸面小,語言環境相對封閉,再加上自身心理素質弱等原因,往往導致他們在口語交際時表現得羞澀、膽怯。再加上家庭教育方面缺少口頭表達的訓練意識,交流多以方言為主,長期以往造成了農村孩子口語交際水平相對落后。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成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師須認真重視的課題。
一、更新觀念,建設“研學后教”模式下的新型高效課堂
“研學后教”是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落實新課改的全新嘗試。該模式巧妙地把自主、合作、探究三種學習方式融合在一起,實現了學習方式的改變,真正把課堂上的時間還給了學生。而這種教學模式對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大有裨益。
1.自主—合作—交流,把時間還給學生,有機會聊
“研學后教”課堂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本課堂”,一改往日老師講學生聽,只輸入不輸出的“一言堂”模式,強調學生在“自主—合作—交流”的循序漸進環節中對知識進行學習和鞏固。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針對課堂生成的“研學問題”,在預習時積累的資料和素材的基礎上,先充分自主學習,再在學習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聽取每位組員的發言后進行綜合考量,整理出小組有代表性的學習成果,最后在全班進行交流展示。在這一系列的交流過程中,學生們幾乎都是通過口頭表達的方式來完成的,即使借助圖表等工具來說明,也離不開口頭語言的闡述。這樣的學習方式在日復一日的語文閱讀課堂上,勢必在無形中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升大有幫助。
2.“研學案”導航,理清思路,有順序地聊
在“研學后教”的課堂上,“研學案”作為課前研學、課中導學、課后思學三個重要學習環節的載體,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師針對每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出圍繞“研學問題”的有梯度的“研學案”,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又能保持學習思路的清晰有序。這無疑為閱讀教學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和交流展示環節提供了十分必要的思考基礎,學生在進行口頭表達的時候會因為問題在腦海中經過深思熟慮和文字提煉而顯得更有自信,聊起來思路更清晰。而理性的思考是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一大法寶。
二、豐富文本,開拓視野,開展“主題閱讀”多種教學課型
主題閱讀就是以一個單元為單位,將語文教材中的單元內容以及與單元主題相關聯的課外閱讀內容,組成一個“大單元”系統,圍繞一個相對集中、獨立的主題開展的閱讀學習活動。以語文教材主題為主線,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將閱讀方法由課內習得遷移到課外應用,即“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1.你讀我誦,文質兼美,讓學生愿意開口
主題閱讀系列讀本中的《你讀我誦》和《經典誦讀》不同于其他讀本,是按語文教材的單元主題進行編排的,可以讓學生有主題地誦讀。從兒童記憶、認識形成、情感發展等方面來看,有主題地誦讀比無主題誦讀效果要好。這些優秀的精選文本,通過“師生共讀”“親子共讀”“小組互讀”“課前一分鐘誦讀”等多種形式誦讀,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讓孩子們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培養語感,積累詞匯量,感受語言之美,促進口語表達時用詞用句的規范性、文學性,在較短時間內提升學生口語交際的自信,讓平時羞于表達、不愿表達的農村小學生愿意開口、喜歡開口。
2.多種課型貫穿,以讀代講,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隨著年級的升高,口語交際教學要逐步從“說什么”向“怎么說”“為什么這樣說”轉變。“主題閱讀”教學課型包括了“單元導讀”“整體識字”“以文帶文”“讀寫聯動”等課型。其中“以文帶文”課型是核心課型。在“以文帶文”課堂上,老師在“一主”教材的基礎上帶一篇或多篇課外文章,讓學生學會“對比學習”或“類比學習”。老師提問少而精,以讀代講,少講多讀,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自主和合作學習,老師只在關鍵的時候適當點撥。口語交際教學要抓住學生語言學習的關鍵期,讓學生在課堂上以多種形式的“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積累素材,以達到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目標。
綜上所述,“課前‘一主兩翼教材的整體預習”“課堂自主研學、互動交流、反饋點評”和“課后多種形式閱讀”這一“三線并進,立足課堂”的口語交際課堂教學模式,為提升農村小學中高年段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提供了十分有效的策略。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