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麗
一、案例描述
事情源于一個叫小金的學生,一個學期下來,已數不清有多少次的家庭作業是在學校補做完成的。就拿上周五來說吧,在校補完作業后,我還特意利用信息提醒他的家長要督促孩子完成作業,結果周一來到學校,作業登記本上又醒目地登著他的名字。“又沒有完成作業!”我極力忍著怒火,翻開他的作業,不到兩頁的練習冊,竟然只寫了一個字。這是什么學習態度?這又是什么樣的家庭管理?瞬間,我火冒三丈,隨即拿起手機撥打了小金媽媽的電話。
由于累積著小金屢教不改的憤懣,對家長監管缺失的強烈不滿,我的告狀言辭也很是犀利,直言家長沒有檢查家庭作業,甚至說到如果作業不完成的話,第二天的單元考也就不用考了。或許是這一“恐嚇性的懲罰”戳中了家長內心的火力點,她立馬指責我不負責任,把孩子不完成家庭作業的責任歸咎于家長;也再三強調她沒有文化,不懂教孩子做作業,教學生做作業是老師的事;還說她早就管不了孩子,沒有辦法,所以要交給學校去管。
我一聽可真是氣不打一處來,這還真算得上是家長中的一大奇葩了,竟然為自己的不負責任找了一大籮筐“理直氣壯”的托詞!我也毫不客氣地把“機關槍”對準家長:“課堂作業自然是由我負責監督完成。我現在反映的是小金家庭作業沒完成的問題,難道你還想讓我負責監督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更何況我只是要求家長檢查作業完成與否,沒有要求檢查正確與否?”電話那頭響起了“嘟嘟嘟”的電流聲,小金媽媽不再爭執了,直接掛斷了我的電話,落下了電話這頭正在氣頭上的我。
二十多年來第一次與家長起了爭執,內心除了憤怒就是不滿。但隨著內心的平復與冷靜,我開始認識到自己“告狀”失敗的原因所在——情緒過于激動,對家長的態度不敬、出言不遜。站在對方家長的角度來分析,我更為自己的言語感到自責,畢竟作為家長,因孩子犯錯接到老師的“投訴”電話,心情已經是糟糕的了,而老師又將孩子的過錯遷怒于家長,直言指責家長,難怪平日里對老師很是尊敬的小金媽媽也會一反常態,憤怒地掛斷老師的電話。
于是,我拿起手機,心平氣和地給家長發了一條致歉短信:“您好,小金媽媽!我想為下午的事道個歉。小金本來是個很乖巧聽話的孩子,上個學期我也欣喜地看到了他的進步,期末考還取得了90分的好成績。可是,這個學期接二連三沒有完成作業,我也多次發信息提醒您要看看他是因為什么沒有完成作業。看到他再三犯錯,作為老師,我很是心焦!我誠懇地為我下午的言辭道歉,衷心希望您能配合老師,一起幫孩子把偷懶的壞習慣給徹底改過來,讓他盡快又進入班級優秀生的行列!”很快,我又接到了小金媽媽的電話,電話那頭,小金媽媽也在愧疚地為她剛才的言行道歉,并征詢我如何教育好小金的意見……
二、分析與思考
為了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就必不可少了,那今后再遇到類似這種孩子屢教不改的情形,必須告訴家長,得到家長配合的情況,該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告狀”時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閃光點,切忌把孩子數落得一無是處。任何一個孩子都有他積極的一面,在與家長通話前,老師要先梳理一些孩子的閃光點,與家長通話時給孩子多一些積極的標簽,這在一定程度上能讓家長輕松、自信、愉快地面對老師,接受老師的建議。
其次,“告狀”時要委婉指出孩子的不足點,切忌對家長興師問罪。教師必須心平氣和地向家長真實地反映孩子的情況。雖然屢教不改的學生肯定會讓老師義憤填膺,但孩子在家長心目中的地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家長往往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優秀的,有些家長會把老師口中的“大”問題看成是老師有意的小題大作,甚至是無中生有。因此老師在反映問題時,要顯得平和而真誠,實事求是地陳述現象,擺出問題,多站在學生、家長的立場分析問題,要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對孩子是關心的、愛護的,而不是一味的指責,老師更不能訓斥家長,指責家長的教育方法。
第三,“告狀”時要殷切提出教育孩子的切入點,切忌命令家長該如何做。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先從自身找原因,公平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表現,提出對孩子的預期目標,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老師可以推薦家長觀看一些好的家教寶典,提供給家長的建議要以委婉的方式、建議的語言為主:“如果我是家長,我可能會嘗試這么做……”“家長不妨試試這么操作……”“這種方法你試試看行不行?”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