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珍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也就是說,沒有積累,就談不上真正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更不能學好語文。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豐富的積累,可以形成良好的語感,開啟靈感之門。豐富語言積累,才會培養學生有話說,有話寫。因此,以課外閱讀為支點,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有目的地開展欣賞、書評、交流、分享、讀后感等相應的語文活動,把課外閱讀落到實處,建立學生“語言庫”“材料庫”,從而大力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從心理學上來講,四至六年級(10-12歲)兒童可連續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約25分鐘,特別是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注意力的穩定、集中性相應提高,注意廣度不斷擴大。課前3分種,是學生上課初期階斷,由此可以推斷是學生注意力最為集中的最佳時間段,是喚醒大腦皮層活躍興奮的最好時刻,也是學生從上節課活動結束進行注意轉移進入下節課學習活動的最佳活動機會,因此,利用課前3分種組織有效的課堂活動,不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較好提高課堂效率。
一、開啟交流平臺,激發學生表達欲望
課前三分鐘的激發,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催化劑, 是凝聚學生注意力的黏合劑,是增強課堂效率的潤滑劑,是轉化學困生的良藥。我剛剛接手的四年級這個班級時,發現學生的基礎薄弱,課內知識掌握不牢固,課外知識更是匱乏。結合本班學情,我大力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利用語文課前三分鐘進行閱讀交流,展示閱讀收獲,從而達到不斷積累語言。于是,我嘗試將課前3分鐘與課外閱讀活動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整合課內、課外資源,一方面可以指導閱讀活動,檢驗閱讀效果,這樣一石二鳥的舉措,既可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又可以練膽量,長見識,增信心。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既能鍛煉思考能力,同時還能積累語言,提高閱讀效果。
二、讀說結合,學思結合,共同提高表達能力
俗話說:在思考中摸索,在探索中前行。結合班級自主管理理念開展課前3分鐘閱讀交流,真正落實學生自主管理班級,增強自主開展課前3分鐘閱讀交流活動的實效。我和學生商榷,讓全班同學輪流按學號當班長并主持3分鐘交流活動,以抽簽形式交流讀書收獲或者感受。活動伊始進行并不順利,主持人緊張膽怯,演講者更是寥寥數語。3分鐘內僅僅只有4-5位同學生進行交流,且語言表達結結巴巴,極不流暢,交流內容更是平淡無味。于是,我就身體力行,和學生同讀《皮皮魯總動員》,講述自己的閱讀收獲,引導學生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生茅塞頓開,明白交流閱讀收獲的方法及策略,我及時跟進指導學生如何準備,如何陳述……很快,學生們在模仿交流中內容豐富了,表達水平提高了。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鍛煉適應了這個舞臺,學生逐漸可以侃侃而談,內容也由以前的單一枯燥到現在的豐富多彩,甚至有學生把看到的精彩部分拿來讀上一段,讀到緊要處再來上一句“欲知詳情,請聽下回分解”的評書語言,吊足了聽者的胃口,整個過程學生都是愉悅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促進了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三、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共建語言寶庫
現在,不論是早讀還是午讀,不論是語文課還是自習課,只要鈴場響罷,每天的值日班長擔任小主持人,主持整個交流活動。可以采用學生輪流的方式,可以采用抽簽的形式,學生自己選擇喜歡擅長的活動形式,確定不同的主題內容和交流方式,讓學生在這不大的講臺上展現自己,表達自我,這已經成為課前3分鐘交流的常規機制。如今課前3分鐘與閱讀交流活動,最受益的語文課堂更是精彩紛呈,學生發言積極了,自信心增強了,課堂上出現小手林立精彩發言的現象,也就是家常便飯了。利用課前3分鐘進行閱讀交流,學生們不僅開闊了眼界,擴大了知識面,豐富了知識儲備,對語文的學習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積累,對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既能豐富知識,又能增強信心。既能拓寬視野,又能積累寫作素材。既能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又能促進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既能豐富思想,又能促進思維及能力的發展。本班學生課外閱讀活動,利用語文課堂課前三分鐘進行閱讀交流與積累,經過一年的嘗試與改進收到良好的效果。積累是寫作的基礎,積累越厚實,寫作就越有基礎。
積銖累寸,豐富多彩的課前三分鐘的語言運用活動,為學生提供豐沛的寫作素材,積累豐富知識,會為學生打開了一扇學習語言文字的大門。我將繼續堅持下去,將課外閱讀和語言交流進行到底,使學生的詞匯、語匯積累和語言運用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中得到提升,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質的飛躍。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