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秋
通過兩年的研究,我發現微課在字詞教學中可以翻轉課堂模式,利于學生突破重難點,提高學習效率。在字詞教學中,我嘗試的教學模式是:課前吸收,自主學習——小組探討,共同學習——內化感知,自我獲得——發散思維,延伸學習。
一、課前吸收,自主學習
對于小學生來說,預習一篇新課,就要進行初讀感知,在初讀的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生字詞的認讀、理解。教師可以對這些難讀、難記的生字進行整理,利用字理識字法,即對生字的拼音、結構、字的原義或引申義等知識制作微課,上傳到微信群(此群可以事先建立),學生根據微課自主學習,過好生字詞關,嘗試了解課文。
如在教學二年級語文《不用嗓子的歌手》這一課前,我針對易錯字“遠”制作了微課,微課的內容是:利用動畫將“遠”字拆成“走之旁”和“元”,從“走之旁”的甲骨文“辵”的本義(走走停停)說起,加上“元”就變成形聲字“遠”,本義是“走路走得長”,再給“遠”組詞,引申出“用作距離長,與‘近相對、遠見(遠大的眼光)、時間長、關系疏,不親密、深奧,旨遠”等意思。然后進行梳理,小結“遠”字的拼音、音序、結構、組詞、字義。通過微課,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又習得了方法。他們根據類似的方法自己查找資料、工具書學習剩下的生字。這樣的課前預習縮小了“教學差”,學生抓住了重點,學會了分析,學會了思考,這些思考所得成為了學生聽課的鑰匙和線索。長此以往,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了培養。
二、小組探討,共同學習
學生在課前預習時雖然通過微課已經進行自我學習、獨立思考,但難免有的會遺忘,因此,在上課前的兩分鐘,我重新播放一遍微課,加深印象,學生也對如何學習生字掌握了方法,達成了聽課的基礎。在上課時,我要求學生互相學習、交流,他們會根據自己理解、觀察的側重點進行自我表達,分享學習所得。
在教學二年級語文《不用嗓子的歌手》的生字時,我先讓每個小組的組長組織本組成員互相拼讀生字,互相糾音,拼音過關后,每人在組內輪流匯報自己學會的生字。在小組合作探究的基礎上,選派小組代表上臺匯報學習生字的成果(做小老師)。匯報的內容可以根據微課提供的樣式:讀拼音、說音序、析結構、解字義、談提示(提示易寫錯的筆畫)、示范寫。學生匯報完了,全班孩子互相補充,最后老師小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合作學習的基本流程:布置任務(老師提出學習任務)——小組合作(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的調控下共同探究,完成任務)——全班反饋交流,老師小結。經過課內外的合作,達到了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效果,實現了有效、高效的合作,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情感價值觀,提高了自我學習的能力。
三、內化感知,自我獲得
在每個小組派代表匯報學習生字的成果后,其他孩子該補充的補充,該糾正的糾正,要表達異議的大膽表達,全班孩子認真傾聽、積極交流,根據自己的吸收內化成自己的所得。
班里有個孩子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匯報了學習“歌”字的成果:“歌”字的音序是“G”,部首“欠”字旁,左右結構,這是個形聲字,從欠,哥聲。從“欠”,表示與口有關系,本義:唱,可以組詞“歌唱”。課文里“歌手”的“歌”就是這個意思。“歌”還有表示“奏樂,伴奏”的意思,如:“歌于斯,哭于斯。”“歌”又指鳴叫,如:“鳥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歸。”出自宋朝詩人歐陽修的《豐樂亭游春三首》。古時的用法同“哥”的意思一樣,一指兄長,也指父親。
聽完他的匯報,我也被折服了,沒想到一個二年級的孩子學習一個生字會引經據典,舉一反三,他學習能力如此強,都歸功于課前的預習,而預習的“拋磚石”就是微課。
四、發散思維,延伸學習
發散思維是指從一個目標出發,沿著各種不同的途徑去思考,以探求更多的方法。語文學習中發散思維應在聚合思維的引導下延伸。學生完成了書本知識的學習還不是最完美的,應該從文本走出來,把從文本習得的方法發散出去。
學習完了第23課《不用嗓子的歌手》的生字后,我要求學生小結本節課的收獲,有的孩子會說:理解生字可以從拼讀讀音入手,再分析它的結構,查字典理解字義,結合課文的句子分析它屬于哪一種解義,最后要觀察清楚書寫這個字要注意的筆畫。還有的孩子說:還可以請父母幫忙查《辭海》了解生字的來歷和演變過程,這樣自己編幾句話來記憶,就記得更牢了……就這樣,我順延孩子們的小結布置作業:用本節課學習的方法學習下一課的生字,下節課人人爭做小老師。有了本節課的成功體驗,孩子們在學習第24課時,個個情緒高漲,課堂猶如他們自由翱翔的藍天,最后滿心歡喜地著陸。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