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山 楊麗梅 楊瑞璟
摘 要: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它能整合各種資源、提供各項功能。在這樣的背景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需要認識到互聯網的價值和功能,思考如何將互聯網引入到文物的日常管理和保護工作中,提升文物的保護效果,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博物館文化。基于此,文章展開了相關的探索,分析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價值、存在的問題,以及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的建設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數字化建設;保護與管理;價值;策略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文明發達程度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其保管的文物更是一種精神的信仰、文化的象征,是當今社會寶貴的財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增多,博物館逐漸被社會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對文物進行保護和管理,成了博物館工作人員的首要任務。而通過運用數字化系統對博物館文物進行保護和管理,能夠有效地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質量,促進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
1 對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的價值
1.1 將文物進行高效的展示
博物館里的文物流傳至今,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文物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在對外展示這些文物時,對其進行線下運輸和轉移工作比較困難,稍有不慎,就可能對文物造成更大損害,影響文物展示效果。因此,如何有效地對博物館的文物進行對外展示,便成了工作人員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而通過運用數字化的保護與管理模式,借助VR技術對文物進行跨空間和時間的線上展示,并且對文物磨損的地方進行適當還原,讓參觀者有更完美的參展體驗。借助數字化技術進行文物的管理和保護,能提升文物展示的效果,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了解文物所承載的精神和文明內涵,促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1.2 能夠將文物進行有效的修復與還原
博物館的職能是保護館內的文物,防止文物丟失,保護文物的完整性,讓文物盡可能不出現侵蝕、損壞的狀況,并對文物進行適當修復,盡可能還原文物原貌。如何實現上述職能是每個博物館要思考的問題。借助數字化技術進行文物的保護和管理,利用文物修復和還原的系統,根據文物的現有外觀還原出原貌。通過不斷完善數字化系統,使文物修復效果達到最佳。在當前博物館收藏的文物中,損壞較嚴重的一般有書籍和繪畫類文物,經過長久的流傳,出現字跡模糊、頁面損壞、書籍掉色等問題,而通過數字化系統對其進行分析,還原該類文物,讓人們更全面地認識文物。
1.3 豐富博物館的職能
在傳統的博物館管理模式下,一般博物館的職能只有簡單地展示和介紹文物。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傳統的博物館職能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博物館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服務類型、服務質量,拓展博物館的職能。通過數字化技術,借助數字化功能,豐富博物館的職能,讓參觀者更好地了解和認識博物館文物。
2 博物館數字化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和難題
2.1 文物數字化保護程度偏低
通過對博物館的現狀進行調查可以發現,博物館在保護和管理方面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首先,博物館在管理和保護文物時,受人員、資源、技術等限制,導致文物保護工作效率低下,現有的保護體系和制度無法高效運轉。其次,大部分博物館因為場地、面積有限,在展示和宣傳文物時往往都是展示文物的一部分,很多的文物都無法獲得展示的機會,從而失去保護價值。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博物館人員對數字化技術的認識和理解不夠到位,沒有正確認識到數字化技術對文物保護和管理的價值,導致博物館的職能運作出現問題。
2.2 展陳設備、展示手段落后,難以滿足觀眾需求
目前仍有部分博物館由于場地面積小、展示空間不足、展示設備和技術落后,文物的宣傳工作存在一定困難。其原因首先和地方博物館的資源、經濟落后有關。其次,與地方博物館對數字化技術的運用效率低下有關。落后的展示方式導致參觀者在參觀博物館時,無法得到最佳的參觀體驗,無法滿足參觀者和館內人員進行數字化互動的需求。
2.3 宣傳教育服務體系不完善
博物館的服務體系建設包括線上、線下兩部分。線上的服務方法主要是通過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進行客戶維護,宣傳一些文物知識,進行文物介紹等,展示的內容通常單一且枯燥,對于公眾的吸引力弱,無法激發公眾的參觀欲望。線下的服務方法一般是對館內的參觀者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線下文物介紹、參觀引導。注重傳統的服務體系和模式過于單一,無法激發公眾對文物的參觀興趣,公眾無法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文物價值和內涵。
3 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策略
3.1 建立健全保護與管理制度
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和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不斷地積累和維護,長期的實踐才能夠實現保護的目標。因此,建設一個長期的保護和管理體系與制度是實現博物館保護工作的基礎。有了明確的保護與管理體系與制度,博物館工作人員才能夠有明確的方向實施和完善工作計劃,讓保護與管理滲透到日常工作中,全面發揮博物館的職能。
在進行數字化的文物管理和保護時,博物館需要建設數字化的管理體系與制度,讓館內工作人員對數字化管理任務有明確的認識和了解,而不是讓數字化管理成為一個空洞的概念。在建設管理與保護制度體系的時候,可以從日常工作內容、學習和提升方向、培訓計劃、獎懲制度等方面入手,讓博物館制度能夠更加充實、完善,充分地激發館內人員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意識以及技能,促進數字化管理的實施和推廣,以此來提高博物館文化保護與管理效果。
在建設數字化管理制度時,首先可以從博物館人員的培訓計劃入手。在建立數字化保護系統時,必然會涉及很多的數字化知識、技術,如圖像處理技術、虛擬展示技術、數字化建模技術等。這些都需要館內的人員有對應的了解和認識,懂得基本的使用方法。單靠博物館的努力很難提升工作人員的數字化技能。博物館可以邀請專業人員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制定完善、全面的培訓計劃,規劃好培訓的內容、時間、目標,并強制要求館內的人員參加培訓,根據培訓后的考核進行適當的獎懲。其次,博物館可以制定日常工作的獎懲條例,和政府以及其他的博物館聯系,分析相關的文物管理與保護政策,了解文物管理規范,認識到什么情況會導致文物管理不佳,將其列入員工工作規范中。正確地收集和運用文物的電子數據、使用數字化系統,嚴禁出現電子數據缺失和遺漏等。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遇到員工出現錯誤時,及時地對照相關制度對其進行批評和處罰,并找到出現錯誤的原因。通過此制度讓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能夠在數字化管理模式中更加規范地操作,對數字化保護的各個環節起到一定制約作用。
3.2 構建統一規范的博物館資源數據庫
互聯網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整合信息、實現信息共享,讓人們通過更加便捷、高效的手段傳播和獲取信息。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博物館進行文物管理和保護工作時,需要意識到資源共享的價值,通過各個博物館文物資源、研究資源之間的共享,讓博物館能夠實現共同發展、相互進步的目標,提升文物的整體保護效果和價值。而通過數字化技術,能夠讓博物館人員花費最少的時間和精力上傳文物資料、分享資源,并從網絡上獲取其他的信息資源,以此來實現不同博物館之間的資源共享,提升文物的保護和宣傳效果。為了實現資源的共享,就需要博物館建設自身的數字資源庫,將館內的數字資源移植到網絡上,通過網絡實現各個博物館的資源共享。
實現文物的數字化管理與保護需要大數據的支持,對數據進行分析、整合、上傳和存儲。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需要根據博物館文物的特點和形式,以及管理和保護的工作任務,進行資源庫結構設計,收集和整理博物館內所需要的數據,包括文物本體資料、日常辦公資料、公眾服務資料、展廳展示資料、文檔記錄資料、數字化資源等,這些都是文物保護的關鍵資料。在建設博物館資源庫的時候,要融合相關的數據資料,建設統一、規范的資源庫,以此來實現對博物館資源的統一管理、存儲和共享,保障資源的正確性、真實性,為博物館的服務和文化的宣傳工作打好基礎。
首先,博物館可以通過多媒體采集數字資源、文物文化的數據,將這些資源和數據一并上傳到博物館官網內,通過關鍵詞進行資源分類,實現信息和資源的共享與儲存。其次,博物館工作人員要根據自身的業務發展需求以及服務類型,建設業務數據庫,針對辦公數據、監控數據、保護文物數據、文物介紹數據進行分類,將內部的數據進行加密和保護,對外傳播的數據進行分享,形成一個綜合的電子數據庫。通過上傳和發布信息實現文物資源的共享,更好地展示和宣傳文物,從而發揮出文物的保護與管理價值。
3.3 進行文物展示網站的設計
博物館的職能里除了對文物進行保護和管理,還需要對文物蘊含的文化和精神進行宣傳,針對文物的學術價值、歷史意義展開詳細的探索,并讓更多人了解到文物背后的內涵,以此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但是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博物館因受到空間、時間、資源等限制,在研究文物蘊含的文化時存在較大困難,無法多角度、全面地為人們介紹文物的價值和內涵,無法讓人們感受到文物的魅力。而通過數字化技術能夠整合社會的資源,提供更多的探索功能,為學術人員的文物調研奠定基礎。并且通過數字化技術能夠將文物蘊含的內涵和價值傳播到全國各地,通過展示文物,宣傳文物蘊含的精神文化,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博物館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以實際的博物館為原型,一比一地建設線上博物館,讓參觀者足不出戶在網絡上參觀博物館,了解文物蘊藏的內涵和歷史故事,感受文化的魅力,從而實現博物館的宣傳、教育職能。
為了實現博物館的文物宣傳和教育職能,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對文物進行保護與管理時,可以建設文物展示網站,通過文物展示網站讓更多的人認知和了解到文物的外觀、內涵、文化價值,從而實現文物的宣傳和教育意義。
在建設博物館文物展示網站時,為了讓參觀者有更加清晰、直觀的感受,要遵循以下的網站建設原則。首先,結合博物館自身的特色,將自身特點、優勢展示在網站中。其次,在設計網站主頁時要將數字化技術充分地運用在主頁設計中,豐富網頁內容,讓參觀者能夠更加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參觀的文物。再次,要加強信息建設,讓博物館的各項資源和信息能夠及時地展示在網站上。最后,博物館需要建設互動渠道,能夠及時獲取參觀者的建議和意見,有針對性地做出調整,使博物館能夠長期穩定地發展。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博物館是當前文化與精神發展與傳播的重要途徑,政府需要加強對博物館建設的重視。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技術正在不斷地滲透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工作、教育和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各個行業紛紛依據互聯網進行改革和創新。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借助互聯網功能對博物館文物進行數字化的管理和保護成了一個主流博物館的建設趨勢,需要相關人員提升自身的互聯網技能和素養,參考本文中提出的數字化管理與保護策略,提升對文物的管理與保護效果。
參考文獻
[1]宋愛珍.基于文化自信下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與保護利用—以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0(14):197-199.
[2]鄭昊,方群莉.基于易地保護模式下的鄉土建筑遺產保護研究—以潛口民宅博物館為例[J].安徽建筑,2020(7):13-15.
[3]孫盼想,章長城.“新博物館學”視角下紅色古村鎮的保護與更新—以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為例[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12-16.
[4]王貝.互聯網時代博物館文物管理中文物保護的創新性路徑[J].中國地名,2020(6):33.
[5]郭傳敏.博物館文物保護現狀分析與完善途徑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20(10):233-234.
[6]王斌.做好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研究探討[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8):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