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若方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這是一次劃時代的盛會,十九大的召開預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告誡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是什么,一直是縈繞在我腦海里的一個問題。是中華兒女的愛國之心?還是共產黨人的堅定之心?亦或是人民教師的育人之心?我嘗試著用我不同的身份角色來解讀初心的含義。
首先,我是一名中國人,作為中華兒女、炎黃子孫,我的初心應是愛國之心。在舊中國的黑暗歲月中,廣大青年學生高喊著“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進行了一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那是青年學生的愛國之心;新中國建設初期,被周恩來總理稱之為科學界的“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放棄國外優越的科研條件和高薪待遇,回到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其中錢三強提到:“科學沒有國界,而科學家有祖國”,那是科學家的愛國之心;新時代中國的今天,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的比賽中,女排姑娘們以十一連勝的傲人戰績,兌現了她們“升國旗,奏國歌”的諾言,再次詮釋了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那是體育健兒的愛國之心。反觀今日之香港,蒙面黑衣人口中倡導著民主自由,卻摧毀國旗、破壞家園、殘害無辜同胞,這種種行徑使他們忘卻了自己作為一名中國人的真正身份。有國才有家,不論是在哪個時代不論身處何地,作為一名中國人對祖國母親應始終懷有深深的熱愛之情,這顆初心不能改變。
其次,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作為共產主義者,我的初心應是堅定共產主義信仰之心。六年前,我站在黨旗下莊嚴許下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錚錚誓言,并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融入自己的血液,時刻以優秀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六年后的今天,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學習中,我再次重溫了我黨浴血奮斗的歷史歲月,更加堅定了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和追隨。飽經滄桑的石庫門的老屋,煙雨朦朧的南湖上的紅船,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是黨的根脈,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我們黨的全部歷史都是從中共一大開啟的。98年前,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的13名代表,從這里播撒中國革命的火種,中國共產黨開始從這里開啟跨世紀偉大航程的出征,從這里走向全國執政。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把人類歷史迄今為止的力量歸結為三種狀態:第一種狀態暴力,誰的拳頭大、誰的嘴巴大、誰力量足、誰稱王;第二種力量金錢,金錢萬能,買通一切;第三種力量知識,培根講,知識就是力量。但是他在概括這三種力量的時候,忘記了第四種力量,那就是信仰。共產黨人以信仰表現出來的極大地改天換地的摧枯拉朽的力量。你看方志敏,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紅十軍團1935年初全軍覆沒,主要領導全部犧牲。但他在《可愛的中國》里寫道:親愛的朋友們不要悲觀,不要畏餒,要奮斗,要持久的艱苦的奮斗。把個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無論如何,我們決不能讓偉大的、可愛的中國,滅亡于帝國主義的骯臟的手里。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先輩的信仰。98年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無論是“春和景明,波瀾不驚”還是“陰風怒號,濁浪排空”,中國共產黨人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再者,我是一名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我的初心應是育人之心,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習總書記說: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確實,北京大學正是因為有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一代又一代名師,才奠定了他在中國乃至世界厚重的歷史、文化與科學的底蘊。師者,人之模范也。一個好老師,并不僅僅是知識淵博、教學有方,還需要高尚的師德師風,這才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浙江大學蔣克鑄教授,85歲高齡仍堅持站立3小時為學生授課,身體力行地表體現了為人師表的典范。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如何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把他們培養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是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求索的命題。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將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緊密連接在一起,我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我的夢 中國夢”的主題演講,為了學生們更好地理解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我與教研室其他幾名教師組織學生拍攝了我心中的思政課《初心》微電影,讓學生們自我探尋選擇醫學專業的初心和使命,完成了自己青春成長的蛻變。雖然我們所肩負的使命從來都被抬到太陽和靈魂的高度,但絕大多數一輩子辛勤工作的老師卻不可能像太陽那樣受到萬人景仰,像靈魂那樣令眾生匍匐。可那又如何?我們要依舊堅守教書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吐露芳華,潤物無聲。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生。走得再遠,走到再輝煌的未來,也不能忘記當初為什么出發。我會永遠牢記作為一名中國人的愛國之心,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共產主義之心,一名老師的教書育人之心,永葆永久奮斗的精神,無愧今日之使命擔當,不負明朝之偉大夢想,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