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新時代教育下的大學生背負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使命,而加強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新時代的發展給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與發展契機,目前許多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認識還不深刻,如何實現加強高校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每個高校思政教師應當思考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加強馬克思信仰教育的重要意義進行分析,探討了培養新時代高效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
為找尋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到的“中國發展新歷史方位”,加強當代高校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大學生正處于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其三觀的形成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其個人發展的方向也尚未明確,加強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證他們未來發展成為社會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的根本保障,因此高校思政教師有必要加深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了解,加大對大學生馬克義主義信仰的教育力度。
一、加強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而新時代的到來又為以馬克斯主義為代表的各種指導思想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人民的夢想和不斷努力奮斗的目標,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加速了這一偉大進程,全國的高校作為國家人才的輸送基地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的任務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加強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則是實現這一根本目標的重要途徑。時代的發展使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各種社會不良現象和不正風氣有可能影響大學生三觀的形成,做好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無形中要求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樹立科學發展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國家政策,從而不斷用正確的、科學的觀念來引導大學生走全面發展之路。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同時也是最符合大學生自身成長發展根本要求的最佳途徑,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應當了解當前國情并樹立服務國家的遠大理想,馬克思主義信仰則可以成為新時代校園風氣的潮流引領者,引導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就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做一個長遠的打算[1]。
二、培養新時代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有效途徑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思想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指導思想,這一指導思想幫助我們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果。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來指導我國未來發展的方向,綜合考慮到我國大學生就業困難等等實際情況,對這些情況進行積極的反思與總結,找到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用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工作,讓當代高校大學生都能夠清醒認識到目前我國國情和背負在自己肩上歷史使命,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堅實的后盾來面對新時代發展下的浪潮,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學生信仰選擇問題。
(二)完善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教學方法
信息時代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方式帶來了新的契機,思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應該當跟上時代發展變化潮流,教師在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應當從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心理需求出發,運用多樣的教學方式改善傳統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過程中的沉悶枯燥氣氛,將理論內容與時事政治和具體國情相聯系,不斷豐富馬克義主義信仰教育的內容,將教育工作開展的更為深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更好的開展課堂教育活動,還可以舉辦各類型的相關課外活力,利用演講、講座等等多種方式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最終實現由被動接受教育向主動探索學習的轉變[2]。
(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學生主動接受思想教育并不斷內化的根本動力,來自外界的信仰教育所能達到的效果遠遠不如大學生對自身思想監控與反思,思政教師在樹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思想信仰的過程中,除了要借助學校、社會的教育力量,更應當重視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思政教師應當引導大學生將學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轉化為內在的優秀品質,將馬克思主義思想生活化,從而能在不知不覺中應用馬克思主義思維來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結束語:
新時代的發展無形中要求高校思政教師應當關注時代的改變帶給大學生生活、學習方式上的變化,綜合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未來發展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等等方式來加強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程度,為學生未來發展成為符合國家需要的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通過對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重要意義進行闡述,分析了加強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有效路徑,希望可以為廣大高校思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一個參考建議。
參考文獻:
[1]卜艷萍. 新時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培育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5):12-14.
[2]蘇丹. 新時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戰略意義及路徑[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0):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