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芬
摘要:《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在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應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通過探討培養小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意義,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與途徑,以及相關注意事項。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探究教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一、培養小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因素,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由于在探究過程需要探究者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這對加深已有知識的理解,并將其融會貫通,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探究過程需要學生之間合作和嘗試,這些合作交流可以幫助兒童學習按照一定規則開展討論的藝術,學會與他人交流。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挫折與失敗、成功與興奮,這些感受和體驗使得他們更能理解科學本質、理解他人。
然而,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般采取教師講解知識,學生接受知識和練習鞏固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忽視甚至阻礙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那么應如何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使之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呢?
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
1.在概念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
數學概念是反映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傳統的數學概念教學往往滿足于讓學生明確數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忽視數學概念形成過程中的探究意識的培養。
例1:“圓的半徑”概念的教學,一般通過創設情景,再抽象為數學模型,繼而嚴格定義為:由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的長度叫做半徑。學生似乎明白了圓的半徑概念,但好動腦筋的學生總想知道圓內有著那么多的線段,為什么偏偏選擇這樣的線段作為圓的半徑?其它的線段適合做圓的半徑嗎?教師作為學習的引導者,應該明確指出“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線段的長度叫做圓的半徑”,是合理的、唯一的。學生既然有“其它的線段可以做圓的半徑”的想法,老師何不讓學生探究一下呢?這是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最佳時機,探究活動也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半徑的意義。
2.在建立定理和推導公式中讓學生體驗探究活動。
例2:在教學“三角形兩邊之和一定大于第三邊”這個定理時,書本上是通過讓學生任意畫出幾個三角形,然后分別量出每一個三角形的邊長。再通過計算說明定理是成立的。
當有些學生就會有這樣的疑問:我們是使用列舉法證明這個性質的,就算把全班的三角形都算起來,也就是幾百個三角形,可以說這個定理在這幾百個三角形中成立,但是三角形的數量是無限的,對于其他的三角形也成立嗎?這時,教師應趁機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你能有辦法證明這一個定理是對所有三角形有效嗎?讓學生嘗試、探究如何用其它的方法證明這一個定理,既確保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嘗試體驗的過程,也激發起學生開展探究的欲望。
3.在錯題改正的過程中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出現的種種錯誤是很正常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找出錯誤的原因,作一番探究,這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例3:1米6厘米=(1.6)米,出現這種錯誤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米與厘米的關系沒有理解。因此要求學生對上述錯誤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討錯誤的原因,明白以后怎樣避免這樣的錯誤。這樣,學生一方面自己找出了錯誤的根源,另一方面通過自主探究的過程,增強了探究的意識,培養了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三、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途徑
1.激發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而強烈的求知欲可使學生積極地去自主探究學習、自主探索。而良好的學習氛圍是激發學習興趣的前提和保證。教學氛圍實質是師生關系的問題,融洽的師生關系永遠是第一教學原則。教師應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的智力活動不受壓抑,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最佳學習環境。全面關注學生的發展,在課堂評價時不只是評價學生對問題理解的正確與否,更要關注學生積極的思維和勇敢的表達,并對此給以鼓勵性的評價。
2.延伸自主探究活動,增加課外實踐。
開展自主探究學習,課堂教學自然是主渠道,但課外的社會實踐則是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廣闊天地。因此教學還必須注重實踐,讓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經歷,從而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提升他們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時應注意的問題
1.切忌“放羊式”課堂教學。
雖然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集體討論,但絕不是“放羊式”的課堂教學,教師要及時地進行調控,把握所討論問題的量和度,使課堂教學得以高效進行。
2.獨立思考、小組討論、集體合作相結合。
獨立思考是自主探究式教學最主要的特點,但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小組討論和集體合作,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聰明才智,教育學生在討論時既要注意保留自己的意見,也要虛心聽取他人的建議,學會與他人合作,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
五、適時、恰當的對學生的探索過程進行評價
教師適時、恰當的評價有利于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探索活動過程中以及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的評價應關注學生的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通過這些評價,可以讓學流各種體會,總結交流,升華認識。
總之,我們的教育應該是以學生學會學習為目的,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是學生學會學習的一條重要途徑。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循環漸進的過程。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成長,這才能使學生綜合、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卉貞.小學數學教學中探究學習實施的誤區與對策[J]小學數學教育,2013(7).
[2]李娟.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J]小學數學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