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靜
摘要:詞匯是語言三要素之一,在交際活動中,詞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匯教學貫穿始終,詞匯在語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匯的教學占有重要地位。詞匯教學包括詞語釋義、詞語講練、詞語文化、課后練習等幾個方面,詞匯教學的效果好壞可能直接影響了漢語教學的整體效果。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是理論基礎,只有在實際運用中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原則和更熟練的運用方法。下面以泰國初級漢語水平的泰國小學生為例,看詞匯教學的效果。
一、詞語釋義。日常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直觀法:用圖片、實物來描述要學習的詞語的意思。比如主題為“食物”的課,詞匯有“雞肉”、“餃子”、“牛排”、“面條”、“米飯”、“漢堡包”等,直接每一個單詞都對應一個圖片或者實物來解釋,這樣一來學生們能立刻明白該詞語的含義。日常教學的詞一般都是實詞,很容易用直觀法讓學生明白詞義。為此老師會在每一頁的PPT上用實物圖片配上漢語拼音和漢字,或者直接用卡片或食物來呈現給學生。比如“雞肉”,就會在PPT上放上一張雞肉的圖片,旁邊配上“雞肉”的中文加漢語拼音,還會加上雞肉的泰語。接下來教師讀“jī ròu”,學生就會跟著讀,進而最直觀得了解了“雞肉”的漢語發音。
二、詞語講練。當學生明白了單詞的意義,那么下一步就是詞語講練。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堂上也理應主張精講多練的原則,老師并不應該是一直在課堂上灌輸和說話的一個角色,而是要讓學生開口說話為主,在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堂上,學生是主體,老師的主要職責之一是來輔助學生進行學習和開口的,這其中也有很多的方法。比如,機械練習法就是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先重復領學生讀生詞,等學生熟悉了這個詞的讀法之后,主角就變成了學生。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學生多多開口讀,還可以齊讀,分組讀,單個提問讀。在學生單讀的時候,老師就需要糾正學生的讀音,盡量讓他們發音標準,聲調正確。發音是漢語這座“摩天大樓”的基礎之一,所以發音一定需要認真對待,不能馬虎。對此我個人而言深有體會:一般而言,在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往往讀單詞會很積極、主動,他們操著并不標準的讀音大聲朗讀,我并沒有當時就糾正他們的發音。但后來,我發現他們可以很自信的說出漢語,但是發音卻不標準。在跟泰國本土的漢語老師溝通之后,他們說要及時糾正他們的發音,尤其是單獨讀單詞的時候,如果老師不及時糾正的話,他們會以為自己發音很標準,習慣成自然了之后就比較難改了。
三、文化導入。當學生們牢記并熟讀單詞之后,就可以進行進一步的文化導入。由于學生比較小,所以太深入的文化導入并不能很好的被理解,對此老師一般可以準備一些簡單、通俗易懂的內容給他們。比如學食物類的單詞,那么把中國和泰語的同樣的食物給他們看,比如“面條”、“餃子”給他們看中國的這些食物跟泰國的有何不同。在“吃”這個很有吸引力的方面,小孩子一般都會格外用心,這樣一來學生們不僅能學到知識,還可以了解到泰國與中國的文化差異。比如,這個中國的“筷子”與泰國的“刀叉”就是文化差異的一部分。
四、學習句子。“食物”主題的課程,需要學習的句子是“我吃…”,在漢語旁邊標注泰語的解釋,學生理解了“我吃”的意思之后,教他們讀完整的句子,把“我吃”和食物放在一起,學生自然就會讀出“我吃+食物”的句子,這句話的語序和漢語的語序一樣,學生們理解并會運用這樣的句子沒有什么難度。接下來可以擴展,謂語是個動詞,動詞變換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輕易的事,但是變換主語保留謂語對學生來說就容易的多。比如說可以把“我吃”換成“爸爸吃”“媽媽吃”,學生們對這些詞語變化可以很快掌握。
五、語法講解。語法功能是個很枯燥復雜又不好講的內容,這個環節對于這些學生來說并不必要。但是有些句子是必須要稍微講一些語法的,比如說講到“五官”那一課的句子是“我的……”,在泰語里是“....??????”翻譯成漢語就是“……的我”。比如漢語語序是“我的眼睛”,泰語語序是“眼睛的我”。這時候如果不講涉及到語法問題的語序時,學生會感到迷惑,這時候就會稍微講一下關于語法的問題。
六、鞏固練習。這是必要的環節,讓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和鞏固詞的意義和運用方法。練習的形式不一定要拘泥于一種形式,可以多樣化,口語練習,學生對話,聽力練習等。課堂練習,可以有這樣幾種形式:給出幾個圖片,聽老師說漢語,讓學生排序,這題是練習聽力;給出泰語,讓學生說出相應的漢語,這是練習口語;給出一個單詞,且給出幾個拼音,讓學生找出正確的讀音,這是鞏固單詞的讀音。
七、課堂游戲。詞匯教學不單是這樣枯燥的教學,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愿意學,樂意學,那么游戲就派上用場了。課堂上的游戲是錦上添花,是要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和鞏固知識,但是也不能太過拘泥于規則、太過刻板,這樣游戲也就失去了該有的樂趣。怎么把握學習和歡樂的尺度,也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因為要在實踐中根據具體情況檢驗各種方法論,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八、布置作業。最后的環節是布置作業,硬性的作業類似抄生詞讀課文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常見的。也可以適當布置一些開放性作業,比如說在課下與中國人交流,回家之后用漢語跟父母交流,或者跟老師交流。學習語言就是為了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會提到所學內容真正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到的欣喜,這可以更大程度上刺激學生學習學習的積極性。
九、總結。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們都比較喜歡上漢語課。跟泰國本土漢語老師也交流過,他們說漢語是一門外語,課堂氛圍比較輕松、活潑,所以孩子們比較喜歡。我個人也比較認同這個觀點,因為在我以前上學的時候,也很喜歡上有外教的外語課,這種課堂氛圍輕松,老師和藹親切。同時這也提醒我,想要學生喜歡漢語課堂,就要用心去備每一次的課,認真思考怎樣可以讓學生學得更加扎實、牢靠又輕松。老師的表揚、鼓勵也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但是不提倡無差別表揚,該糾正的時候就要糾正,該嚴肅的時候也要嚴肅。不能把討好學生作為教學的目標,應該把如何更好的教學作為目標。學生學習的真正的動力是來自內心真正想要學習漢語的渴望,從而向往并想要深入了解中國文化。我們應該時刻牢記這個目標,并為之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