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營
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本科院校思政課程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教學中,加強思政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在注重思政課程理論教學的同時,加強構建實踐教學模式并不斷創新,尤其不斷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加深其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逐步提高學生的實踐綜合能力,是未來本科院校在思政課程教學中著力建設的內容。本文分析了本科院校思政課程實踐教學的現狀,并提出了課內實踐教學模塊和課外實踐教學模塊建設,運用案例教學、討論演講、PPT展示、撰寫論文、社會調查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和最終考核成績相掛鉤,綜合衡量學生的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實踐分析能力。
關鍵詞:本科院校;思政課程;實踐教學模式;創新
一、本科院校思政課程實踐教學現狀
在本科院校中,實踐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實踐教學中,如何開發大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創新素質,使他們能夠適應復雜多變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環境,應該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這就需要對現有的教學模式不斷改革創新,構建形式多樣、特點突出的實踐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采取多種課程評價體系。既發揮思政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也培養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探索的實踐創新能力,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創業創新型復合人才。而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是整個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大學生自身成長的迫切需要。
而現階段的思政課課堂教學中受大班教學的限制,教師處于主動灌輸和言論引領教學的地位,學生主要還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思政課程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手段單一、考核方式固化,很難讓學生真正動起來,難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調動學生思考探索的欲望,更談不上發揮出每個學生的創新潛能。
二、本科院校思政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第一,樹立正確教學理念,加強思政課程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
思政課程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和掌握所講課程的科學體系,對黨在新時期的新思想新觀念,做到真學真懂真信,深刻理解,在深入理論研究同時推進教學體系改革,促進教學和科研相結合。
首先,教師要改變觀念,授課既要有理論深度,不顯枯燥,使學生思維得到訓練,境界得到升華,也要生動貼近現實,不流于形式;其次,教師的水平對于課堂效果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就需要學校建立教師實踐教學創新獎勵機制,讓善于創新者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比如: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參加“大創”大賽,可以納入學校考評晉職晉級條件。
第二,采取思政課程實踐教學手段多樣化,優化課程結構改革。
實行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手段相結合,講授法仍然是思政理論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集中的、大量的接受教育信息,但要想更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以采用課內課外多種實踐教學模式。
首先,構建課內實踐教學模式,常用的有案例分析式教學、分組討論式教學、PPT展示演講式教學等。比如:案例分析式教學,可以通過學習郭明義同志的事例,感受新時代奉獻精神,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動交流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再比如:分組討論式教學中,可以布置學生“身為一個中國人,什么時候最感到自豪?”、“面對社會中存在的貧富差距現象,你怎么看?”等一系列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討論,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同時鼓勵展示形式多樣化,演講、朗誦、相聲、小品、錄制VCR等多種形式都可使用。
其次,構建課外實踐教學模式,常用的有社會實踐調查、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尋找先進人物等。比如:社會實踐調查,號召學生在家鄉進行社會調研,發現愛國教育基地或紅色旅游資源并撰寫社會調查報告,社會調研時同學們既能豐富生活閱歷,深入基層,了解現實生活,真正的了解社會、認知社會,也能通過分組合作,加強同學間的溝通聯系,密切情感交流;鼓勵學生學習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撰寫心得體會,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尋找身邊先進人物,帶領大家學習他們的先進事跡,通過這一系列課外實踐教學活動,逐步培養同學們的家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三,構建科學思政課程實踐評價體系,充分調動學生學生興趣。
首先,在教學中,若學生對問題有新的看法和設想,教師應熱情鼓勵,給予必要的肯定和指導。哪怕是不完善的看法,教師也要給予重視和評價,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提出富有創見性的想法;其次,評價時,教師應注重評價形式的多樣性和內容的多元化。在啟發學生思維的同時,應建設學生成績綜合評價體系,要恰如其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輔助教學。比如:慕課學堂、在線微課、各類網上考評系統等,在線課堂為高校思政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云班課等各類APP軟件的應用,解決了大班課簽到費時費力的問題,課堂在線答題、網上互動、案例分享即便捷又迅速,這些都可以納入到思政課程評價體系中去。現在,很多高水平大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致力于打造在線教學平臺,建設慕課課堂,這樣實現教育的開放性、靈活性、便利性、互動性、趣味性,在校學生或校外人士可以通過網上在線教育,隨時隨地學習分享優秀教育資源,從根本上突破了傳統教育模式的時空局限性,并實時互動參與,從而實現教育的普及化及大眾化。此外,教師要注重與實際相結合,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個性化風格。還有,適當布置課外作業,比如:設立“佳片有約”、“佳作欣賞”等環節,指導學生觀看指定影片或文章,讓學生逐步提高文化素質。
總之,要想讓當代大學生們真正的喜歡上思政課堂,就要不斷進行思政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探索,提升整體思政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靜.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若干關系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8.
[2]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3]馬超、婁淑華.新形勢下高校思政課體系創新的著力點[J].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2017,5.
[4]原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研究——基于畢博平臺下的探究式實踐教學[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