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藝小
一、前言
我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多語種國家,為促進各地區各民族穩定快速的發展,滿足文化傳承與交流的需要,我國大力推進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學。在我國學前領域,主張課程生活化且為預防和更正幼兒園“小學化”問題,教育部頒布并實行“取消教材”政策。所以在我國學前領域并無“教材”一詞。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需要幼兒園用書和各類供兒童學習的資源。所以本文將學前雙語“教材”定義為:維漢雙語地區幼兒園供教師教授幼兒使用的文本和配套材料。作為雙語教育的載體,編訂適合民族地區使用的學前雙語“教材”,直接影響民族地區學前雙語教育教學質量。因此本研究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村雙語幼兒園用書》(以下簡稱《雙語用書》)及教師(包括新疆阿克蘇使用該套“教材”的學前雙語教師、高校學前雙語培訓教師、“教材”編審組專家)為研究對象,對《雙語用書》的語言素材和內容進行文本分析并對其在幼兒、教師、環境三方面的適用性進行了調查。
研究發現,在適用性上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缺乏“教材”研究與建設
部分教師認為《雙語用書》使用缺乏規范性;對其實施情況缺少跟蹤調查;沒有建立適用于該套“教材”的評估體系;部分內容脫離實際,圖文編制上不利于幼兒理解。
(二)《雙語用書》難度較大
經本次調查發現,整體而言該套“教材”對幼兒來說難度最大的還是語言領域的內容。語言素材的篇幅、體裁安排不合理;詞匯量較大,詞匯難度較高,其中中班下冊與大班上冊表現最為明顯;語言素材缺乏本土性;部分封面插圖造成幼兒理解出現偏差。
(三)缺乏專業師資,存在教師專業不對口現象
參與調查的近25%的教師為會計、漢語言、音樂學等非學前教育專業教師。使用《雙語用書》時非專業教師主要在技能課程上存在困難,學前專業教師主要在理論聯系實際方面存在困難,對于維族學前雙語教師而言,漢語水平是他們使用該“教材”教學的一大障礙。
二、不同地區適用性存在較大差異
在相對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幼兒園的基礎建設、“教材”配套資料的提供上不充分;缺乏專業與漢語能力均達標的雙語教師;農村家長不會漢語,無法利用“教材”對幼兒進行輔導;幼兒缺乏漢語學習的環境;部分教師及家長對學前雙語教育存在偏見使得該套“教材”的使用效果及評價較之市區來講較低。
綜合以上關于該套“教材”的文本分析及現場調查,針對“教材”在幼兒、教師、環境三方面存在的適用性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重視加強對維漢學前雙語“教材”科學的研究與建設
對維漢學前雙語“教材”科學的研究與建設應既包括兒童語言學習規律方面也包含民地區雙語教學內容方面。比如對“教材”實施的跟蹤調查;建立適用于整個自治區學前雙語“教材”評估體系;規范“教材”的使用,提高教師專業素養;以幼兒熟悉的本土內容編制符合兒童發展基本規律的、易于幼兒掌握的、能充分滿足其需求的維漢學前雙語“教材”等。
(二)合理調整維漢學前雙語“教材”難度
《雙語用書》選擇語言素材的體裁時應在遵循兒童語言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均衡分布,兒歌在數量上應呈現逐漸遞減的趨勢,故事在選擇時數量上應由少至多,內容上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為兼顧語言素材的本土性,提高教師教授和幼兒學習的興趣,還可以選擇具有本地特色,耳熟能詳的故事內容。語言素材篇幅的安排上應呈現逐冊增長的趨勢,適當降低中班下冊語言素材的篇幅,在原有頁數不變的情況下將其控制在每頁30.1至35.1個字之間。詞匯上應適當減少中班下冊名詞、動詞的數量。具體活動的指導中應要求教師加強對漢語中固化后不可改變的詞語的辨析。在詞匯難度上應適當減少中班下冊一①級、一②級詞匯數量,大班上冊一③級、三級、附錄、其他詞匯數量,使“教材”詞匯在總量及各難度等級數量上呈現逐冊遞增的趨勢,符合詞匯學習由簡入繁、不斷積累的特點。“教材”封面應統一來源于“教材”各分冊活動并與所代表分冊領域相匹配。插圖方面則應與具體活動內容結合起來,準確反映活動內容的同時輔助幼兒進行更好的學習與理解。
對于教師們反映“教材”語言領域內容過多容易使幼兒興趣減退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學的過程并非照本宣科,漢語的學習應該是貫穿于幼兒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實際使用“教材”時教師也可以不斷豐富教學方法,比如將“教材”中需要幼兒學習的的語言素材用游戲的形式呈現以提高幼兒漢語學習的興趣。
(三)嚴控準入門檻,加大對維漢學前雙語教師及“教材”使用的培訓
各地區各級雙語幼兒園在進行雙語教師招聘時應嚴格控制準入門檻,對符合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并獲得幼兒教師資格證,通過MHK三乙要求的教師予以錄用。
在提高教師綜合素質,鼓勵老師們參與培訓的同時應提高民族學前雙語教師、“教材”相關培訓的質量。比如,將學前專業和非專業的教師分類后,以漢語程度劃分教學進度進行分級教學;注重學前理論教學的同時加強技能的培養;以入示范園觀摩實訓的形式,讓參訓教師了解如何正確使用“教材”教學。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比如,鼓勵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頂崗實習支教,在發揮其專業技能的同時也緩解了師資匱乏的問題;在各地區各級雙語民族幼兒園大力組織開展“維漢雙語教師交流會”、以老促新的“傳幫帶”等活動,豐富教師教學生活的同時促進各類教師的共同成長。
(四)因地制宜,結合地方實際合理使用“教材”
由于社會經濟等因素造成“教材”在各地區的適用性差異不可避免,各級政府應加大尤其是對偏遠落后農村地區學前雙語教師“教材”培訓、幼兒園環境設施建設、“教材”相關配套資料等方面的投入。加強家園合作,在讓家長了解幼兒語言學習規律的同時為少數民族家長提供一些維漢雙語對照的幼兒課外讀物,使家長在家中也能對幼兒進行漢語學習的指導,建立漢語學習的家庭環境,在教授幼兒學習上得到家長的支持、配合與幫助。鼓勵“民漢兼通”的,對維漢兩個民族的文化風俗都有一定了解的學前雙語教師入鄉入村進行支教。
總之,社會、幼兒園、教師、家長應相互協作,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合理充分地利用“教材”進行教學,并在教學中與專家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立起科學的“教材”評價系統,不斷提高“教材”在各地區的適用性。
參考文獻:
[1]楊軍, 連吉娥, 莎吉旦木·買買提依明. 試論新疆維漢初中雙語數學教材的編寫思路[J]. 數學教育學報, 2014(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