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瑢


摘要:本文通過商務部統計數據,研究了中韓貨物貿易基本情況。研究發現,中韓雙邊貨物貿易總體呈上升趨勢,并朝著較好的方向發展,但中韓之間存在嚴重的貿易逆差,且逆差額不斷擴大。最后,本文認為發展中韓貿易應改善出口貿易商品結構;加大鼓勵出口力度,創造良好的出口環境;合理有效利用韓國直接投資;加快中韓自由貿易區的建設。
關鍵詞:貨物貿易;貿易逆差;商品結構;自由貿易區
一、引言
在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中,中韓貿易具有不同的意義。中韓兩國同處于亞洲,地理位置接近,自古以來,中國和韓國的交往就十分密切。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與韓國的貿易關系繼續保持,中韓兩國的經濟交流從1975年開始,當時主要通過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間接貿易,貿易規模小。1980年后兩國貿易漸增,各種經濟交流與合作也呈現大規模、多樣化的趨勢。自1992年建交以來,雙邊關系快速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貿易往來也更加緊密。在中韓兩國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下,兩國經貿合作取得了長足發展,由單純的貨物貿易發展為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雙向投資、技術合作、財金合作、人員交流并舉的全方位、深層次合作,形成了互惠互補、互利共贏的良好合作局面。本文將深入研究中韓貨物貿易現狀,并針對兩國雙邊貿易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建議,促進中韓貿易健康發展。
二、文獻綜述
隨著中韓雙邊貿易的不斷發展,相關研究也不斷增加。胡藝(2012)提出兩國貿易經歷了1992-2001年的快速啟動階段和2002-2012年的高速發展階段。金綴橋(2015)運用貿易結合度、貿易互補性指數和引力模型對中國與韓國之間的貿易現狀和貿易潛力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認為中韓雙邊貿易潛力呈現出遞增態勢,隨著中日韓自貿區的深入推進,中韓雙邊貿易潛力有很大的擴展空間。
關于兩國雙邊貿易存在的問題,張曙霄(2011)具體分析了中韓兩國存在的問題,指出貿易失衡、結構不合理、貿易摩擦和兩國之間激烈的競爭是中韓貿易中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馬常娥(2012)提出導致中韓貿易出現問題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經濟發展差距的原因。王彥奇(2013)提出應該不斷加強兩國貿易層面的合作,中國需要改變傳統產業結構,不斷對產業進行優化升級,并鼓勵中國企業對韓投資,通過這些措施來減少兩國貿易摩擦的發生。
以往研究少有對中韓貨物貿易的整體性研究,本文將全面的展現中韓貨物貿易現狀,并從雙邊貿易規模、貿易平衡情況、商品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中韓貿易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針對性建議。
三、數據分析
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占韓國出口總額的20.5%。2015年,中韓兩國啟動中韓自貿區,并簽訂了中韓自貿協定,推動兩國貿易進一步發展。本文將根據商務部國別數據庫數據,介紹中韓貨物貿易的基本情況。
(一)貨物貿易總體情況
1、貨物貿易規模
中韓自1992年建交以來,雙方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21世紀以后,兩國貨物貿易規模發展迅猛,表1列明了2003-2017年中韓兩國貨物貿易總額及差額情況:
由表中數據可以得知,2003-2017年中韓兩國貨物貿易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是,中韓貿易額存在兩次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一次下降是在2009年,由于經濟危機導致全球經濟低迷,進而影響到中韓貿易發展,貿易額有所下降。另一大幅度下降在2015年,主要原因系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導致商品價格下降以及中韓兩國經濟結構調整引起的短期需求結構變化。2016年后,中韓兩國貿易額有所緩和,隨著中韓自貿區不斷深入推進,中韓貿易將進一步發展。
值得注意得是,中國一直處于貿易逆差地位,且數額不斷擴大。中韓貿易逆差持續時間長,幾乎伴隨著中韓貿易的發展而一直存在,并且貿易逆差額直逼中國對韓國的出口額。近幾年,韓國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國。
2、中韓貿易結合度分析
貿易結合度指數最開始是由著名經濟學家布朗(A.J.Brown,1947)提出,之后通過了日本學者小島清等的探索和改進,被用來評價兩個國家或地區之間貿易關系的密切程度,公式如下:
上述公式里, TCDab代表a國和b國之間的貿易結合度指標,Xab代表a國出口到b國的總值,Xa則表示a國的全部出口總值。(Xab/Xa)衡量了a對b出口的數值占國家總出口的比例,衡量了a國對b國的出口能力。Mb代表b國的進口總值,MW代表世界進口總值,Mb/MW則是b國進口總值占全世界進口總值的比例,衡量了b國進口的能力。若計算出 TCDab大于1則表示a國和b國之間貿易關系較為緊密,也就是說a國對b國的出口依賴程度比較高,小于1則反之。本文對中國和韓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標展開計算,a國為中國,b國為韓國,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2005-2015年兩國貿易結合度均大于1,說明中韓貿易往來十分密切。中國對韓國與韓國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的波動方向基本保持一致,但各年份中國的貿易結合度小于韓國的貿易結合度,表明中國在貿易方面對韓國的依賴性較低,而韓國對中國具有較強的依賴性,與中國在韓國的貿易伙伴地位相符。總的來看,隨著兩國貿易不斷發展,兩國已經形成了非常緊密的貿易聯系。
(二)中韓雙邊貿易商品結構
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中韓貿易中,中國對韓國出口排名前三位商品為機電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和化工產品,2017年出口額為457.0億美元、129.6億美元和88.6億美元,這三種產品分別占韓國從中國進口總額的46.7%、13.2%和9.1%。中國對韓出口產品以勞動力密集型為主,附加值較低,在國際市場上存在一定競爭劣勢。
2017年中國從韓國進口的主要產品前三位分別是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和光學醫療設備是,這三類產品的進口額分別為738.4億美元、193.4億美元和145.4億美元。三類產品合計占中國從韓國進口總額的75.8%。20世紀中期后,韓國開始實行外向型經濟戰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韓國的科學技術得到巨大進步,尤其是電子制品、化工制品等技術,所以中國從韓國進口的主要商品集中于電子產品、光學醫療設備、化工制品等附加值較高的工業制成品。
四、影響中韓貿易的原因分析
中韓兩國貿易規模不斷增長,但貿易逆差長期存在,主要是由于兩國所處經濟環境的差異性、中國進出口貿易結構不合理、中方利用外資政策引起韓國對中國直接投資規模的增長及韓國實施的貿易保護政策等因素的影響。
(一)兩國經濟的客觀差異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與韓國相比,我國勞動力相對豐富,資本和技術相對稀缺,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而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上競爭力較弱。與中國相比,韓國經濟發展水平高,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上具有較強競爭優勢,而由于勞動力不足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不具有競爭優勢。兩國經濟、產業結構的差異性,形成了兩國的相互需求,促進了中韓貿易快速增長。
(二)中國進出口貿易結構不合理
中韓貿易逆差長期存在并不斷擴大的根本原因是中國進出口貿易結構不合理。在中韓雙邊貿易中,中國向韓國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從韓國進口的產品多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中國向韓國出口的產品通常以競爭力小、附加值低的產品為主,韓國向中國出口的產品通常以競爭力大、附加值高的產品為主。
(三)韓國對華直接投資規模增大
韓國是中國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國,韓國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如服裝、纖維、皮革等產業。在華韓資企業的主要生產設備及原材料、零部件主要從韓國進口,在中國進行加工生產,再將產品返銷韓國或歐美國家,但返銷韓國的比例較低,這也是導致中韓貿易逆差產生的重要原因。
(四)韓國的貿易保護政策
為了保護國內產業和市場,韓國對很多進口產品設置了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等貿易保護措施,對中國農產品、化學制品等產品的出口影響較大。2012 年韓國海關專門針對中國大宗農產品進口進行通關檢查;在海關估價方面,對部分農產品貿易實施基準價格和保證金制度,且經常變動基準價格,中國出口企業因此蒙受了巨大損失。
五、結論和建議
盡管中韓貿易表現出不盡如人意的方面,如貿易逆差規模較大、貿易結構不合理、貿易壁壘的限制等,但作為重要的貿易伙伴國,兩國的貿易發展還存在著進一步擴大的空間,為此,必須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促進中韓貿易的穩步發展。
(一)改善出口貿易商品結構
要從根本上解決中韓貿易的逆差問題,必須在保持擁有比較優勢的傳統商品出口基礎上,優化對韓出口商品結構。一方面,要不斷擴大中國對韓國出口的商品種類,提高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出口比重;另一方面,要對現有出口商品結構進行合理調整,限制資源性商品,提高勞動密集型商品的技術開發,提高其技術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同時還要注重提高產品的質量,增強中國產品在韓國市場的競爭力,擴大對韓出口。
(二)加大鼓勵出口力度,創造良好的出口環境
我國政府需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企業對韓國出口,如在資金投入及技術扶持、稅收等方面給予出口企業更多優惠政策,引導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同時政府應加大兩國政府談判與磋商的力度,取消或降低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實施的種類、范圍與力度,加大兩國全面的經貿合作關系,拓寬合作領域,為中韓貿易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合理有效地利用韓國直接投資
我國政府應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從事產品生產;修改原產地規則,加大本地化率,促使韓資企業加大在中國采購的力度,提高中國產品的技術水平和質量。對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資金給予優惠政策,引導韓國資金投資產業的合理布局。
(四)加快中韓自由貿易區的建設
中國在中韓自貿易區的談判過程中應積極推動,加快自貿易區協定的簽署,充分利用自貿易區的優勢,爭取獲得更多利益。中韓自貿易區的建立,有利于兩國貿易投資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從而減少韓方對中方出口產品的限制,改善貿易失衡的現狀,優化中韓貿易結構,加大兩國的相互投資規模,促進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胡藝,沈銘輝.中韓貿易20年:回顧與展望[J].東北亞論壇,2012(5):72-79
[2]金綴橋,中韓雙邊貿易現狀及潛力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5(1):91-90
[3]張慧智,曹玲.韓國貿易結構變化與中韓貿易發展[J].商業研究,2012(11):201-205
[4]王彥奇,曉會.中韓貿易發展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3(2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