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睿
摘要:隨著我國法治進程的加快,公民權利意識不斷增強,行政訴訟案件也與之俱增。為此,《行政訴訟法》中增設了行政訴訟簡易程序,來達到提高司法效率,合理配置司法資源的目的。但是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卻暴露了一些問題,如在制度設計上還不夠具體化,法律條文還缺少相關司法解釋的支撐,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具體審理規則以及程序轉換不夠明確,缺乏相應的調解制度等,需要從上述幾個方面予以完善。
關鍵詞:行政訴訟;簡易程序;效率
一、我國行政訴訟簡易程序的立法現狀
2015年新我國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在一審的普通程序后面增設了簡易程序,分別是條文的第82條,第83條和第84條。第82條規定了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第83條規定了簡易程序的審理方式和審理期限,第83條規定了簡易程序向普通程序轉換的條件。
在適用范圍方面,人民法院在對于第一審案件中,被訴行政行為是依法當場作出的或者案件涉及金額在2000元以下的,以及屬于政府信息公開案件的,法院認為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應該適應簡易程序進行審理。此外,對于第一審案件,當事人各方同意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在審判人員依法審查后,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當然,簡易程序只適用于一審案件,對于發回重審、按照審判監督持續再審的案件不能適用簡易程序。
二、我國行政訴訟簡易程序存在的問題
1,簡易程序適用范圍不夠合理
自從行政訴訟實行立案登記制以來,我國各地的行政訴訟案件激增,但是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各地法院在實際的司法實踐中很少適用行政訴訟簡易程序。簡易程序適用率在總體上低于30%,有些法院甚至不足1%。究其原因就是《行政訴訟法》關于適用范圍的規定過于抽象化,條款簡單,在實際司法實踐中,很大一部分案件無法滿足第82條所規定的的適用范圍,而有些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又被排除在外。所以,條款的模糊淺陋,不易實際應用,就導致法官不愿意采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
2 ,簡易程序啟動方式存在問題
簡易程序的啟動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法院依據案件事實依職權決定采用,另一種是當事人各方合意決定采用。《行政訴訟法》規定,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須先提交到立案庭,符合條件之后才可進行后續審判,立案庭立案后,再進行具體審理判決。但是審判庭還是要在立案庭審查后進行具體審查,導致司法資源二度浪費,徒增法院和法官的負擔。
3,簡易程序與普通程序的轉換不完善
《行政訴訟法》規定,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案件不宜使用簡易程序的,裁定轉為普通程序。這個規定雖然明確了程序轉化時的主體、時間和所需要的形式,但還是遺漏了一些重要的問題。比如不宜使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其次,法官在適用簡易程序時,有沒有主動征詢當事人意見的義務,是否有向當事人釋明的義務,現有法律并未作出相關規定。當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來審理之后,在此前已經操作過的訴訟行為其效力應如何來進行認定才比較合理、審理的期限又該如何進行計算。如果出現一開始本應適用簡易程序但是又錯用了普通程序來審理,之后是不是還能轉回來用簡易程序來審理。這些問題都仍然需耍我們的立法者進行相關的立法來予以明確。
三、完善我國行政訴訟簡易程序的建議
1,細化行政訴訟簡易程序案件的適用范圍
如前文所述,在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上,《行政訴訟法》確定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標準。但是這樣的規定過于寬泛,缺乏實際應用性,不能為司法實踐提供明確的指導。所以最高院應結合已有的實踐經驗和教訓,通過出臺相關司法解釋等方式,制定有關行政訴訟簡易程序的具體規則,對簡易程序的具體制度和內容進行統一規定。此外,可以借鑒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法》中對“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司法解釋,即“簡單民事案件中的事實清楚,是指當事人對爭議的事實陳述基本一致,并能提供相應的證據,無須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即可查明事實;權利義務關系明確是指能明確區分誰是責任的承擔者,誰是權利的享有者;爭議不大是指當事人對案件的是非、責任承擔以及訴訟標的爭執五原則分歧?!碑斎唬€可以采用指導性案例或公布典型案例的方式為簡易程序的適用提供示范。
2,完善簡易程序的啟動規則
對于簡易程序法定案件類型,立案庭對相關案件審查后,認為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可以直接作出簡易程序審理決定書,并通知各方當事人,由法院組織獨任審判員負責后續審理工作,無須審判庭來審查案件是否符合簡易程序。
3,明確簡易程序與普通程序的轉換條件和方式
在簡易程序向普通程序的轉換條件和方式上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當簡易程序向普通程序轉化時,法院作為程序轉換的主體,在當事人合意決定適用簡易程序,法院依職權審查認為不宜適用簡易程序的或者在法院決定適用簡易程序,在后續的案件審理中又認為不適用簡易程序的,應當賦予當事人的異議權,法院必須向當事人釋明原因。其次,簡易程序只能向普通程序轉化一次,不能多次轉化,對于本該適用簡易程序而已經適用普通程序的案件,不可反向轉化,因為采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已十分嚴謹完備,不必再次浪費司法資源,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維護司法權威。最后,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后,之前的訴訟行為仍然具有法律效力,如當事人為訴訟中的證據進行舉證、質證,案件事實已經查清等行為仍具有法律效力。
4,增設簡易程序前的行政調解制度
和行政訴訟簡易程序一樣,行政調解制度的創設也是為了提高司法效率,加快案件的完結。在行政訴訟簡易程序中設置調解程序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先行調解的主持人。先行調解的主持人應當是調解法官或者是法律明確規定的能夠參與行政訴訟調解的調解組織或調解員。第二,先行調解案件的范圍。適用先行調解的行政爭議案件應當符合行政訴訟法關于調解范圍的規定,嚴禁超出法律規定的范圍,變相地調解和違法調解。第三,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對于行政案件是否符合調解的范圍或者在調解范圍內的行政案件是否適宜先行調解,需要法官視案件的具體情況自由裁量。
參考文獻
[1]劉一瑋:《行政訴訟簡易程序的理性反思與完善路徑》,中國知網,2018年11月
[2]黃冬娟,《我國行政訴訟簡易程序研究》,廣西民族大學,2017
[3]李秋萍,《試論行政訴訟簡易程序》,法制博覽,2015,09(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