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琛
所謂股東優先購買權,是指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向公司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時,其他股東享有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購買轉讓股權的權利。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以下簡稱“《公司法解釋四》”)出臺前,《公司法》第71條是股東維護其優先購買權的主要法律依據。但《公司法》對相關同等條件認定、股權轉讓通知、權利行使方式及期限、損害救濟等內容并未明確規定。2017年9月1日起,《公司法解釋四》正式實施,對此進行了細化。
一、關于“同等條件”的認定
根據《公司法》第71條第3款規定可知,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的核心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于非股東取得轉讓的目標股權。而根據《公司法解釋四》第17條規定,所謂“同等條件”是指轉讓股權的數量、價格、支付方式及期限等條件均相同。因此,若其他股東僅要求優先購買部分擬轉讓股權的,將無法得到法律支持。此外,如果非股東受讓方提出的受讓條件還包括承擔特定義務,則認定“同等條件”時還要考慮這些特別義務的履行。例如,非股東受讓方除了支付轉讓價格以外,還提出將自己擁有的某項目經營權讓渡給出讓方行使,則其他股東如果僅僅支付相同的價格,就不能算是同等條件。
二、關于股權轉讓通知
《公司法》第71條第2款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并取得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應當購買該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對于股權轉讓通知,《公司法解釋四》明確了應當“以書面或者其他能夠確認收悉的合理方式”作出;如果未來對通知與否發生爭議,則由轉讓股東承擔舉證責任。因此,為了避免未來出現爭議時對己方不利,轉讓股東應當注意固定送達股權轉讓通知的證據。需要注意的是,有效的股權轉讓通知應包含轉讓股權的數量、價格、支付方式及期限等轉讓條件。當相關實質性交易條件發生變化時,轉讓股東應當重新通知其他股東,以便其決定在同等條件下是否行使優先購買權。
三、同意轉讓與放棄優先購買權
其他股東同意轉讓是否意味著放棄了優先購買權?這個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存在一定爭議。《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第17條第3款規定,“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轉讓股東以外的其他股東主張優先購買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因此,其他股東同意轉讓并不等同于已經放棄了優先購買權。為避免法律風險,轉讓股東應在征得其他股東同意轉讓的答復后,并在其他股東明確表示放棄優先購買權后,再與第三人簽訂股權轉讓合同。
四、關于優先購買權的行使期限
公平原則下,在保護股東優先購買權的同時,也應要求其及時行使權利,以保護轉讓股東的利益。《公司法解釋四》對股東優先購買權行使期間作出了進一步規定,即公司章程有明確規定的,優先遵照章程規定執行;公司章程沒有規定或者規定不明的,以通知確定的期間為準,通知確定的期間短于30日或者未明確行使期間的,行使期間為30日。
此外,根據《公司法》第72條,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轉讓股東股權時,其他股東應自人民法院通知之日起20日內行使優先購買權,否則視為放棄優先購買權。
五、股東優先購買權的限制
(一)其他股東沒有強制締約的權利
如果其他股東收到股權轉讓通知后,提出按同等條件優先購買股權的,轉讓股東仍可以放棄轉讓,對股權轉讓事項作出反悔的意思表示。此時其他股東無權要求強制締約。但轉讓股東應當對此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賠償其他股東的合理損失。如果公司章程或全體股東另有約定的,優先適用公司章程或股東約定。
(二)因繼承發生股權轉讓時不適用優先購買權
優先購買權是為了保護公司的人合性,股東們對繼承事項應當有預見。因此,如果股東們認為繼承會損害公司的人合性,可在章程中作出排除繼承的規定;且,因繼承取得股權屬于無償行為,與一般意義上對價取得股權的股權轉讓行為存在差異;故《公司法解釋四》進一步明確,因繼承發生的股權轉讓不適用優先購買權條款。
六、侵害優先購買權的救濟
侵害其他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股權轉讓合同屬于無效、可撤銷還是未成立?《公司法解釋四》并未明確。但從其第21條的規定看,立法者似乎更傾向于該類合同為有效合同。
根據該規定,其他股東發現優先購買權被侵害時,應直接向人民法院主張按同等條件購買該轉讓股權進行救濟;若僅提出撤銷股權轉讓合同或確認其無效等請求,將不會獲得支持。筆因而,若非股東受讓方因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導致合同目的無法實現的,可依據合同要求轉讓股東承擔違約責任。
為保證交易安全和穩定,《公司法解釋四》對股東優先購買權的救濟規定了一定的除斥期間,即其他股東主張優先購買權的時間不得超過發現權利被侵害之日起30日或股權變更登記之日起1年。若除斥期間屆滿,其他股東因“非自身原因”無法行使優先購買權的,仍可要求轉讓股東賠償損失。
優先購買權存在意味著轉讓股東有義務優先轉讓給其他股東,正是由于轉讓股東沒有履行該等義務才使得其他股東優先購買權受到侵害,所以此類案件應以轉讓股東為被告。公司本身則由于訴訟的結果導致其股東的組成人員會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利害關系,所以是沒有獨立的請求權的第三人。至于非股東受讓方,與優先權股東(原告)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訴訟結果會影響到其簽訂的股權轉讓合同的履行,所以也應列為沒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