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石楠
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司法活動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也會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到其中。不可否認,民意參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保證法律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但是同時,社會大眾的道德觀念與現有法律的沖突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如何正確認識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如何理性地處置法律和道德在司法中的關系,一直是我國法治領域的理論和實踐難題。
關鍵詞:司法公正、法律道德、法律倫理
早在夏、商時期,我國便早已經出現了法律的基本概念,不過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是人治大于法治,法律一直處在集權專制的陰影下。直至后來,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法治就在不斷占據主導地位。然而,轉型就勢必意味著新舊文化、現代意識與傳統觀念的沖突,這一點在現代司法中尤為明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司法活動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也會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到其中。不可否認,民意參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保證法律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但是同時,社會大眾的道德觀念與現有法律的沖突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如何正確認識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如何理性地處置法律和道德在司法中的關系,一直是我國法治領域的理論和實踐難題。
首先,沖突存在必定有其原因。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搞清楚沖突存在的根源,也即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
道德,與人類社會同步形成,是用來權衡人們的行為正當與否的準繩,是調整公民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道德這一概念,更多的是存在于人們的內心之中,作為一種信念和精神力量,通過個人的修養和價值觀來約束著人們的行為和觀念。而法律,是指統治階級為了實現統治和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系列立法程序制定的社會規范和行為準則的統稱。法律以其成文的形式出現于人們面前,相比于道德更加直觀。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道德是一種隨著人類社會變遷而同步變化的人們內部的精神要求,而法律源于道德且高于道德,這里說的高于,指的是更具有強制力,也更易于人們理解和遵守。作為人類根據道德制定的規范,不可能同步于道德的提升而改進,也就是說,法律有著其自身的局限性。社會使多元的,是變化的,而法律是穩定的,一經制定,除非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便不會輕易更改。
其次,我們要進一步分析司法中道德法律沖突。在當今社會,法治成為一項治理國家的重要要求,而在法治社會中,對于人們日常行為規范的處理,對于在法庭上法官進行裁判的考量之中,都必須嚴格依據法律。然而,盡管大部分的案件都可以按規章辦事,但是一旦出現了法律與社會人群的心中的道德觀念相悖的情形,我們就會發現一元法體制的弊端——國家制定的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溝壑,缺乏過渡、緩沖等機制,從而使得法律看起來僵硬無力、冷酷無情,造成了法律與大眾心中的道德觀念、社會風俗之間的距離與隔離, 也間接導致人們心中的道德觀念受到蔑視和挑戰,加速了道德的衰落。
那么,如何處理這些矛盾和沖突呢。在司法實踐中,對于處理矛盾的角色,人們的第一反就是法官,其實不然,之所以會產生矛盾和沖突,無非就是在于現有法律法規與社會會風俗相悖,亦或是立法在相關領域出現空白的時候,處理矛盾沖突的責任就落在了立法者肩上了。立法者也是人,也逃不過受到社會道德傳統觀念的影響,其立法過程中就會把對道德認知的原則程度編入其中。但是,那些已經成為現行法律法規一部分的道德原則和那些還為被編入現行法律法規中的道德中間的分界線并不是那么的死板,而是可變的,這之間的平衡和改善,就需要立法者去權衡了。
矛盾具有特殊性,在解決的時候要依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來進行。法律與道德的之間的處理,一直都是各國司法實踐中的難題。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都不盡相同,各有異同。但是只要是能夠妥善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的國家和地區,整體社會經濟和秩序的發展都能夠得到較快的推動。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實施依法治國的戰略。在貫徹落實依法治國要求和司法實踐的過程中,妥善處理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首先,融合好道德與法律有助于全面推動依法治國戰略的有效落實。在貫徹落實依法治國重大戰略的過程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這一對概念經常被同時拿出來,其實其本質上就是如何才能有效穩妥地處理好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縱使如今依法治國的戰略被積極宣揚,但是我國卻也從未忽視過道德在治理社會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兩者只有互相依存、互相促進,才能共同發揮其最大的功效。然后,在中國經歷了千年的封建中央集權的模式統治下,人治的觀念被根深蒂固印在了人們內心深處,對于法律至上的觀點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十分不利于推行法治社會的進步。在現代社會中,“法律至上”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妥善處理道德和法律之間的關系,發揮教育引領作用,全社會會牢固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
最后,在我個人看來,我國社會由于其形成由來已久,想要徹底無視道德的影響是不切實際的。我們會看到,在當今社會中,許多案件在判決結果出來以后,一旦不符合人們心目中的價值觀準則,人們便會通過微博微信等互聯網手段來表達自己的看法,經常會導致社會輿論影響到司法活動。于理,這不利于中國法制的發展,但是,于情,社會人群的反應對于法律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改進的提示和建議呢,只有當矛盾沖突出現的時候,立法者、執法者才能注意到現有的法律法規有何不足之處,如何改進完善便有了更加清晰有效的道路。道德和法律,沒有誰高誰低,兩者相輔相成,只有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更大的功效。就像我國的成立和發展,最初靠無產階級的團結,后來靠廣大人民的一致,才有了現在傲然屹立與東方的強大中國。
參考文獻:
[1]張煥然.從立法與司法層面論法律與道德的關系[J].寧夏黨校學報,2015,17(06):60-62.
[2]夏邦. 中國傳統司法思想研究——基于法律與道德相互關系視角的考察[D].華東政法學院,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