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鑒
摘要:本文從中國古代財政改革入手,探討了宋代以前的財政改革與王安石變法的內在邏輯,以及對王安石變法產生的重要影響。縱觀中國古代,財政問題與中央集權的發展相輔相成,而歷朝歷代的改革都受到前朝影響,希望從不同的路徑上去解決財政問題。本文基于制度選擇和路徑變遷的視角,探討中國古代財政改革與對于王安石變法的影響,以期能對這場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變法有新的理解和發現。
一、引言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財政問題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都存在,但到唐代,才逐漸成為中央政府的難題。古代經濟結構單一,受限于生產力和生產工具的發展,其所謂的經濟改革,在手段上無非是“開源”和“節流”這兩種方式。不僅如此,傳統認為“天下財富不在民,便在官”,但這個“官”又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文官集團為代表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另一類則是以皇帝為代表的皇室。皇室財政在規模上雖然無法與中央財政相比,二者在關系上也較為緊密。但在實際操作中,二者的運作是相互獨立的。而中國古代財政改革,則多是以豐盈中央政府的財政為目的。
二、宋代以前的財政改革
北宋之前,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出現財政危機較為有代表性的有兩次。第一次是在漢武帝時代,長期對匈戰爭的巨大消耗,導致漢朝出現了巨大的財政危機。而漢武帝則接受桑弘羊的建議,將鹽、鐵、酒、鑄幣等收歸中央政府專營,這項舉措極大地提高了國家的收入,從而保證了對匈奴戰爭勝利的物質基礎。在武帝以后,運用靈活的政策來調控經濟,解決各個時期的財政問題,成為了歷朝的慣用手段。
而第二次則是中晚唐財政危機。這場財政危機由三個原因引發:1.土地分配不均,兼并嚴重;2.租稅負擔不合理;3.收入分配不均等;“經濟衰退、社會動蕩是引起經濟衰退的一大主因,這是一條財政發展的鐵律。由安史之亂帶來的中晚唐困局,表面是藩鎮問題,其實質是財政問題,雖然,唐德宗和唐代宗時代,以“兩稅法”為核心,進行了一系列的財政改革。兩稅法著眼于“聚財”的角度,沒有長遠的制度設計,因此,未能徹底解決唐代的財政危機。
三、宋代的經驗總結
財政問題在唐代以后,是伴隨歷代王朝由盛到亡的一個基本問題。財政問題在北宋具體表現為三冗兩積[ 三冗即冗兵冗官冗費,兩積則指由三冗問題帶來的積貧積弱。]。
宋代總結了晚唐的經驗,為了避免重蹈唐朝的覆轍,在各個方面都進行了精心的思考和大量的制度設計。在軍事上,基于特殊的邊境環境,宋朝統治者采取了增兵政策,但因訓練松懈,軍隊的實際戰力并沒有改觀,因此形成了“再戰敗,再增兵”的惡性循環。在官制上,則強調地方官員的任命必須由中央決策,而官員權力往往通過臨時授予的方式獲得。再加上宋仁宗初年的“三年一升遷”的職務調整成為常態化制度,進而又造成了大量的冗員,冗員必然帶來大量的費用開支,因此又形成了冗費。最后和冗兵一起形成了宋朝的積貧積弱。
三冗兩積是北宋的一個基本國情。值得注意的是,北宋的積貧積弱實際上是中央政府的積貧積弱,而非皇帝和地方政府的積貧積弱。地方的財政掌握在由皇帝派遣轉運使得手中,在加上北宋“上供、送使、留州”的三級財政制度,地方財政擁有很大的自主權。而對于宋代皇帝來說,皇家財政和政府財政從來都是分開的,皇帝有自己的私庫,日常用度均由私庫出錢,在緊急情況下,皇帝的私庫甚至還可以補貼中央財政。因此,北宋的積貧積弱其實質是因為財政制度的不合理導致的供需不平衡,是中央政府的積貧積弱,而非皇帝和地方政府。而北宋政治家們,一直以來改革的目標,則是希望豐盈中央政府財政,從而可以改變北宋中央政府積貧積弱的現實。
四、王安石對北宋困局的理解
北宋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決定了宋代政治家對于整個經濟的理解的進步,較為典型例子的就是在對于紙幣發行的爭執。
在11世紀末之前,以司馬光為首的大臣堅持所有的流動性貨幣都要回籠,他們認為要解決紙幣的兌換問題,可以通過設立固定的“紙幣;現錢”的兌換率來解決,并堅持政府應該為貨幣回籠儲備一定的現錢。宋神宗則認為回籠紙幣是不必要的,因為人們的收入和支出會促使他們去信任貨幣的價值,他所持的觀點是非常現代化的,即國家經濟實力足以支撐紙幣系統。
除此之外,最能體現王安石希望通過制度設計來改變北宋困局的方面,還在于變法初期王安石和司馬光關于天下之財定數的爭論。王安石的認為,財富可以創造。政府可以通過各種理財方式和優化管理手段來促進和提升商品生產效率。因此王安石主張用金融信貸的手段刺激農業生產,提高生產效率,擴大市場上商品流通的總額。從產品的物質及數量角度來說的,廣義產品的產量是可以不斷地增長的。雖然天下的“蛋糕”只有一塊,但可以越做越大,最后大家能吃到的蛋糕體積也就越大。
今天來看,王安石對經濟的理解已和現代經濟學觀點無異,從他具體變法的措施上看,王安石不僅理解和掌握用金融與信貸等手段來刺激經濟發展,而且還試圖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整套制度。
五、古代財政改革的路徑邏輯
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隨著體制的完善必然伴隨著行政成本的上升,漢代的財政問題能通過政策調控的手段見效,根本原因在于生產技術的進步使得整體國家實力得到提升,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政策手段的見效。但制度層面的矛盾,并未得到解決。宋代的政治家們意識到不能用政策解決的問題,必須在制度上做出變革。其中,以王安石變法為代表的宋代政治家們嘗試對中央層面經濟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以期能解決中央政府的財政困局。
參考文獻:
[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2]迪特·庫恩.哈佛中國史-宋的轉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道格拉斯·諾斯著,陳郁、羅華平等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人民出版社,1994.
[4]隋淑芬,王安石改革理論述論[J].北京行政學院院報,2001,(6):70-74.
[5]李義瓊,北宋前中葉財政體制的變遷-以王安石的財政改革為中心[D].云南:云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