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然 陸龍杰 陳再榮
摘要:本文借助戈夫曼的擬劇論,力圖從前臺、后臺以及印象管理等具體角度去分析戀人在戀愛前“積極示好”、戀愛時“彼此坦誠”以及戀愛后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等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使得從戀愛前到關系結束這一整個戀愛過程和發展狀況變得更加的清晰和透明,力求為戀愛雙方提供理解戀愛過程和發展的清晰脈絡,以便戀愛雙方能夠在戀愛不同時期積極的采取合適的印象管理策略。
關鍵詞:擬劇論 戀愛過程 印象管理
一、研究背景
戀愛是從 “最愛的人”到“最熟悉的陌生人”的無疾而終還是從“相濡以沫”到“”“相忘于江湖”的良好祝愿?每個人都有答案。戀愛是每個人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經歷,個體交往的過程中存在著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劇烈碰撞,相互影響,不斷影響著戀愛雙方的性格成長以及人格塑造。而隨著“自由戀愛觀”被人們廣泛接受,以及戀愛觀的開放,人們在戀愛行為的各個階段會刻意或者有意無意的對自己進行印象管理。因此,對雙方角色及其印象管理行為的分析,有利于為戀愛者在處理關系問題以及改善戀愛正常狀態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更好的促進個體在類似于戀愛的互動過程中更好的塑造自己,更好的融入社會。
二、理論解讀
在戈夫曼看來,社會就是一個巨大的舞臺且每一個人都身處其中,每個人都被賦予一定的社會期望即社會角色,并且角色是復雜多變的、各種各樣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會規則和約定是人們行動的劇本和指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可以看成一種依照社會規則這個大劇本展開的角色扮演。人們在與他人互動時,往往會使得自己的行為盡量的符合自己所扮演社會角色的要求,從而對自己的行為和形象進行調適即印象管理。戀愛是眾多的社會互動中的一種,戀愛雙方在此過程中在不同階段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角色背后在進行著印象管理。
三、戀愛過程及印象管理
(一)第一階段:戀愛前
1.戀愛關系未確定,彼此處于前臺狀態
在戀愛關系確定之前,準備戀愛的雙方都沒有扮演彼此戀人的角色即雙方都是彼此的觀眾。雙方處于前臺狀態,各自的行為舉止都是按照自己之前所承擔的社會角色的要求進行,呈現給對方的都是一個恪守社會規范的社會性自我,真實的自我并沒有呈現出來。因此,在這個階段雙方的行為大多具有扮演的成分。當然,這并不是意味著欺騙,而是由各自的社會角色的要求所決定。此時,雙方的交往大多是淺層和表面的,并沒有深度交往。兩人的態度可具體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單相思:一方努力將兩人關系向戀人方向發展,但另一方;第二種兩情相悅即雙方都愿意將關系向戀人方向發展的互相傾心愛慕。因此,舉止行為會在符合各自所扮演社會角色要求的基礎上有不同的選擇。
2.印象管理策略:消極回應或積極示好
第一種情況下,追求者一般會積極示好,而被追求者面對這種積極強烈的追求行為時,通常會表現出漠不關心等較為冷淡的態度以便達到婉拒目的。而如果是第二種情況,雙方則會在彼此面前采取較為積極示好的印象管理策略,努力將自己的優秀一面呈現給對方,以贏得對方的認可與贊同。需要指出的是,此時由于戀愛關系尚未確定,因此,不管是單相思,還是相互傾心愛慕,雙方的行為都只是在符合自己目前所承擔角色要求的基礎上有所選擇和傾向,不會對現有角色有特別大的沖擊和突破。
(二)第二階段:戀愛中
1.戀愛關系確定,前臺與后臺轉換
此階段依據雙方的互動頻率與情感投入程度等,可劃分為熱戀期和冷淡期。這里的冷淡是相對于熱戀時期而言,戀愛雙方對愛情互動的頻率與投入相對之前要少,更容易轉換成為相濡以沫的狀態,熱戀時期的激情會相對變淡。具體表現為互動的目的是雙方對彼此的愛慕以及維護戀情的渴望,側重在精神層面,不再僅僅是熱戀時期的生理層面(滿足對與異性交往以及發生性行為的需求)。此時,雙方容易產生超越性別的友情,容易將對方視為自己的知己,達到一種知根知底的熟人狀態。熱戀時期的雙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充當著彼此的觀眾即雙方仍然是處于彼此的前臺狀態,而隨著交往的深入,相互之間的熟悉程度加深即進入了冷淡時期,雙方變成了知根知底的熟人即進入了彼此的后臺。
2.印象管理策略:理想化和真誠
戀愛中可具體劃分為熱戀時期和冷淡時期兩個不同時期,因此,雙方在不同時期所采取的印象管理策略也是不同的。熱戀時期,雙方采取的是積極的、理想化的印象管理策略。例如:雙方約會之前會精心的打扮一番,力圖給對方呈現衣著得體,干凈整潔以凸顯自己對對方以及本次約會十分重視的積極形象。此外,雙方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還會表現得更加的積極上進,努力學習、積極工作等,努力將自己的理想一面呈現出來。冷淡時期,雙方所采取的印象管理策略相對于熱戀時期來說,較為坦誠和真誠即更愿意將自己的真實一面呈現給對方。例如:冷淡時期,女生不會每次約會之前都要精心打扮一番,而男生也接受了女生的素顏出席,因為在男生看來此時的女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男生不會每次約會都準時或者提前赴約了,而女生也接受了男生偶爾約會遲到的現狀。這時候,雙方會發現其實彼此沒有像熱戀時期那么講究了,這是因為雙方都進入了彼此的后臺,彼此的印象早就已經形成,此時更關注的是彼此的人品等內在層次,對外在的形象也就不是十分在意。
(三)第三階段:戀愛結束
1.戀愛關系結束,恢復前臺狀態
戀愛關系結束即兩人分手。關系結束可分為以下四種:第一種是雙方出現矛盾后不愉快的分手;第二種是雙方出現矛盾后和平的分手;第三種雙方認為這段戀情沒有意義而和平分手;第四種是雙方沒有矛盾且不愿分手但迫于外力(雙方父母不同意、雙方身份地位懸殊等)的分手。以前三種方式結束戀愛關系后,雙方會恢復到彼此前臺的位置,成為彼此的觀眾,即成為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采取后第四種方式結束戀愛的雙方,這時雙方已經結束戀愛關系,不再扮演對方的戀人這一角色,但是仍然處于彼此后臺,不會在彼此的面前進行印象扮演。
2.印象管理策略:消極、平和或真誠
戀愛關系結束的方式有不同的四種:第一種不愉快的分手;第二種有矛盾但和平的分手;第三種認為本段戀情沒有繼續下去的意義的和平分手;第四種迫于外力的分手。因此,雙方的印象管理也有與之相對應的不同策略。第一種不愉快的分手,雙方可能會采取消極的印象管理策略,例如:故意在對方面前揭露對方短處又或者與新交的戀人大秀恩愛等,這容易讓對方產生不良的印象。需要指出的是,上面的兩種行為可能是一方不甘心戀愛關系的結束而自己主動采取,有可能是為了刺激對方以便戀情的再繼續,因其行為發生是自己主動的,所以可視為為了挽回戀情而采取的印象管理策略。第二種和第三種和平的分手,雙方采取的印象管理較為平和并不激進和極端。具體可表現為,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般雙方不會主動發生互動,但是因為客觀原因而發生的互動(雙方同在一家公司,因為一項任務必須兩人合作完成)也能正常進行,也不會互相揭短等,成為了彼此的最普通觀眾。最后一種迫于外力的分手,此時,雙方除了不能在扮演彼此的戀人角色外,雙方所采取的印象管理還是同戀愛冷淡時期一般,成為知根知底的熟人,仍然處于后臺的狀態,彼此之間的互動是十分真誠的。當然,雙方的有些行為不能再像戀愛時期那樣親密,因為此時,雙方已經結束了戀愛關系。
四、小結
借助擬劇理論的視角,從前臺和后臺以及兩者之間轉換的角度去探析戀愛過程中雙方的印象管理,可以看出在不同時期,戀愛雙方會根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采取不同的印象管理策略。對戀愛行為的分析有利于人們培養成熟的戀愛觀,平和理性的對待戀情的變化,積極調節自身狀態與處理戀愛困惑。與此同時,戀愛作為眾多互動行為的一種,對戀愛雙方自我形象分析以及塑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為將來更好的融入復雜的社會發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平平.《“秀恩愛”:大學生情侶在線社交中的自我呈現研究》,合肥:安徽大學.2018
[2]劉柳.《淺析戈夫曼擬劇論中的“表演”》,《新聞傳播》2017第1期.
[3]陳杰.《戈夫曼的“擬劇論”及其實踐的當代反思》,《戲劇文學》2018第8期。
[4]王晴鋒.《重返戈夫曼的擬劇論與自我分析——一種社會批判的路徑》,《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