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修竹 唐毅 殷嬌
摘要:有別于大氣恢宏的北方園林、精致小巧的江南園林和庭院式的嶺南園林。與中國古典園林一脈相承的西蜀園林,彰顯出西南地區特有的景觀風貌和別具一格的人文情懷,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園林人的青睞。本文甄選西蜀園林典范新繁東湖公園為對象,對其空間序列、山水格局、節點空間進行了相應調查和研究,以期對西蜀園林空間特色的研究起一定的輔助作用。
關鍵詞:西蜀園林 ?東湖公園 ?空間分析
引言
東湖公園位于成都市西北部新都縣新繁鎮。據說它是在唐朝李德裕宰相上任之日建造的,因為湖面位于當地衙署的東邊,所以命名為東湖。自李德裕鑿湖建園以來,東湖一直由縣政府所有,由政府管理,歷代都是官家園林,經過反復的重建和修繕,后來演變成紀念名吏的園林。
東湖公園總面積27畝,水面三分之一,土丘高5米,山水絕佳,布局精巧,水面開闊的地方猶如湖泊,狹窄的地方猶如溪谷,其間亭臺樓閣根據地勢建造,互相映襯,各種各樣的植物,意蘊典雅。東湖公園充分表達了其寄情山水,追思前人的意圖。東湖公園不僅具有古樸典雅,鄉情飄逸的風格,此外,曾被譽為“西蜀名園”。歷代文人都有自己的筆墨,但由于不是位于市區中,因此少有人知曉。東湖公園就像深山中的璞玉一樣,安靜的散發著獨特的光芒。
新繁東湖是一座歷史悠久、地域文化豐富、文脈保存完好、空間表現手法多樣、空間形式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園林。這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唐代園林之一。以新繁東湖公園為例,研究西蜀園林的空間布局具有代表性意義。
新繁東湖公園空間序列分析
1.1整體結構
新繁東湖內有豐富的景觀,從建筑、綠化、水渠等各個方面,采用對景,障景等手法,做到移步換景,使整個游覽路線處處成趣。東湖公園在景觀序列處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進入公園前門,沿園路向前,先經過三賢堂,走進花園的第二扇門,朝東是青白江樓,,青白江樓與蝠巖相連,樓下有一個圓門,隱約可見湖池樹蔭。此為序幕空間。繼續向東,景觀空間展開,運河的水環繞著一個島上,島上有一個古柏亭。亭周有假山,后島有城霞閣,通過多三橋相連,水渠交錯,山石回環。再往北走,過一座石橋,爬上一座小山,有一個圓草亭,叫見山亭。此為園中的制高點,可望南北園林景觀。通過石橋北行至瑞蓮閣,視野開闊,環境寧靜。 經過篁溪小謝,至懷李堂,進入主景區。望著主湖,視野開闊,在湖的另一邊,青白江樓和蝙蝠崖形成了一道景觀屏障。頂部的見山亭與懷李堂形成對景。繞過懷李堂進入后部空間,水巷復環,小橋層疊,茂林修竹。爬上城墻,山坡上種了梅花,名為梅嶺,把整個公園的風景都收集在眼底,這是景觀序列的最終處理。通過曲折變化,高低起伏的空間處理手法,它創造了一個安靜,自由,簡單和自然的花園空間。
1.2布局關系
東湖的整個布局較為自由,從平面布局來看,無軸線可尋。水占公園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包括大型開放湖泊和水池,而蜿蜒的橋河,頗有江南園林的魅力。該建筑沿湖面布置,形成密集的環形旅游線路,疏密有秩,平衡合理。
1.2.1南部
根據清代中葉東湖的石刻,原東湖門位于花園的東南角,就是今日城霞閣東面的位置。民國十五年, 新繁縣的新任知事陳供贊, 在三賢堂前面新辟了一扇門, 門上題有“東湖”二字, 門右側石刻上刻有“唐李衛公東湖”六字, 門外開辟了長百米的甬道用來連通衢門, 到了街口又修筑了一個磚石牌坊, 題“東湖公園”于其上。
走進公園第二扇門的右側即為程祥棟重建的三賢堂遺址, 遺址東側有一座島, 島上有一個亭子, 叫古柏亭, 昔日干得像青銅,根像石頭的古柏已經沒有了蹤跡, 只留下遺憾和憤恨在亭中。經過亭子往東行,通過三彎九曲的石橋可以到達被綠水環繞的城霞閣,城霞閣周圍的水系是勾氏盤溪,城霞閣后面的水中原來有眠琴石,據說是勾氏的遺物。二十世紀中葉的巨石依然存在。如今,壁龕上只刻著三個大字“眠琴石”。
1.2.2中部
由城霞閣過石橋, 沿著溝氏盤溪向北行就可以到達瑞蓮閣, 瑞蓮閣以王益的《東湖瑞蓮歌》而得名, 瑞蓮閣旁邊有一座橋可以通往蝠巖, 橋的名字叫度鸛橋。東湖林水碧幽,古時時常有鸛鶴聚集,現在卻大不相同。與瑞蓮閣相連的是一百余米長的月波廊,它像一個折疊屏風,先后與瑞蓮閣、篁溪小榭、冰玉軒、珍珠船等景點相結合,一同環繞著中心主建筑懷李堂。
經過冰玉軒的石碑長廊到珍珠船舫再轉向南邊, 即是四費祠, 祠內有費孝通題刻。 從四費祠向南行,有蝠巖躺在地上,蝠巖上古樹參天,盤根錯節,青白江樓和見山亭就藏在里面。這座清白江樓是以北宋使節趙煒的典故命名的,因此城里人建造這座建筑是為了紀念著名的蜀國大臣。蝠崖東部峰頂有一草亭, 位于東湖的最高點,名見山亭。
1.2.3北部
從清代中后期到中華民國,東湖北部的景區逐漸擴建,主要包括古城墻、望雪樓、平遠臺、光濟堂、晚香齋、伴梅亭等。望雪樓是一座門樓,登上望雪樓可以觀望玉龍雪山。觀稼亭,根據記錄,其為十九年(1930年)建成,估計是始建于清代, 清中后期川西各縣古城墻上均建有觀稼亭,30年前,這些觀稼亭下還是數千英里的碧野,如今這肥沃的土地已經成為一個城市建筑。
古城墻始建于隋朝,東湖僅存一段。因為墻上遍植梅樹,也叫梅嶺。東湖有朱砂、白底紅、大紅袍、綠萼等珍貴品種20余種,共2000余株。東湖公園中的植物除了象征李德裕的楠樹和柏樹、象征梅摯的梅樹、象征王益的荷花最具特色外, 西邊茶園中還有一叢據傳有千年樹齡的龍形蘇鐵和東部盆景園中一株明代遺留的紫荊。
1.3水系布局
今天的東湖水系比晚唐更為廣泛和完善。首先并入東湖水系的是北宋時的“勾氏盤溪”,北宋徽宗崇寧年間( 1102—1106 年) , 邑人勾濤(1083—1141, 字景山),勾氏以曲水環島筑私園, 名曰“盤溪”。據說,位于東湖蝠巖以南的東角,是盤溪的舊址。
清初,勾氏盤溪及其水系已并入東湖。乾隆44年,高上桂疏浚湖水管理后,水系基本完成,已具有今天河流的全貌。在公園的北墻外,有一條護城河(現在只有一條小溪)從西向東流淌。高上桂在公園的城墻西端鑿一堵墻取水,流動的水通過墻流入公園。在流經東湖、盤溪和萬花湖之后,河水又通過花園中墻的東端流回護城河。高上桂還沿著城墻根修筑泄洪道,用來控制流入公園的水量。公園內水道曲折多變,遷移優美,其中有橋與其他地方相連。
2、新繁東湖公園山水格局分析
2.1堆山疊石
公園中的城墻、假山、疊石共同構成空間層次豐富、高低錯落的園林山石空間,園區北部是由古城墻遺留下來的土梗,名曰梅吟,其上遍植梅與竹,登上城墻可俯橄全園。梅吟與當時的李德裕的相位相關聯,意思是“一人之下,萬人以上”。東湖公園南部,是李德裕開鑿東湖時挖土堆筑的假山幅巖,巖石山亭看到公園,令人印象深刻的全景南北校區的制高點,并懷李堂隔湖相望,遙相呼應。在南園的勾世攀希島周圍有堆疊的假山,名叫云根。它們與古柏亭、溪流相得益彰,展現了西蜀園林樸素自然的情懷。
2.2庭園理水
東湖總體布局以山水為主,水面約占公園面積的三分之一。水體主要分為東湖主體部分、北面的萬花湖及南面的勾氏盤溪。這三部分相互聯系、分離,形成了一個獨立而豐富的景觀空間,具有豐富的水空間層次,這里不僅有一大片開闊的水面,此外,還有一條蜿蜒的小溪,水岸自然清淡,沒有雕刻的痕跡,顯示出西蜀園林樸素的自然風。
東湖的水體總體呈現古樸典雅的風格,與周邊環境相得益彰,岸線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沒有雕刻的痕跡。整個公園四周都是水,形成了良好的風水格局。
2.3風水結構
堆石和合理的水空間布局形成了良好的景觀環境。東湖的空間布局是相當獨特的,東湖由唐代李德裕開鑿后,又經歷代官員和造園家的改造與重建。然而,公園的布局很少改變。古代造園者更注重園林的山水布局和建筑定位。因此,東湖風水格局對西蜀園林空間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
首先,從入口處的梅嶺來看,其在園林中的地位彰顯李德裕地位.就風水結構而言,梅嶺所在的城墻可稱為“來龍”,作為懷李堂的靠山,即后玄武。東湖位于懷李堂前,湖面視野廣闊,可視為風水中的前朱雀。萬花湖作為東湖的支流和兩旁的小溪共同將懷李堂圍合起來,形成山環水繞的格局。
建筑懷李堂坐北朝南。東湖被挖在懷李堂前,前面和后面都臨湖,左右兩邊有溪流環抱。向南是挖湖堆成的蝠巖,北面是靠梅嶺的城墻,城墻向西延伸到青白江樓,分隔南北的視線,樓下開了一個洞,貫穿南北的區域。風水要素為龍、砂、水、穴,形成了典型的“排天寶柱龍”的風水格局。
3、新繁東湖公園空間節點分析
3.1看與被看
園林中的建筑或景觀應同時滿足觀賞和被觀賞的需要,顧名思義,要有一個美麗的景觀效果和一個合適的角度去看待周圍的風景,這兩個條件是選擇建筑物或現場位置的依據。但通常情況下這兩者并不是完全均等地體現在建筑物或景上,都會有所側重。東湖公園既無軸線引導,也不講究平衡對稱,乍看純出偶然,毫無章法,其實,它追求的是“雖為人所造,卻如天開”的境界,它受到視覺上觀察與被觀察之間的視覺關系的深刻而含蓄的制約。
瑞蓮閣是園中以觀景為主的建筑,但它同時又具有優美的形體,是看與被看平衡得很好的例子,因此,它是東湖公園的一個重要節點。從被看的角度講,瑞蓮閣的位置選擇得很巧妙,它位于全園的主景區,在主景區的任一角度都能看到它,是人們可以輕易捕捉到的景觀對象,成功的起到了點景的作用,同時在瑞蓮閣內也能將主景區的景色盡收眼底,由于它位于瑞蓮湖東側,從瑞蓮閣看瑞蓮池縱深感更強烈,從而視域會更開闊。
3.2蜿蜒曲折
“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道出了我國傳統造園藝術最基本的特點,那么,“法”體現在什么地方呢?《園冶》中有一句關于廊的描述,“躡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斷續蜿蜒”,廊作為連接建筑的要素,可以自由轉折,建筑也因為廊有了極其豐富曲折的變化。
篁溪小謝作為廊這種建筑形式連接了懷李堂與瑞蓮閣,月波廊連接了懷李堂與冰玉軒,三個獨立的建筑由于廊的連接,形成了一個曲折的建筑群。懷李堂位于東湖公園的主景區,它也是主景區最主要的建筑物,古人在建造東湖公園時采用游廊的方式來連接懷李堂與其周邊單體建筑,同時也起到了分隔空間的作用,它大大增強了群體組合的曲折性。
3.3仰視與俯視
見山亭位于挖掘瑞蓮池時堆山疊石形成的小山丘上,此為園中的制高點,登高處時視線開闊,由于從上往下看形成了俯視的角度,反之,從低處向高處看形成了仰視的角度,這種視角的轉變也增加了游園活動的趣味性。“高方欲就亭臺”是指大部分的亭都建在高地上,成為了亭臺定位的原則之一。建在高處的亭不僅外輪廓線十分突出,而且由于翼角的起翹,使亭有一種輕巧感。
同時,老城墻上的望雪樓也是東湖公園一個重要的登高處,據說在天氣晴朗的條件下,在望雪樓上可以遠眺西嶺雪山的皚皚白雪。《園冶》中的一句話,“樓閣之基,依次定在廳堂之后,何不立半山半水之間,有二層三層之說?下望上是樓,半山擬為平屋,更上一層,可窮千里目也。”所描繪的就是這種因視角變化而產生的不同視野效果。
同時,老城墻上的望雪樓也是東湖公園一個重要的登高處,據說在天氣晴朗的條件下,在望雪樓上可以遠眺西嶺雪山的皚皚白雪。《園冶》中的一句話,“樓閣之基,依次定在廳堂之后,何不立半山半水之間,有二層三層之說?下望上是樓,半山擬為平屋,更上一層,可窮千里目也。”所描繪的就是這種因視角變化而產生的不同視野效果。
結語
本文雖然只有一個西蜀園林用于空間分析,但新繁東湖公園的空間序列、景觀格局和節點空間分析在整個西蜀園林空間中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例如,東湖公園利用收放水岸線、堆山、建廊的方式,將水空間劃分為三層,水面開闊,溪流蜿蜒,類似于桂湖公園中的一池三山的格局,以及與罨畫池內湖外湖的湖泊劃分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建筑方面,新繁東湖公園包含幾乎西蜀園林中所有的川西建筑形式。
雖然西蜀園林中不同公園的特點不同,紀念意義也不同,但總體園林特征和空間布局仍表現出一致性和統一性,共同反映了川西園林的景觀特征。 因此,基于新繁東湖公園的空間分析,可以以小窺大,研究的川西園林空間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廖晚,吳美霞.《新繁東湖緣起考》再辨[J]蜀學,2008,00:261-267
[2]廖 峨,謝 娟.晚唐名園——新繁東湖[J]中國園林,2008,03:47-51
[3]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4]陳其兵.西蜀園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5]劉庭風,張晶菊.巴蜀園林賞析(四)桂湖[J]園林,2008,04: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