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在網紅紀錄片《美國工廠》中,曹德旺先生特別強調中國制造業要保持優勢就必須要汲取美國去工業化的教訓。其實不僅是美國,英國去工業化的教訓也同樣值得中國汲取,以避免重蹈覆轍。
在《至暗時刻》這部電影里,二戰時期,英國處在最危險的時刻,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通過在國會下議院的一席演講,鼓舞了英國以及同盟國的無數民眾。而眼下,英國的經濟也進入了“至暗時刻”,像丘吉爾一樣的“救星”還不知在何處。2019年三季度,英國經濟出現自2012年以來首次季度萎縮,2019年9月底,英鎊兌美元匯率創30個月新低,低至1.20。按照流行的說法,導致英鎊持續走軟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國“脫歐”帶來的政治動蕩,以及由此產生的不確定性都使得投資者對英鎊信心減弱。其實“脫歐”僅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去工業化給英國經濟所帶來的嚴重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
作為英國經濟晴雨表的英鎊匯率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急劇貶值,現已貶值到一英磅換不來一歐元,與二戰剛結束時一英磅可兌換4美元的巔峰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英鎊不斷貶值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不斷上漲,加劇了英國的通貨膨脹。
英國金融時報對此評論說,在成功摘除“歐洲病夫”帽子30多年后,英國將重新成為這一頭銜的“有力爭奪者”。那么曾經的工業革命的搖籃和“日不落帝國”為何又有重新淪落為“歐洲病夫”的可能,說到底是英國忽視了實體經濟。如同美國忽視實體經濟而過度發展以金融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當今社會仍處于工業文明時代,可以說強大的工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和主體,英國經濟的問題說到底是英國工業出了大問題,其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吸取借鑒。
工業能成為英國政府的“救命稻草”嗎
作為工業革命搖籃的英國,曾以“世界工廠”的地位深刻影響和改變世界,如今不少英國政界和經濟界權威人士又希望借助工業的振興以挽救經濟頹勢。雖然英國人對以工業振興英國經濟的效果看法不一,但不少人認為,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工業似乎已成了英國政府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然而,面對政府的厚望,英國工業界權威人士卻對英國工業前景表示悲觀失望,他們認為,英國工業既面臨著德、法、日等發達國家技術先進的高端產品的競爭壓力,又面臨著中國、印度等中低端產品低成本競爭壓力。與德、法、日等發達國家相比,英國沒有技術優勢;與中、印等低成本國家相比,高福利、高工資的英國又居于成本上的劣勢。在持續30多年冷落工業,汽車、電訊等百年老字號企業紛紛被國外收購或破產的情況下,日漸衰落的英國工業已難以承擔起挽救英國經濟頹勢的重任。
但近年來英國政府逐步認識到只有靠強大的工業才能救英國經濟于水火之中,才能給英國提供足夠就業崗位。現在,越來越多的英國有識之士也認識到強大的工業對英國經濟的重要性。英國商會主席弗羅斯特指出:“工業在英國受冷遭多年,工業從業人員從上世紀80年代的500多萬人下降到現在的不足300萬人,人們一窩蜂地涌向服務業,英國經濟嚴重失衡,英國需要一個強大的工業”。
誰“忽悠”了英國工業
那么曾被譽為“世界工廠”的英國工業為何會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國學者的錯誤言論“忽悠”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美國學者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貝爾納《后工業化社會》、奈比斯特的《大趨勢》等書在我國暢銷一時,受這些書籍的影響,當時我國曾開展了一場名為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的大討論。這些美國學者把汽車、鋼鐵、造船、機械等傳統工業稱之為夕陽產業,力主對這些產業進行壓縮和調整,著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對這些美國學者觀點,法國和英國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當時的法國總統是密特朗,法國學者在深入研究后向密特朗政府呼吁:必須批判夕陽產業、后工業化社會之類種種廖論,強大的法國工業是確保法國就業、出口和高品質生活的關鍵所在,因此,法國工業的發展不能受這些謬論的影響,法國工業必須要有遠大的目光,要努力提高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維護法國工業強國的地位。密特朗政府很快接受了法國學者建議,一直沒有放松工業,其工業總體競爭力一直強于英國。而在當時的西德,這些美國學者觀點更沒有市場,因為德國人深信工業是強國富民之本,以服務業取代工業的觀點是荒唐可笑的。正當美國學者觀點在德、法兩個老牌工業強國中碰了一鼻子灰時,卻出人意料的受到了當時英國撒切爾政府的重視。當時英國政府對美國學者的觀點深信不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作為工業革命搖籃的英國卻開始推行所謂“去工業化戰略”,傳統工業成了大力壓縮和調整的對象,以金融業為代表的服務業成為重點發展對象,英國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方式開始遠離工業。
缺乏工業支撐的英國經濟陷入困境
到本世紀初,服務業在英國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提高到了70%,英國經濟實現了由生產型到服務型的根本轉變。恰在這時,與大西洋彼岸的美國遙相呼應,英國房地產業發展迅速。當英國房地產業進入泡沫階段時,一方面,本來英國工業是英國金融業的主要服務對象和客戶,但隨著英國工業的不斷萎縮,英國金融業就把越來越多的資金用于發展本國的房地產和購買美國次貸債券,助長了本國及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可以說英國比重過大的服務業對房地產業泡沫迅速膨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另一方,在泡沫破裂前,英國以金融業為代表的服務業又從房地產業泡沫迅速膨脹中得益最多,于是出現了房地產業和服務業“共同繁榮”的“雙贏”局面。
但英、美兩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后,形勢急轉直下,英國金融業受到本國房貸呆壞帳和美國次貸的雙重夾擊,損失慘重。原本被視為“就業蓄水池”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房地產業受到重創,成了失業重災區,規模偏小的英國工業根本無法容納這么多失業者,使英國失業率急劇上升。
隨著英國失業率大幅攀升特別是金融業、房地產高薪白領精英的大批失業,又對英國零售業、旅游業、餐飲業等其它服務業產生連鎖沖擊。
英國國家統計局權威人士認為,造成英國經濟萎縮和失業率大幅攀升的“元兇”是服務業。服務業占英國經濟總量的2/3,服務業不僅難以創造就業機會,反而不停制造失業。
由于英國重服務業輕視工業,英國人愿意學工科當工程師的越來越少,不少英國人認為工科教育過于專業。他們說,光數學就得啃上整整兩年,而換來的社會地位和報酬卻不及這些努力。如今,英國在校大學生中只有12%的大學生學習工科,而且這一比例還在下降。
在失業日益嚴重的英國,工業企業中大量工程師和熟練技術工人崗位卻因難以招到人而虛位以待,嚴重影響了英國工業的發展。據英國蘭德人事服務公司進行的一項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英國可能將面臨由于技術工人短缺造成的勞動成本持續上升的嚴重局面。該公司對分布在英國各地的559家產業公司進行了系列調查后發現,其中有76%的企業嚴重缺乏合適的技術工人,由于技術工人的奇缺,不僅使技術工人身價倍增,而且迫使企業不得不更多地使用非技術工人,為此得付出更多的工資,導致了勞動成本大幅上升。由此可看出,沒有技術人才的支撐,英國重振工業的努力只能是力不從心,步履艱難。
為推動英國經濟走向復蘇,從降利率、保銀行,到擴投資、印鈔票,英國政府的招數不可謂不多,動作不可謂不快,只是目前這些措施還沒有見到明顯成效。簡而言之,只要英國工業不振興,英國經濟就難以振興,出再多的刺激經濟措施也難以奏效。英國經濟正為三十多年來遠離工業付出越來越大的代價,英國人已越來越明白,單靠以金融業為代表的服務業難以養活六千多萬英國人,并使之過上高品質生活。
中國是否在走英國的老路
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年中國也有類似英國的遠離工業的現象,說得難聽點,大有重蹈英國覆轍之嫌。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國內媒體的多次調查均表明,公務員的職業社會聲望或社會地位排名遠高于工程師,公務員報考熱度不斷升溫,而青年人對當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的熱情正在不斷下降,連不少工科畢業生也不愿進工廠當工程師,而是拼命考公務員。公務員報考中,工科畢業生的比例正急劇上升,進工廠似乎成為不少工科生最后的無奈選擇,就算他們勉強進了工廠,能否安心本職工作?能否長期干下去,也是大有疑問的。城市獨生子女中幾乎沒人愿當工人。我國工業發展水平遠沒達到英國等西方國家水平,但我國青年在“逃離工業”上一點也不比英國遜色,青年學生考大學時紛紛“逃離工科”,熱衷學金融、管理、法律、藝術等熱門文科,以當金融精英、高管、律師、明星等為榮,而不是以當工程師為榮。初中畢業生報考職業學校時也逃離技工學校,紛紛選擇財貿、旅游等非工業類職校。“技工慌”鬧了多年,卻多少沒有緩解跡象。
連部份在職青工也有“輕(視)工(業)”傾向,用人單位在招聘技工時都偏歲數大一些卻比較踏實的中年技工,哪怕技術差點也行,因為不少青年技工不安心本職工作,“身在曹營心在漢”,老是想著炒股、經商、上網、跳槽等與工作無關的事,浮燥心理嚴重,幻想一夜暴富,幻想成為超女快男。總之,部分青工是在工“不言工”、“不愛工”、老想“逃離工業”,換個非工業崗位和職業,不肯刻苦鉆研技術,其敬業精神比老一代工人相差太遠,這使用人單位大為頭疼。
作為實體經濟核心的工業是確保國民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引擎,要確保工業持續健康發展,關鍵是要有一大批優秀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投身于工業,如果中國青年人也像英國人那樣爭相“逃離工科”,高校專業設置也“逃離工科”的現狀不改變,我國就難以加速實現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根本性轉變。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學制度經濟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