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麗,郭 鳳,王婭楠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四醫院,甘肅 酒泉 735000)
髖關節置換主要用于骨性關節炎、股骨頸骨折等病變,技術操作已經較為成熟,臨床效果明顯,但要求患者術后臥床,短時間內避免髖關節負重,如處理不當可出現多種并發癥,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DVT)較為常見,下肢靜脈管腔內血液異常凝結,靜脈血回流障礙,如栓子脫落可導致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安全,髖關節置換術DVT發生率高達70%[1],尤其老年患者為高發人群[2]。
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髖關節置換患者4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男9例,女11例,年齡52~68歲,平均(64.5±7.3)歲,股骨頭壞死5例,股骨頸骨折13例,骨性關節炎2例;對照組男7例,女13例,年齡54~69歲,平均(65.2±7.2)歲,股骨頭壞死4例,股骨頸骨折13例,骨性關節炎3例;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術前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介紹病區環境,術后觀察手術切口避免感染,囑患者屈伸踝關節、等長活動股四頭肌。觀察組采用預見性護理模式:(1)患者入院后對身體狀況預先評估,包括血管疾病史、年齡,制定預防DVT發生的針對性護理計劃;(2)根據對患者的了解與其進行積極溝通,告知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的原因及危害,使患者獲知預見性護理措施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提高患者依從性。(3)術后常規鎮痛,平臥位患肢抬高20 cm,外展30°,與心臟保持平齊,密切觀察患肢膚色、皮溫,定期超聲檢查評估,遵醫囑預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鈉,術后6 h開始被動訓練,可要求家屬協助按摩患側踝關節、膝關節,內2 h一次,每次15分鐘左右,術后12h患者可主動進行訓練,指導患者腿部肌群等長收縮活動,發揮肌肉泵的功效,囑患者深呼吸訓練,7~10次/h,幫助患者翻身,術后2~3 d強化患肢肌肉收縮訓練,每次半小時,每天2次,同時可主動抬高患肢,術后5~6日可下地活動,根據患者耐受力適當控制活動量。(4)其他,囑患者多使用新鮮水果、蔬菜,預防便秘,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
比較兩組DVT發生率及生活質量,生活質量采用SF-36評估,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比。
采用SPSS 19.0,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檢驗方法為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檢驗方法為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DVT發生1例,發生率為5%,對照組發生4例,發生率為20%,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x2=6.339,P=0.002)。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比較(±s)
軀體疼痛 社會功能 精神健康 生理功能觀察組 82.5±6.4 86.9±9.1 83.7±9.6 85.4±8.9對照組 60.3±7.6 67.4±7.9 71.6±8.2 62.7±9.4 t 8.527 8.534 5.548 8.563 P 0.000 0.000 0.002 0.000
DVT常見于下肢,患者臥床時下肢靜脈血流緩慢,高凝狀態下容易導致血栓形成[3],DVT多見于手術、肥胖、腫瘤等患者,以老年人為高發人群,創傷是DVT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機體發生創傷后導致一系列變化,最終可促進血栓發生[4]。髖關節置換術可較好恢復髖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但該術式也同時為一種醫源性創傷,患者術后長時間臥床而易發生DVT,治療困難較大,目前以針對性預防為主,臨床護理在DVT預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預見性護理通過對患者整體評估,了解DVT發生的風險危重程度,并針對個人高危風險預見性護理,預見性護理為一種超前的、主動的護理模式[5],術前為患者普及DVT的相關知識,了解DVT發生的危險因素,預防措施的重要性,已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術后調整患者體位,早期康復訓練等有效預防了DVT的發生,本組數據顯示,預見性護理措施對降低髖關節置換患者DVT發生率顯著有效,同時可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預見性護理作為一種體現主動性的護理方式,根據對患者的了解,超前干預,可有效預防DVT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