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芬
(蘇州市立醫(yī)院本部兒科,江蘇 蘇州 215000)
川崎病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報告,又稱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癥,是一種急性兒童血管炎性疾病,臨床以急性發(fā)熱、頸淋巴結腫大、粘膜損傷充血、手足硬性水腫、皮疹等為主要表現,可引起冠狀動脈發(fā)生病變,可發(fā)生嚴重心血管并發(fā)癥[1]本次研究評估舒適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闡述如下。
選取2015年3月~2020年6月我院的小兒川崎病患兒80例為研究樣本,采納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4個月~5歲11個月,平均(2.09±1.32)歲;研究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2個月~5歲4個月,平均(1.84±1.31)歲。兩組樣本基線資料基本一致,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開展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開展舒適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干預,嬰幼兒對父母或照顧者的依戀十分強烈,此階焦慮最明顯,且父母大多有負性情緒出現,因此需要加強與患兒、家屬的溝通交流,不僅就疾病知識進行個性化普及,更要幫助患兒及家屬樹立疾病治療信心,嬰兒可通過撫摸、擁抱、聽音樂等方式轉移注意力,幼兒和學齡前期患兒可通過做游戲、玩玩具、聽故事等方式緩解痛苦,穩(wěn)定情緒。②發(fā)熱舒適護理,在患兒出現高熱癥狀時,應做好病室通風工作,隨時監(jiān)測體溫,實施藥物降溫結合物理降溫措施;③皮膚粘膜舒適護理,指導家屬避免給患兒看電子類產品如手機、電視等以使眼睛得到充分休息,避免用手揉眼睛,可用生理鹽水洗眼每日1~2次;保持口腔清潔衛(wèi)生,鼓勵患兒晨起、睡前、餐后漱口,小嬰兒可用棉簽蘸溫開水擦拭口腔。④飲食舒適干預,指導以高蛋白、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為主。
比較兩組治療有效率:臨床療效評估標準,顯效:患兒淋巴結腫大、皮膚粘膜充血、急性發(fā)熱等體征癥狀消失,經檢查各項炎癥指標恢復正常。有效:以上癥狀體征均明顯改善,患兒體溫與正常人接近,各項炎癥指標接近正常。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任何變化或病情加重[2]有效率=(顯效+有效)/40*100%
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納科室自制問卷予以評估,分別以≥90分、70~89分、<70分為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的評估標準,統(tǒng)計滿意度。
以SPSS 24.0軟件處理,x2檢驗計數資料(總有效率、滿意度)以[n(%)]表示,P<0.05,具統(tǒng)計學差異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100%(40/40),對照組治療有效率92.5%(37/40),研究組較對照組治療有效率對比無明顯差異,x2=3.116、P=0.07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家屬滿意度95%(38/40),對照組家屬滿意度80%(32/40),較對照組研究組更高,差異明顯x2=4.256、P=0.04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川崎病的發(fā)生可能與免疫異常、感染等因素密切相關,患病后患兒及家屬存在嚴重的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且因川崎病以嬰幼兒為主要發(fā)病群體,其本身自控力及疼痛耐受度差,容易哭鬧,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開展有效的舒適護理干預對控制家屬負性情緒,促進患兒康復具有積極的意義[3]
舒適護理干預是以患兒為中心,以增強患兒舒適度為護理核心,從提高患兒舒適度方面入手,為其提供更為舒適的護理體驗[4]本次研究結果:研究組較對照組治療有效率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家屬滿意度研究組更高(95%vs80%)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從環(huán)境干預、心理干預、皮膚粘膜護理,生活干預等各個方面開展護理活動,最大程度降低體溫因素、心理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對患兒帶來的負面干擾,在保證護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同時,增強患兒及家屬對治療的依從性,降低各種風險因素的影響,降低各種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幾率,促進患兒更快康復[5]
舒適護理干預實施于川崎病患兒臨床護理中,對改善家長不良情緒、降低不良反應、提高護理滿意度方面效果顯著,從而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