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舒卉,顧珍珍*,孫家君,洪冬梅,余 聰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麻醉科,上海 200072)
子宮肌瘤夠引起患者白帶增加、子宮出血、下腹包塊等癥狀[1-2]。常以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其憑借減少術中出血、創傷小等優勢深受患者與醫師的青睞,應用廣泛[3-4]。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以協助治療,最大化的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對患者的損傷。舒適護理內容細致,效果較好,本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需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的患者采取舒適護理,探究其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的患者82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1例,研究組患者:年齡23~49歲,平均(32.8±4.9)歲。對照組患者:年齡22~51歲,平均(32.9±4.7)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經B超確診為子宮肌瘤;(2)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1)年齡<18歲;(2)心臟病患者;(3)認知障礙者。
1.2.1 對照組護理方法
接受常規護理:包括指標監測、飲食指導、健康宣教、給予止吐藥物等。
1.2.2 研究組護理方法
接受舒適護理:
心理護理:以輕柔的語氣,對患者予以暖心的關懷,在交流中了解患者的情緒及心理狀態,鼓勵患者向護理人員訴說,并以同情、溫馨的話語安慰。可讓患者聽一段時間的輕音樂,以放松身心,分散注意力。與患者探討其感興趣的話題,以調節患者的精神狀態,激發患者的興趣。
認知干預:向患者講解關于子宮肌瘤的臨床特征及病理知識,并詳細的說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流程、特點、優勢,向患者告知舒適護理的內容及意義。叮囑患者需配合護理人員開展護理措施,以提高治療效果。
一般護理:術后需重視對患者的保暖工作,于恢復室中進行保暖,合理放置患者的引流袋,使其牢固。強化對患者的巡視,并注意保持患者所處環境的干凈衛生,定期更換床單,每隔4h調整患者的體位,避免同一部位持續受擠壓,降低壓瘡風險。當患者恢復到一定程度時,還需進行四肢功能訓練,包括上肢的伸展、足踝的轉動訓練等。
對比兩組患者的NRS疼痛評分、嘔吐評分、SAS評分,NRS-數字評分法,SAS-焦慮自評量表。
研究組NRS(3.37±1.49)分、嘔吐評分(1.12±0.24)分、SAS(39.24±2.26)分,顯著優于對照組(6.14±1.08)分、(2.23±0.35)分、(44.21±3.3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NRS疼痛評分、嘔吐評分、SAS評分(±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NRS疼痛評分、嘔吐評分、SAS評分(±s,分)
分組 例數(n) NRS評分 嘔吐評分 SA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41 3.37±1.49 1.12±0.24 54.57±4.35 39.24±2.26對照組 41 6.14±1.08 2.23±0.35 54.81±4.29 44.21±3.34 t-9.638 16.748 0.252 7.891 P-0.001 0.001 0.802 0.001
子宮肌瘤為生殖系統疾病,常見于30~50歲的女性群體,發病率已超過21.3%,其患者群體趨于年輕化[5]。通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清除,避免病情惡化。但由于手術有一定的創傷,加上患者應激反應,需要結合科學的護理措施予以干預。由于該疾病影響患者的生殖健康,加上手術的影響,可能會引起患者的擔憂、恐懼等,則還需重視對患者的心理關懷。
常規護理內容比較基礎,缺乏全面的護理措施,減輕疼痛的護理效果不理想。舒適護理主要以人性化的護理理念為指導,通過循證醫學的方式,借鑒以往對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的患者的護理經驗,總結患者的臨床表現,制定的全面的護理內容,其包括心理護理、認知干預、一般護理等,不僅重視對患者的身體疼痛的護理,也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及嘔吐癥狀,改善患者的心情。本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需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的82例患者采取不同的護理方式進行護理,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NRS評分、嘔吐評分、SAS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我們認為,這與舒適護理能夠更加準確有效的干預子宮肌瘤患者的預后有關。
對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的患者采取舒適護理,能夠降低NRS、嘔吐評分,改善心境,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