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經武,羊 洋,許業偉,杜祥飛,張 梁,喬 玫*
(1.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南京醫科大學護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術中壓力性損傷(Intraoperatively Acquired Pressure Injury,IAPI)是指與手術相關并發生在術后幾個小時內的壓力性損傷,大多數發生在術后1-3d,也可能發生在術后6d[1]。俯臥位是常用的手術體位,如脊柱后路手術、小腦手術及肛門會陰部手術等,俯臥位手術時受壓部位主要有顏面部、胸前區域、兩側髂前上棘、膝關節及肘關節等。Celik B等研究了151例手術時間超過2小時的患者,發現圍術期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約為40.4%[2]。另一項研究發現,脊柱后路手術患者圍術期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為10.5[3]。術中壓力性損傷的預防是每一個手術室護士的職責,影響壓力性損傷發生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就俯臥位手術患者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總結,內容如下。
本研究選擇2016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潔凈手術間內完成手術的患者284例。其中椎體占位18例,椎管狹窄74例,椎間盤突出65例,腰椎滑脫55例,胸腰椎骨折37例,其他35例;男132例,女152例;年齡22~82歲,平均年齡(58.07±12.84)歲;體質指數平均(24.44±3.56)kg/m2;俯臥位時間2~10.83h,平均(3.73±1.54)h。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手術部位是胸椎和腰椎;③俯臥位持續時間≥2h;④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受壓部位皮膚受損或者合并其他影響受壓部位皮膚評估者;②不能配合研究者。告知患者研究目的方法,并對研究資料保密,患者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參加。
壓力性損傷分期采用2016年美國NPUAP最新版壓力性損傷定義與分期標準[4],由2位專科護士對受壓部位皮膚情況進行判定并記錄。采用統一設計的病例觀察表,由經過培訓的護士進行臨床病例信息收集,病例信息包括人口學資料 、臨床特征及術中情況。人口學資料: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體質指數(BMI);臨床特征:疾病的診斷、術前是否臥床、血白蛋白、總蛋白、既往病史、吸煙史;術中情況:手術實施的部位、手術過程是否施加壓力、術中體溫、俯臥位持續時間、術中失血量等。
數±標
數準據差采(用xS ±P sS)S 2表5示.0軟,件計數進資行料統采計用學率分表析示。,計比量較資采料用以x2均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所有統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取α=0.05為檢驗標準,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發生壓力性損傷患者共63例,其中2期3例(頸部、額部和下頜部各一例),1期60例,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為22.18%。
通過卡方檢驗得知,疾病診斷、患者白蛋白水平、俯臥位持續時間及失血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性別、年齡、椎體節段、手術過程中是否施加壓力、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術前是否臥床、總蛋白、既往病史、吸煙史以及術中是否發生低體溫無統計學差異(P>0.05)。

表1 壓力性損傷的多因素分析
龐玉靈[5]在文章中提出白蛋白低于35g/L的手術患者,即使手術時間在3-5h,發生手術壓力性損傷的嚴重程度比白蛋白正常者要高,而且多為2期壓力性損傷。白蛋白較低會產生水腫,導致患者術前即出現皮膚的改變。本研究中,手術患者白蛋白<35g/L的患者發生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是白蛋白正常患者的3.489倍(P<0.01,OR=3.489,95%CI:1.425-8.544)。宋芳等[6]的研究表明,手術時間大于2.5h患者發生壓力性損傷的風險是手術時間小于2.5h者的2.361倍,對于俯臥位手術而言,俯臥位時間代表了受壓部位所受壓力持續時間。胸腰椎后路手術均采用俯臥位,本研究選擇胸腰椎手術,是因為胸腰椎手術患者所采用的的體位一致,不存在因不同體位引起的差別。俯臥位持續的時間決定了患者受壓部位承受壓力的時間,本研究中俯臥位持續時間4h以上的患者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是4h以下患者的2.406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29,OR=2.406,95%CI:1.096-5.284)。失血量增加會導致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的增加[7],失血量增加時,循環血量減少,導致周圍循環血管閉塞,減少了周圍微循環血量,增加代謝產物的堆積。本研究中具有相似的結論,當出血量350ml以上時,胸腰椎手術患者發生壓力性損傷的風險高于出血350ml以下的患者。
綜上所述,低白蛋白水平、俯臥位手術時間長以及較大量的出血為危險因素,護理同仁在工作中應積極應對,降低胸腰椎手術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