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荷芬,梁燕桃,李美芳,羅泳妍
(佛山市三水區婦幼保健院產科,廣東 佛山 528100)
產后尿潴留是影響產婦產后恢復的不良因素,因此在產婦護理中,需通過有效的護理措施對尿潴留積極預防。基于此,本次對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154例待產孕婦進行研究,觀察前瞻性護理實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154例待產孕婦,選取時間為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兩組。對照組中,孕婦年齡20~37歲,平均(27.15±1.42)歲,孕周37~41周,平均(39.76±0.67)周;觀察組中,孕婦年齡20~38歲,平均(26.83±1.51)歲,孕周36~41周,平均(39.18±0.77)周。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含對孕婦用藥情況進行指導,誘導排尿及根據孕婦的心理狀態,實施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等措施。
觀察組給予前瞻性護理,具體如下:①孕期健康教育。安排孕婦參加產后康復教育課程,期間對產后盆底肌鍛煉的方法、尿潴留預防的方法等進行介紹,讓孕婦認識到預防尿潴留、產后排尿的重要性,從產前開始讓孕婦建立起對尿潴留積極預防的認識。②建立三早制度。在對尿潴留預防中,通過“早評估、早發現、早處理”的制度建立保證約訪效果的實現。早評估指的是在產婦產后第一時間對尿潴留的發生風險進行評估,同時配合預防性護理措施的應用,控制風險因素,降低尿潴留的發生。產后30min內,可指導產婦進流質飲食、多飲水,并加強宣教與心理干預,讓產婦認知到產后首次排尿對創口不會產生影響,同時對膀胱充盈程度通過按壓宮底來判斷;產后2h內,不管產婦是否有排尿感,都應鼓勵產婦排尿。對平臥位下產婦不習慣排尿者,可協助產婦取坐位排尿。產后2h無法自出排尿的產婦,可通過穴位按摩、熱敷等方法,加速產婦排尿。③鎮痛干預。產前,護理人員需對產婦分娩情況進行評估,根據產婦對疼痛的敏感性、耐受力及會陰切口情況,做好鎮痛處理工作;胎兒娩出后,在縫合會陰傷口前,可將50mg雙氯芬酸鈉栓塞入肛門齒線上2~3cm處,發揮鎮痛作用。④產后康復指導。產后產婦回到病房后,可采用多功能治療儀對產婦進行康復治療,時間為20min/次,對于舒適感好、耐受能力強的產婦,可適當增加頻率。產后4h內如產婦仍然無法自主排尿,可重復使用至產婦排尿為止。
對兩組產后尿潴留發生情況進行對比;對兩組產后首次排尿時間、膀胱容量、殘余尿量等指標進行對比。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用%表示。
通過對兩組患者采用不同護理措施進行干預,結果顯示,在產后尿潴留發生方面,觀察組中3例發生,發生率為3.90%(3/77),對照組中10例發生,發生率為12.99%(10/77),觀察組低于對照組(x2=4.361,P<0.05)。在首次排尿時間、膀胱容量及殘余尿量等指標對比中,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相關指標對比
受分娩因素的影響,產后泌尿系統并發癥比較常見,即尿潴留的發生,對產婦產后恢復帶來不良影響[1]。尿潴留的誘發原因比較多,外在原因包含產程延長、手術造成的創口疼痛等,而內在因素包含產婦心理因素及體質因素等。針對引起產婦尿潴留的多種因素,在產前通過前瞻性護理措施的制定,積極干預,是預防與減少產后尿潴留發生的關鍵[2-3]。前瞻性護理干預措施在應用中,通過健康教育的開展,讓產婦對產后尿潴留的危害及預防方法加強了解,提升自身的預防意識;通過產后盆底肌功能鍛煉方法的指導、三早制度的建立、鎮痛治療及康復指導等措施的應用,可使產婦在產后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對產婦膀胱功能恢復、排尿時間縮短等均有促進作用。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尿潴留發生率為3.90%,低于對照組的12.99%(P<0.05),提示在產婦護理中,前瞻性護理干預措施的應用,對產婦產后尿潴留的發生有顯著預防效果;在首次排尿時間、膀胱容量及殘余尿量等指標對比中,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前瞻性護理在產婦護理中應用,可縮短產婦產后排尿時間,對產婦膀胱功能有明顯改善作用。
綜上所述,在產婦護理中前瞻性護理干預措施的應用,對產后尿潴留預防效果顯著,有利于產婦產后盡早恢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