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錦嫦
(韶關市粵北人民醫院,廣東 韶關 512026)
股骨粗隆間骨折指的是患者股骨粗隆間部位遭受外力作用而使其外展、扭轉、內收所致,如果干預不及時,極易引起畸形愈合,降低患者生存質量[1]。臨床上,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年齡大,且伴有諸多骨科之外的其他疾病,不僅提高了手術治療難度,同時也給臨床護理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2]。隨著現代醫療水平的提升以及微創治療理念的逐步普及,通過微創手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面臨殘疾以及死亡的風險,縮短患者入院治療時間,減低其治療經濟負擔,極大的滿足了醫患雙方利益[3]。本研究以100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應用了快速周轉護理模式并進行了客觀評價,希望能夠為臨床實踐提供有效指導。
本研究觀察對象為100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接收時間為2019年01月--2020年06月。通過單位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入組標準:接受PFNA固定;意識清醒,能夠良好交流溝通。排除標準:精神系統障礙、心腦血管疾病。根據雙盲隨機對照原則,予以分組探討,其中一組名為常規組;另一組名為研究組。每個小組分別50例。研究組包括24例男性和26例女性,年齡77-95歲,均齡(86.5±4.7)歲。常規組包括25例男性和25例女性,年齡78-95歲,均齡(86.8±4.9)歲。各組基礎資料經臨床統計學檢驗,結果P值>0.05。
給予常規組50例患者常規護理,根據骨科病房制定的標準流程進行常規護理。給予研究組50例患者快速周轉護理模式,即(1)術前準備。PFNA固定術前48h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將患者迎接入院之后,當日遵醫囑采血送檢,并在當日完成無需排隊預約的心電圖檢查、胸片檢查等項目。入院第2d,協助患者進行彩色超聲檢查,包括下肢動靜脈彩色超聲、心臟彩色超聲。手術實施前24h,認真核查患者一般資料,術前備皮,告知家屬提前備好術后需要用到的生活物品。除此之外,術前加強心理干預,減輕患者對手術的畏懼感,增強治愈信念。(2)術前預防性護理,夯實手術基礎。認真觀察分析患者檢查報告,一旦發現異常,立即針對性處理,若有必要,可考慮專科會診。若是檢查報告提示正常,考慮到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要求護理人員積極做好預防性干預,包括①肺部感染預防。指導患者擴胸、吹氣球、深呼吸、有效咳嗽,向家屬示范正確的叩背促排痰技巧。同時每日進行1次霧化吸入。②深靜脈栓塞預防。穿戴彈力襪,盡快予以足底泵處理,鼓勵其早日鍛煉,比如收縮股四頭肌、踝泵運動等,2次/d,20min/次。③尿路感染預防。每日幫助患者清潔會陰,若患者尿潴留,加強尿管干預,另外,可穴位艾灸關元、氣海、雙水道。④便秘預防。為患者提供粗纖維食物,多飲水,腹部熱敷,神闕穴位貼敷大黃粉,若有必要,可考慮清潔灌腸。⑤壓瘡預防。在患者臀部墊上防壓墊,容易壓迫的部位可涂抹賽膚潤,骨突部位貼敷泡沫敷料。⑥譫妄預防。人性化關懷患者,囑咐家屬多關心患者。(3)術后病情觀察。考慮到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年齡大,術后持續心電監護以及24h低流量氧療,密切留意患者心率、呼吸、血壓、體溫、血氧飽和度,積極主動觀察患者患側皮溫、感覺、血運以及足背動脈情況,將患肢適當抬高30°,外展,保持中立位。(4)術后積極預防并發癥。基于術前預防性處理的基礎之上加強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同時關注手術切口變化,確保局部敷料整潔、干燥,以防患者傷口出現感染。
(1)觀察并詳細記錄每位患者的床邊坐起時間、下床步行時間、住院時間;(2)髖關節功能改善優良率的評價以Harris評分表[6]為主,總分100分,主要評價患者疼痛、步態、活動度以及畸形等內容,分值超過90分視為優、分值介于70-90分視為良、分值低于70分視為差。優良率=優+良。(3)觀察患者有無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深靜脈栓塞、壓瘡、便秘、譫妄。
匯總并分析觀察主體的研究數據,并利用SPSS22.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用均數±標準差(±s)表達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并用t檢驗;用例數或構成比(%)表達計數資料或等級資料并用卡方檢驗。當P值<0.05時,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相比于常規組而言,研究組床邊坐起時間、下床步行時間、住院時間更短(P<0.05)。詳情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常規組床邊坐起時間、下床步行時間、住院時間對比(±s,d)

表1 研究組與常規組床邊坐起時間、下床步行時間、住院時間對比(±s,d)
小組 病例數 床邊坐起時間 下床步行時間 住院時間研究組 50 1.3±0.6 1.4±0.7 8.1±1.3常規組 50 3.4±0.4 3.6±0.9 12.8±3.5 t- 19.508 19.069 20.444 P- <0.05 <0.05 <0.05
研究組髖關節功能改善優良率達到了98.00%;常規組髖關節功能改善優良率達到了80.00%,組間結果差異明顯(P<0.05)。詳情見表2。

表2 研究組與常規組髖關節功能改善優良率對比
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常規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組間結果差異明顯(P<0.05)。詳情見表3。

表3 研究組與常規組并發癥對比
現代臨床中,隨著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大范圍推廣、普及,我國各大醫療機構也越來越重視快速康復外科工作的開展。對于病床供不應求與患者數量不斷增多的這一情況,可通過合理、科學的快速周轉予以緩解[4]。因此,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的快速周轉護理模式,以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為基礎,對患者實施合理、科學的連續護理干預,獲得了滿意的效果。本研究證實,快速周轉護理模式實施之后,研究組床邊坐起時間、下床步行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P<0.05)。說明快速周轉護理模式有助于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早日康復出院。原因分析:在快速周轉護理模式下,要求護理人員術后早期指導患者康復鍛煉,使得患者坐起、下床步行時間提前了,從之前的術后3-5d改為術后1-2d。另外,研究組髖關節功能改善優良率98.00%高于常規組80.00%(P<0.05);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6.00%低于常規組22.00%(P<0.05)。說明快速周轉護理模式可以積極預防并發癥,進而幫助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髖關節功能得到顯著改善。
術前護理過程中,快速周轉護理模式有兩大特色,一是術前48h做好相關檢查,因為高齡患者長時間臥床,發生并發癥的幾率就越高,因此,術前更快的完善檢查,以免患者長時間臥床等候,同時還可以創造更好的手術治療條件,減低患者術后面臨致殘、死亡的風險。[5]二是提前預防并發癥,常規護理比較偏向于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忽略了術前,而快速周轉護理模式將警惕線拉到術前,引起護理人員、患者的重視,雙方默契配合,協同做好并發癥預防工作。首先預防肺部感染,在高齡患者長時間臥床后具有極高的發生率;然后預防下肢深靜脈栓塞,高齡患者由于髖部骨折,患側活動明顯受到限制,血流相對緩慢,極易引起血栓;再然后就是預防尿路感染,生理性尿路系統改變極易增大尿路感染風險,尤其是營養不良、合并腎臟疾病、血糖水平過高的老年人,機體抵抗免疫力薄弱,容易遭受細菌入侵。最后還要積極預防壓力性損傷、排便不暢、譫妄等并發癥。[6]
總而言之,快速周轉護理模式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臨床將其作為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首選護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