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潔,華亞芳,顧菲菲
(1.昆山市第四人民醫院護理部,江蘇 昆山 215331; 2.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護理部,江蘇 昆山 215300)
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外科手術后長期臥床患者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可引發深靜脈血栓后綜合征,引發肺栓塞,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若未得到積極有效的治療,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對住院患者進行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估并給予相應的預防護理,可有效降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對住院患者的術后康復有重要的意義。為了解昆山市各級醫療機構對于住院病人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實施情況,昆山市護理學會綜合內科護理專業委員會于2019年10月針對全市19家醫療機構住院病人深靜脈血栓護理相關內容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結果總結如下:
昆山市護理學會綜合內科護理專業委員會于2019年10月抽取全市19家醫療機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二級醫院11家,占57.89%;三級醫院2家,占10.53%;社區衛生中心6家,占31.58%。
對19家醫療機構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關于深靜脈血栓風險預防護理的相關制度或流程建立情況、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估開展情況。對已經開展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的13家醫療機構的65例住院病人進行問卷調查,記錄住院病人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的實施情況,在調查日當天發放調查問卷表并于當日收回。
19家醫療機構中,有12家醫療機構建立深靜脈血栓風險預防護理的相關制度或流程,占63.16%,有13家醫療機構開展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估,占68.42%,詳見表1。

表1 19家醫療機構深靜脈血栓風險預防護理制度及風險評估開展情況[n(%)]
在13家已經開展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估的醫療機構中,每家隨機抽取5例住院患者進行調研,共計65例住院患者,65例住院患者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的實施情況見表2。
對于外科大手術后長期臥床的病人,其護理的重點在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住院病人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理念,其強調在護理工作中要注重評估,注重預防,通過積極主動性的預防手段,盡可能減少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加快住院病人的術后康復[2]。

表2 65例住院患者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實施情況(n)
本研究對19家醫療機構住院病人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現狀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只有13家醫療機構開展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在調查13家醫療機構65例住院病人中發現,32.31%的病人進行下肢深靜脈超聲檢查,67.69%的病人接受深靜脈血栓基礎預防相關宣教,56.92%的病人對于基礎預防的相關知識能掌握并堅持執行,33.85%的病人床頭放置醒目標志牌,30.77%的病人進行機械(物理)預防,40.00%的病人進行藥物預防,63.08%的病人參與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估,21.54%的病人掌握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估并進行自評。從調查結果中可知,我市住院病人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還存在諸多問題,如下肢深靜脈超聲檢查率低,健康宣教力度不夠,機械(物理)預防和藥物預防的實施率低,風險評估率及自評率均比較低等。對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解決:(1)在做好動態評估的基礎上,針對中高風險的患者,加強與醫療聯合,提高超聲檢查的實施率。(2)針對臨床護理人員進行深靜脈血栓基礎預防相關知識培訓,并有考核;對于深靜脈血栓風險標志不足的科室,及時與后勤聯系,及時補充;將深靜脈血栓風險納入交接班管理,每日交接,同時查看深靜脈血栓風險標志使用情況;護理管理者或相關學組加強督查,及時反饋至床位護士[3]。(3)對于住院患者中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達中危及以上的,建議加強與醫生的溝通,及時督促醫生進行相關檢查和處理,降低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的風險,提高臨床護理安全;針對臨床護理人員進行下肢靜脈壓力泵使用注意事項以及彈力襪使用方法的培訓,并有考核。(4)加強與醫生溝通,對于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中危及以上患者依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進行藥物預防;加強對護理人員藥物預防相關知識的培訓,并有考核;對于實施藥物預防的患者的出血及皮膚情況班班交接,并及時反饋至醫生。(5)護理人員與患者加強溝通,鼓勵患者參與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的評估;利用公休座談會、科普角、健教手冊的發放等形式,加強患者對于深靜脈血栓相關知識的宣教,同時對宣教結果及時進行反饋,查漏補缺,提高其主動參與性與自我評估的能力[4]。
綜上所述,昆山市住院病人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估率偏低,預防護理實施的效果不夠明顯,需進一步優化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估流程,加強考核培訓,提高住院病人的風險評估率,落實相關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措施,提高住院患者患者主動參與性與自我評估的能力,確保住院病人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措施的高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