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牡丹,方 潔,李德華,楊鑫源,鄭曉婷,吳政根
(汕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汕頭國際眼科中心,廣東 汕頭 515041)
斜視是一種多發于兒童的常見眼科疾病,不僅影響美觀,而且對患兒心理和生理造成不良影響[1]。兒童行斜視矯正術大多數是在全身麻醉下施行的,患兒會經歷不同程度地心理變化,尤其是術前對手術疼痛、手術過程的擔心、恐懼心理及對術后術眼遮蓋狀態的適應[2]。眼部遮蓋訓練是采用情景模擬的方式,通過實物演示創設情景,讓患兒提前適應術后眼部遮蓋的黑暗,以提高患兒全身麻醉下斜視矯正術術后的配合,減輕其不良心理情緒,本研究探討了全麻斜視術兒童心理情緒的多因素調查分析,發現性別和年齡因素對采用眼部遮蓋適應訓練方法減輕全麻斜視兒童術后焦慮水平有顯著影響。
選擇2019年1月到2019年7月在本院行全麻下斜視矯正術的4-12歲患兒12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67例;年齡<8歲者54例,≥8歲66例。納入標準:符合斜視診斷標準;順利完成全麻下斜視矯正術;術前已常規宣教聯合眼部遮蓋訓練;患兒家長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意識清楚、智力正常,無精神類疾病史。排除標準:合并有全身嚴重疾病者;認知障礙及精神異常者;眼部及顏面部存在畸形者。
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EC 20180723(3)-P08),患兒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由經過訓練的手術室護士在前一天術前訪視時給予術前常規宣教聯合眼部遮蓋訓練,其中常規宣教內容包括:①介紹手術室環境、條件;②講解手術過程及所需時間;③講解全身麻醉的過程及配合方法;④講解全身麻醉禁飲禁食的時間及注意事項;⑤進行心理疏導。
遮蓋適應訓練選用6×8cm2雙層不透光的清潔紗布進行雙眼遮蓋,膠布固定于雙眼,遮蓋時間15~20min,中途不得取下,讓患兒提前適應黑暗,首次不能配合者可重復一次,最終以患兒能配合訓練過程為完成標準。
患兒術前由病房清醒狀態下由護士及家屬陪同下送往手術室,在手術中進行誘導麻醉,后送入手術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手術完成后在復蘇室進行復蘇,在復蘇室度過全麻蘇醒清醒期后,送到病房觀察。回到病房后2小時為術后觀察期。手術前1天和術后觀察期采用STAI(The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狀態-特質焦慮問卷進行焦慮程度評估,對比干預前后焦慮程度。
應用SPSS 20.0軟件,性別和年齡作為分層變量進行處理,采用非參數U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性別患兒干預前焦慮狀態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男性組干預前后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女性組干預前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患兒干預前后焦慮狀態評分比較(分)
不同年齡患兒干預前焦慮狀態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年齡<8歲患兒干預前后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年齡≥8歲患兒干預前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患兒干預前后焦慮狀態評分比較(分)
斜視是兒童常見眼病,是雙眼相對位置和雙眼視功能的異常。全麻下斜視矯正術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手術后患兒常常需要遮蓋術眼,處于和日常生活不同的情景里,容易出現術后焦慮心理[3],容易影響患兒的術后恢復和治療效果。術前眼部遮蓋適應訓練可以提前讓患兒適應術后遮蓋的環境,有助于減輕術后的焦慮程度。
本研究顯示術前眼部遮蓋適應訓練能明顯減輕女童和年齡≥8歲組患兒的術后焦慮評分。這可能為年齡≥8歲學齡童相對于年齡<8歲兒童心智較為成熟些,對術前的眼部遮蓋適應訓練理解和體會對較深,能更好適應術后的眼部遮蓋。而女童比男童更在意外在形象,且心理更加敏感,為此在術后容易出現焦慮心理。所以在術前要針對患兒的性別與年齡特點開展心理準備,可有效地減輕其應激反應,促進患兒心理健康,改善患兒的術后心理狀態,有助于術后護理及眼部情況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