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培忠
(南通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江蘇 南通 226361)
肝癌是一種多發于中老年群體的惡性腫瘤,近年來肝癌的發病率也在不斷攀升。數據顯示[1]:肝癌的死亡率約為23.7/10萬。手術是治療肝癌的重要手段,圍手術期科學、完善的護理措施無疑是手術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本文探討了快速康復教育路徑在肝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00例肝癌患者均經影像學、手術病理學確診,符合全國肝癌協會制定的原發性肝癌的診斷標準[2],具備手術指征,所有患者均選自2018年1月~2019年12月。排除血肌酐水平超標、資料缺失、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的患者。隨機分組:常規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齡52~76歲,平均(63.17±1.89)歲;病程9個月~4.8年,平均(2.64±0.27)年。實驗組50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51~76歲,平均(62.89±2.04)歲;病程11個月~5年,平均(2.68±0.54)年。兩組肝癌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全部實施常規護理:病情觀察、臨床檢查、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疼痛護理、康復護理等。另予以實驗組患者快速康復教育路徑:①胃管護理:術前為患者留置胃管,術后,患者清醒后可以撤管,以提高患者的舒適度。②飲食護理:術前禁食時間6 h、禁水時間2 h,不需要進行特殊的胃腸道清潔。術前2~3 h可以飲用10%的葡萄糖水300~400 mL,但要分開多次飲用。③并發癥的預防:術前為患者靜脈注射甲潑尼龍注射液(8.25 mg/kg)+帕洛諾司瓊(0.25 mg),通過合理應用激素藥物以減輕炎癥反應,為改善預后奠定良好基礎。④保溫措施:術中,通過電子加熱儀、保溫毯等措施為患者保暖,合理調節手術室溫度,輸注藥液、血液之前加溫到37℃左右,同時控制好患者呼吸道的溫濕度。⑤術后護理:在患者還沒有從麻醉中蘇醒的情況下,可幫助其進行被動活動。清醒后6 h,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每隔2 h更換一次體位。責任護士負責評估患者的整體狀況,包括恢復情況、飲食情況、活動能力等,在不影響病情恢復的情況下,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根據每位患者的個體情況制定活動方案,合理選擇活動方式,并控制活動量與活動強度。術后6~24 h,食用少量的、易消化的流質食物;術后24~36 h,可以循序漸進的過渡到正常飲食。⑥心理護理:圍繞患者的年齡、性格、學歷水平采取個性化的健康宣教,用患者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講解肝癌的健康知識。階段性的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做好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疏導,培養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
術后應用簡易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價指標包括四項:軀體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總體健康。每項指標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兩組患者的SF-36量表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SF-36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的SF-36量表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社會功能 總體健康 軀體健康 情感職能實驗組 50 82.39±5.87 81.46±5.92 80.63±3.59 76.45±3.28常規組 50 72.03±3.37 71.24±2.86 71.37±4.61 70.52±1.86 t 8.3792 7.6124 7.3518 5.7419 P 0.000 0.000 0.000 0.000
對肝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產生影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患者自身的性格、心理特點、家庭和社會關系、經濟情況等,臨床實踐發現,部分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較差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對疾病的科學認知,從而盲目滋生出各種悲觀、消極等不良情緒。因此,針對肝癌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應重視健康知識的宣教。快速康復護理模式根本目的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改善預后。最先提出快速康復理念的是丹麥醫生Kehlet,這是一種以患者為核心,圍繞患者的病情、生理、心理需求所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的護理模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護理理念,極大的減輕了患者圍手術期的緊張、痛苦以及應激反應。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快速康復教育路徑的應用,顯著提升了肝癌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