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旭東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神經外科,湖南 長沙 410000)
腦出血是嚴重的腦血管疾病,致殘及致死率高。出現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的障礙,表現為下肢肌力下降、協調性及穩定性變差等情況,容易跌倒、撞傷等,嚴重威脅健康及生活質量[1]。在腦出血后6個月內為后遺癥早期,積極進行康復功能鍛煉,對改善預后至關重要。早期平衡功能護理干預是早期康復護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制定個體化的訓練計劃,循序漸進地訓練肌力及平衡能力,提升肢體康復效果[2]。本研究分析早期平衡功能護理干預對提高腦出血患者平衡能力的影響。
將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神經內科治療的92例腦出血患者后遺運動障礙患者隨機分組。觀察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齡41~78歲,平均(61.3±11.2)歲,病程1~5個月,平均(2.8±1.1)個月;對照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齡40~79歲,平均(61.6±11.5)歲,病程1~6個月,平均(3.0±1.3)個月;所有患者均經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腦出血,處于后遺癥期,遺留肢體運動障礙,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晰;排除合并嚴重軀體疾病、需要長期臥床、意識或聽力障礙等;組間的年齡、性別、病程等對比,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指導患者自行在家進行日常生活鍛煉,鼓勵患者積極參加日常生活的各項活動,要求患者每次活動20 min,2次/d。觀察組使用早期平衡功能護理干預:①早期平衡功能訓練從生命體征及神經系統癥狀穩定2 d以上再開始,由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床上被動或主動全范圍關節活動,20 min/次,2次/d。②坐位訓練在肌力達Ⅱ級后開始,指導患者以健側帶動患側坐起,護理人員在旁協助;并行患側關節、肌肉的等長和等張練習,30 min/次,1~2次/d[3]。③坐位平衡訓練和體位轉換訓練在患側肌力達Ⅲ級后開始,逐漸進行站立平衡訓練和步行練習,45 min/次,1~2次/d。④逐步增加平衡訓練的難度,適時添加負重帶肌力訓練,每周電話隨訪1次,每月上門隨訪1次,鼓勵并督促患者完成平衡功能訓練[4]。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Tinetti平衡與步態量表評估護理前后的平衡功能,總分0~56分,得分越高平衡力越強;Tinetti評分總分0~28分,低于24視為存在平衡障礙,低于15分有跌倒可能,得分越低平衡力越差;護理前后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評估上肢及下肢功能,上肢66分,下肢34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則肢體功能越好;護理前后進行起立-行走計時測試,采用修訂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評估跌倒風險。
用SPSS 23.0,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平衡功能指標比較(分,±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平衡功能指標比較(分,±s)
注:*與#相比,P<0.05。
組別 BBS評分 Tinetti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46) 20.82±5.9726.38±7.16 19.47±2.3525.84±2.21*對照組(n=46) 20.78±6.0122.10±6.34 19.52±2.4021.96±2.6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FMA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FMA評分比較(分,±s)
注:*與#相比,P<0.05。
組別 上肢 下肢 FMA總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46) 21.48±6.32 36.74±7.18 15.26±3.75 26.39±4.27 36.74±6.11 63.13±4.86*對照組(n=46) 21.69±6.40 27.37±6.54 15.33±3.82 20.24±4.41 37.02±6.23 47.61±5.25#
腦出血后遺癥表現為明顯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早期的康復訓練是改善神經功能、恢復肢體功能的重要手段,針對性訓練有助于神經元的再生和神經突觸的連接,改善神經功能,提高肢體活動能力[5]。早期平衡功能護理干預以康復護理為基礎,增加平衡訓練及肌力訓練,不斷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傳導,調動休眠神經元功能,激發神經突觸發芽和再生,達到重建神經回路、恢復肢體活動的目的[6]。
早期平衡功能護理干預對提高腦出血患者平衡能力有良好效果,有效促進了平衡功能和肢體功能的恢復,提高了步行能力,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