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許紅賓

凡是見過宋風云老師的人,都很難忘記她的微笑,清澈又溫暖。雖然她身材瘦弱,但當你握著她的手,卻能感覺到是那么溫柔有力。三十五載,她情系教育,初心不改;三十五載,她孜孜追求,言傳身教;三十五載,她躬耕于三尺講臺,在農村教育這塊無垠的園地里,將一顆滾燙的赤誠之心獻給了“她的孩子們”。
宋風云小時候是在農村長大的。初入小學,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同學,本來就膽怯的她更加寡言少語,總是一個人默默地待在一旁,不敢抬頭。一位長辮子老師注意到了這些,她至今記著那位老師的話:“小姑娘,笑一笑,多好看!”
這位老師長長的辮子,笑容是那么迷人,溫暖的雙手,親切的話語,讓宋風云覺得她就像媽媽,她是宋風云的語文老師。從那時起,剛剛6歲的宋風云覺得,身邊的同學不再陌生,上課的老師都那么和藹。她愛笑了,有了很多新朋友。她把對長辮子老師的尊敬、愛戴、崇拜深深印在了心里,也暗暗存下了要當一名受人尊重的教師的夢想。
1985年,剛剛18歲的她中師畢業,分配到崔莊鄉中心校擔任語文老師,之后調到區實驗小學,直到今天的區明德小學。三十五年來,無論在哪所學校,她都用自己的真心、愛心、責任心對待學生,從最初的忐忑不安到現在的游刃有余,懷著對教育事業的不懈追求,她不斷地探索和實踐著。
這些年來,憑著對教育的摯愛,她把自己的青春、理想和抱負全部傾注在教書育人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學生的愛戴、家長的稱贊、同行的好評、領導的褒獎和社會的認可。她默默地奉獻,執著地追求,在孩子們的心田上耕耘、播種智慧的同時,諸多榮譽也紛至沓來:全國模范教師、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省教書育人楷模、市特級教師、市優秀班主任、市優質課教師、肥鄉區首批區管專家……這一份份榮譽,不僅見證了她春夏秋冬的辛勤耕耘,也為她在教育領域贏得了遠比金杯、銀杯更珍貴的口碑。
面對榮譽,她很淡然,想法很簡單:“三尺講臺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愿意一直站在講臺上,慢慢變老!”
“孩子的心靈就像露珠一樣晶瑩透亮,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加倍呵護。這種呵護,就是愛。”這些年來,宋風云始終捧著一顆愛心面對學生,始終以真摯的愛心去感染學生,用言談舉止影響學生,與學生建立了平等、尊重、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區實驗小學任教時,學校經常把“問題班級”轉交給她。她接手的班級中,曾經有過各種“淘氣、難管”的學生。有的課上頂撞老師,性格偏激;有的不思進取,厭學;有的經常逃學,和校外人員來往……不管是什么樣的學生,宋老師都把他們看成自己的孩子,為感化教育他們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其中,有一個曾被家庭放養式教育、平時桀驁不馴、沒心思學習的孩子楠楠,在宋老師春風化雨的教育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她對學習有了興趣,重新建立了自信,學習成績也上去了。高考時,楠楠作為一名特長生考上了音樂學院。孩子的父母對宋老師萬分感激,逢人就說:“宋老師就是一個心理專家,再難管的孩子,她也能‘走’進孩子的心里。”
畢業后的楠楠遇到學校老師也總會問:“宋老師現在好嗎?想她啦!”所有的付出,只是為了孩子們,一句“想她啦”,讓宋老師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她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宋老師所帶的班級班風正、學風濃,經她帶出來的學生,無論在學習態度還是禮儀、處事上,都有著十分優秀的表現。驕人的成績,讓她成了學校的一塊“金字招牌”。每次分班時,許多家長也慕名而至,到校長辦公室要求讓孩子分到宋風云所在的班級;每年教師節,她都能收到畢業多年的孩子們的問候和郵來的賀卡、鮮花;走在大街上,總有曾經的學生遠遠地就會喊一聲“宋老師”……
宋風云在教學日志中有這樣一句話:“老師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職業。每一天,我都被一群孩子發自內心的小小的關懷、問候和尊重包裹著,讓我感覺日子如同被太陽鍍了金,格外閃亮。”
2015年5月,宋風云“臨危受命”來到明德小學主抓教學業務。明德小學地處肥鄉區城鄉結合部,招收的大多是農村學生。這些學生很多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地打工,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和心理狀況。一段時間以來,學校的成績在全區小學中墊了底,令人堪憂。
看到學校成績單,宋風云的心里像墜了一塊大石頭。為了讓學校盡快走出低谷提升成績,她給自己加壓制定了“勤學、勤思、勤記、勤走”的工作模式。為了讓管理接地氣,她給自己定下了聽評課、走課制度,隨時隨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堂、課間、走廊、操場時時處處都有她的身影。晨讀、午讀、晚跟班,加上白天的上課、聽評課、教研,忙得她連吃飯都得趕趟兒,經常一天只吃兩頓飯。有多少個夜晚工作到9點、10點甚至深夜,門崗的大爺知道,天上的星辰知道。
宋風云一直強調:明德教師要有學科融合意識,要有課程整合理念,明德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的課程觀念。在宋風云的帶領下,明德小學在語文課程改革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讓課外閱讀課內化,課外閱讀課程化。他們對語文教材進行大膽整合,把節省的時間用來指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學校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有班級讀書會、經典誦讀比賽、征文比賽等。2018年暑假,宋風云帶領幾名骨干教師編印了明德《朝讀夕誦》校本課程教材,讓學生誦讀經典。通過閱讀,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功夫不負有心人。明德小學僅用一年時間就取得了驕人成績,2016年至2020年連續五年教學成績穩居全區前列。2019年5月24日,明德小學成功舉辦“肥鄉區課程改革交流研討會”,市、區領導和同行給予高度評價。
2019年的全區教師節大會上,區教體局將宋風云列為優秀學校代表作典型發言,可她的嗓子沙啞得無法出聲。沒有人知道,就在不久前的7月27日晚上,她在學校值班,在騎電車回家途中被一根垂落半空的光纖勒住,狠狠地摔倒在地不省人事,幸虧有好心人送到醫院才性命無虞,可是造成了頭骨骨折、蛛網膜下腔出血、喉軟骨受損、聲帶充血,頸部嚴重挫傷。躺在醫院的宋風云此時惦記的是千里之外秦皇島的學科研討會,她只輸了一個晚上的吊瓶,第二天一早就拔掉針頭出院了,回家拎起行李帶領老師準時到達研討會現場。同在教育系統工作的愛人心疼地責備她“你不要命了”,她只說了一句話:“孩子們的事兒,耽誤不得。這次學習機會難得,不想錯過。咱們做教育的,哪個不是用心用命在工作!”
明德小學留守兒童居多,許多家長因外出打工把正在上學的子女托付給老人或親戚照管。這些長期遠離父母的孩子,成了“有父母的孤兒”。宋風云說:要給這些留守兒童更多媽媽般的關愛和溫暖。
每學期初,宋風云都要對班級的留守兒童進行詳細調查、統計,對每一名留守兒童的信息做到了如指掌,如父母離異,父母皆不在家或一個在家的,平時表現好或問題較多的,家庭經濟狀況較好或條件較差的,監護人狀況等等。她說:“對留守兒童心理的輔導,比學習上的輔導更為重要,老師要走進孩子的內心,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真正需求,這才是最重要的。”
插班生牛牛早年父母離婚判給了爸爸。可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把他寄養在一個親戚家。親戚忙著做生意,只管孩子一日三餐,其他的無暇顧及。這樣的家庭狀況,導致孩子性格孤僻、脾氣暴躁、不愛學習,不會和同學友好相處。
了解到牛牛的情況,宋風云的心被觸動了。她把牛牛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問問孩子是否吃飽,摸摸孩子衣服暖不暖,教育孩子要勤洗手、洗臉;平時,幫孩子縫補衣服,還把自己孩子的衣服和鞋子拿來讓牛牛穿;幫他樹立對生活的信心,正確認識自己的家庭,好好學習,寬厚待人。在牛牛生日那天,她還特意買了生日蛋糕,讓牛牛用手機跟爸爸視頻。當看到生日蠟燭映照下牛牛那滿是自信、幸福的笑臉,視頻那端的爸爸落淚了,他含淚感嘆:“宋老師,您真是孩子的再生父母!牛牛長大了一定不能忘了您的恩情!”
…………
宋風云說:“對于留守兒童,我們‘上課時是老師、下課后是媽媽’,不僅要為孩子們傳播知識、講授文化,而且要注重對孩子的心靈撫慰和人格塑造。”
為了讓每一名留守兒童在學校享受到家的溫暖,她倡導每一位教師積極行動起來,做出“為了留守兒童的一切”的承諾,開展以“關愛生活、關心學習、溝通心靈”為主題的“大手牽小手”一幫一活動,向在外地的家長發送《致家長的一封信》,引導家長經常用書信、電話、網絡與孩子溝通,送回愛心。
在她的關愛下,這些孩子的手、臉干凈了,性格活潑了,臉上綻放出了燦爛的笑容。在學校里,他們和其他孩子一樣,在溫暖的陽光下一天天健康地成長著……她也成了這些孩子心中最美麗最溫暖的“宋媽媽”。
曾經,升入初中的牛牛在給“宋媽媽”的信中這樣寫道:“我想叫您一聲媽媽,遇到您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時光。”
宋風云老師在回信中是這樣說的,那也是她說給她的所有的孩子們的話:“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我才有了這段最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