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明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鎮中心小學 浙江溫州 325200)
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科學教學必須讓學生在探究為主的活動中自主建構新概念、習得探究技能,最終使科學核心素養得以發展。然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因多種原因,導致部分內容難以有效落實教學目標,成為“難點”。
為破除枷鎖,有效實現教材設計意圖,筆者基于科學教學內容,設計STEAM-PBL活動,以幫助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在完善科學概念體系建構的同時激發興趣、提升問題解決能力。STEAM教育是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5科融于一體的教育,即以真實情境引領學生綜合運用以上學科的知識、技能來解決問題,同時,將STEAM教育理念付諸實踐,主要采用項目式學習(PBL)?,F以“宇宙”單元為例,將自己在實踐中對STEAM-PBL活動的認識及相應的設計等所思、所得整理如下:
新課標(2017版)指出:地球與宇宙中的有關現象、事物和規律,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復雜性,需要對其運用實地觀察、長期觀測、建構模型、模擬實驗等方法進行研究。可見,該領域教學活動需學生以多種形式參與(如實踐觀察、圖文記錄、數據分析、模型制作……)。因此,為進一步豐富學生“宇宙”領域概念體系,激發學生進一步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興趣,以及培養相應的能力,在設計以此為依據的STEAM-PBL課程的過程中,須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分析、思考:
1.科學教學中哪些概念建構較為片面、不夠完整,值得豐富與完善。
2.教材中哪些內容、問題在課堂上無法徹底解決。
3.課堂教學中哪些研究活動方法、活動組織形式可以進一步改進。
4.教師所使用的教具值得改進的地方。
具體策略現整理如下:基于教材“留白”而設計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時間關系,部分教學內容在課堂中無法有效落實,很多時候也無法在下一節課中實施,從而使該部分成為一個“留白”。對學生而言,通過課堂學習他們對研究主題已形成一定的認識,因此,STEAM-PBL活動須發揮促使學生加深對研究主題的認識,同時促進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發展的作用。
在日常教學中,為持續監控學生知識、技能和態度發展狀況并提供相應幫助,教師往往需要將各種不同的評價策略穿插于教學活動中。為了解學生在STEAM-PBL學習活動中的發展狀況,筆者設計以下STEAM學習評價體系:

以上評價體系主要依據評價多元化和評價方式多元化理論進行設計,并將評價的權利同時交于教師、學生與家長,從多方面、多形式開展評價;在評價方式方面,將小組與個人的評價都融入到目標評價和過程性評價之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則采用以下策略。
由于宇宙領域的STEAM-PBL活動多為多課時跨學科活動;部分活動內容須以任務的形式引領學生在課后繼續開展實踐活動。因此,為讓每個小組都有展示自己階段性研究成果的空間,以便教師、同學、家長都能進行跨時空交流研討,筆者要求每個小組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問、遇到的困難等均發表于QQ空間、博客等平臺,使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研究狀況及時評價,為學生STEAM-PBL學習活動的深度開展奠定基礎。
形成性評價是指學生在STEAM-PBL學習活動中,為使學習效果更好而不斷進行的評價,它能了解STEAM-PBL學習的階段性成果以及學生在此過程中暴露的問題現狀,從而為教師的及時有效介入提供依據[1]。總結性評價是指在STEAM-PBL學習活動結束時,為把握活動最終效果而進行的評價[2]。
為提升評價的針對性、有效性,在課前我校STEAM項目組基于活動內容、作用分別設計了與之相應的評價量規,從而在整個學生自我評價、同伴互評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引導。如在“測距儀”的STEAM-PBL活動中,為引領學生有效開展活動,筆者設計了以下指向形成性評價的評價量規。
筆者從5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分級評價;同時學生為獲得較高得分,則將嚴格要求自己進行規范操作,使該量規具有指導性的同時,為多元評價提供考量依據。
在STEAM活動實踐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投入很多精力,因此,他們對自己的項目成果都非常看重。因此,為給予學生精確的客觀評價又不影響學生積極性,學校STEAM項目研究組設計了終結性評價量規,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和老師先后對另一個小組的成果進行評價,并提出改進意見;接著被評價小組基于評價結果開展頭腦風暴、反思提出改進意見。
STEAM教育強調多學科融合,大多數STEAM課程以工程為核心整合技術、科學、數學、藝術共同解決問題最終形成一個物化的成果。而基于科學學科而設計的STEAM活動由于其定位于輔助科學學科,共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這種STEAM活動則以科學為核心整合工程、技術、藝術、數學,引領學生重演科學發現,即像科學家那樣經歷:根據需要改進實驗工具—觀察測量獲得數據信息—數據分析—建立模型解釋現象—與人分享交流的過程。但在此探中筆者發現,設計基于科學學科的STEAM活動時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很難找到切入點。因此,為提升STEAM活動設計的質量,更好地為學科教學服務,我們須關注學生,關注教材、關注科學史,即:
1.關注學生發展的短板或障礙來確定STEAM設計的內容;關注學生興趣點,設計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內驅力,設計評價體系,提升學生參與的廣度與深度。
2.科學學科包含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生命世界、技術與工程等領域內容,與之相應的STEAM-PBL課程內容設計形式、實施方法也必將各不相同,為提升STEAM課程質量,教師需梳理教材及課程標準以確定“切入點”。
3.科學發展史就是一系列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不斷深化更新的歷史,能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一切科學成果。通過關注科學史,我們能從中挖掘素材設計STEAM課程引領學生在實踐中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及對科學本質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