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多元和諧,交互共生: 生態哲學觀的建構與發展

2020-03-04 02:57:48何偉劉佳歡
山東外語教學 2020年1期
關鍵詞:人類環境生態

何偉 劉佳歡

(1. 北京外國語大學 國家語言能力發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2.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

1.0 引言

生態哲學觀(ecosophy)概念由Arne Naess于1973年首次提出,他在1989年的論作中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解釋,指出“ecosophy”一詞是由“eco-”與“-sophy”組合而成,其中“eco-”意為“生態”,“-sophy”源自“sophia”一詞,意為“智慧”(Naess & Haukeland, 2002: 100)。生態哲學觀在生態語言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生態語言學指基于生態學原理對語言進行研究的學科,包括對世界語言系統與其環境之間關系的研究,以及語言系統本身、語言使用現象與其環境之間關系的研究。換言之,生態語言學是一門在價值觀指導下對語言與其環境關系進行研究的學科。價值觀,即生態哲學觀,是生態語言學內在的一項重要議題,它是生態語言學區別于其他語言學學科的一個重要維度。

目前,生態語言學存在兩大范式:Haugen的語言生態范式和Halliday的生態語言學范式。Haugen(1972:325)將語言生態定義為“任何特定的語言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是一種隱喻范式,即將語言看作生物,將語言環境看作生物生態環境。由此,Haugen范式下的生態語言學研究主要關注語言多樣性、語言瀕危、語言活力、語言進化等問題(范俊軍,2005)。Halliday的生態語言學范式則是一種非隱喻范式,他(1990)敦促語言學研究者應關注語言和環境問題的關系,將語言與生態直接聯系起來,突顯語言對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影響(韓軍,2013)。

鑒于生態語言學自身的根本任務,無論是Haugen范式,還是Halliday范式,生態語言學研究均需要生態哲學觀的指導(何偉,2018)。在Haugen范式下,馮廣藝(2009;2012;2013a)認為,在構建良好的語言生態環境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和保護語言的多樣性、平等性、統一性、開放性、規范性和法律性,指出了語言生態變異的兩面性,即如果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會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積極作用,反之則會起到消極甚至是相反的作用。潘前穎(2015)同樣肯定了語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考察了強勢語種對漢語語言生態的不利影響,并指出語言生態環境直接影響語言的發展存亡。潘世松(2017)討論了語言生態倫理,認為語言種類的和諧共生可以促進生物的多樣性可持續存在。在Halliday范式下,圍繞人與自然的關系,Stibbe(2015)提出了“生活(living)” 生態哲學觀,黃國文(2017)提出了“和諧”生態哲學觀,何偉、張瑞杰(2017)提出了“和諧生態場所觀”。圍繞社會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亦即人與人之間的一個維度,Masamichi(2004)、Li(2010)、Katz et al(2011)從靜態角度分別提出了“多樣化”“和諧觀”“健康觀”等生態哲學觀;Jonsson & Hall(2003)、Alves(2013)從動態角度分別提出了“交流觀”和“合作共贏觀”,何偉、魏榕(2018)結合靜態與動態兩個角度提出了“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生態哲學觀。

本文認為,無論是Haugen范式,還是Halliday范式下的生態語言學,其哲學觀應是一致的,都應該是促使生態系統的良性運作的。有鑒于此,本文試圖通過對生態系統理論的闡釋,以及對生態系統良性運作共性的揭示,來論證“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生態哲學觀的普適性,并闡明此哲學觀的特點。

2.0 生態學原理

2.1 生態系統的提出與建構

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就擁有了一定的生態知識。為了生存,人類基于實踐,不斷總結有關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知識。人類對生態環境認知能力的不斷增強,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生態學(ecology)”概念首次出現在德國生物學家Haeckel《普通生物形態學》一書中,指稱有機體與外部世界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轉自Stauffer,1957:140)。自此,學界出現了不少有關生態學的研究。英國動物生態學家Elton(1927)指出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如何生存以及為何按照自己方式生存的科學。Odum(1953)將生態學看作研究生物或者生物群落與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同一地域中同種生物個體(individual)組成一個生物群種(population);同一地域的不同群種組成一個生物群落(community);生態系統(ecosystem)是對生物群落與生態環境之間關系的概括,既包括生物個體、生物群種和生物群落,又包括非生物環境,生物和環境之間彼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上述三個定義表明,學界對生態學的認識基本一致,該學科主要探討生態系統內生態因子的情況和生態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生態系統在生態環境中的功能。也就是說,“生態系統”是生態學的研究基礎,是基本功能單位。

“生態系統”概念最早由英國生物學家Tansley提出,他(1935)認為生態系統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地球上的生物復合體以及生態環境的各種自然因素的復合體,并認為生物與其所處的環境相互作用,從而生態系統得以保持平衡。換言之,自然生態系統由自然界中的生物及其環境兩部分組成,其生物組成成分包括生產者(producer)、消費者(consumer)和分解者(decomposer),環境由無機環境、有機環境和能量環境組成,是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來源,系統內部通過“相互物質轉化、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實現生態系統的功能(鄒冬生、高志強,2013:16-17),如圖1所示。

圖1 生態系統結構的一般性模型(轉引自李博,2000:201)

自然生態系統可根據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等因素分為兩大類:陸地生態系統(terrestrial ecosystem)和水域生態系統(water ecosystem),每大類又可區分為小的類別,如圖2所示(蔡曉明,2001)。學界針對各生態系統下的子系統進行研究,如Odum(1953:13-16)研究了池塘生態系統,他認為該系統由無生命物質(abiotic substance)、生產者生物(producers organisms)、大型消費者生物(macroconsumer organisms)以及腐養者生物(saprotrophic organisms)組成,這些生態因子在池塘生態系統中產生了相互影響和作用,形成了物質能量的循環。

圖2 生態系統網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急速變化,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日益突出,美國生態學家Ricklefs(2007:1)認為:“人類對自然世界的影響日益加劇,其影響已成為生態學的研究焦點?!边@表明生態學已成為一個大學科,與理學、文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相關聯;生態學規律應運用到人類生存、社會發展及全球戰略等問題解決中,因此20世紀60年代人類生態學開始發展(羅順元,2015:3)。也就是說,生態學不僅僅關注自然環境,也應關注人類社會經濟環境(鄒冬生、高志強,2013:1)。與人類生態學相同,生態系統生態學(ecosystem ecology)也在相同的背景下開始發展,將生態系統原理與社會科學理論結合起來,這樣一來,生態系統的適用領域就得到了擴展。葉峻、李梁美(2016:5)指出,生態系統是“生命子系統和其環境子系統在特定時空的有機結合”,可以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是人類社會子系統與其環境子系統在特定時空的有機結合(葉峻、李梁美,2016:8),其結構要素可以分為兩大基本單元:社會要素和環境要素,社會要素分為社會生產群體、社會管理群體和社會敗壞群體,環境要素分為無機環境、有機環境和社會環境(同上:9)。根據物質屬性的不同,社會生態系統被分為實體系統和概念系統(鄒冬生、高志強,2013:11)(如圖2),其中實體系統指由物質實體構成的系統,根據其環境類型,又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社會環境三類(葉峻、李梁美,2016:11-12),自然環境類包括無機型復合生態系統和有機型復合生態系統,自然-社會環境類為人文型復合生態系統,社會環境類包含六類:實業生態系統、運載生態系統、文化生態系統、民居生態系統、軍兵生態系統和管控生態系統(鄒冬生、高志強,2013;葉峻、李梁美,2016),此處需要解釋的是復合生態系統,它指“以人為主體的社會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在特定的區域內通過協同作用而形成的復合系統”(郝欣、秦書生,2003:23),因此復合生態系統是自然與社會的綜合,是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的形式之一。概念系統指的是由人類思維認知建構出的系統(鄒冬生、高志強,2013:11),其中根據社會環境的人文因子,將其表述為五類:人際關系狀態、文化傳統習俗、科學技術信息、倫理道德觀念和政治法律制度(葉峻、李梁美,2016),人際關系狀態類體現為人際關系生態系統,文化習俗傳統類體現為文化傳統生態系統,科學技術信息類包括科技生態系統、技術生態系統和信息生態系統,倫理道德觀念類包括倫理生態系統和道德生態系統,政治法律制度類包括政治生態系統、法律生態系統和制度生態系統。

鑒于生態學原理的普遍適用性,人文和社會科學學科也紛紛通過與生態系統理論的融合,來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如此一來,學界就出現了政治生態系統下的執政生態系統(車轔, 2016)等;實業生態系統下的產業生態系統(李曉華、劉峰,2013)、商業生態系統(范穎、周慶山,2014)、網絡生態系統(王剛等,2018)等;文化傳統生態系統下的文化生態系統(董曉峰等,2014)、語言生態系統(馮廣藝,2013b)等;信息生態系統下的知識生態系統(黃小淋、李永先,2018)、數字檔案生態系統(倪代川,2018)等。

以信息生態系統為例,我們來說明生態系統的運作機制特點。信息生態系統是由人或社會與其信息環境之間不斷地進行信息交流循環而成的(蔣錄全,2003:140),韓子靜(2008)根據人類信息消費中的信息鏈將信息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成分分為信息人和信息環境兩大類,信息人又分為信息生產者、信息傳遞者、信息消費者和信息監督者,信息環境主要由信息基礎設施、信息資源、信息技術和信息制度四個部分組成。信息生態系統是一個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的動態系統,即信息人之間、信息環境因子之間、信息人與信息生態環境因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信息人之間通過人際信息交流產生互動,并獲取與利用信息,從而通過實踐活動改變信息環境,同時信息生態環境又影響著信息人。

2.2 生態系統的共性

通過對上述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回顧,我們可以得出,世界上的經驗活動可看作一個或多個生態系統,原則上,生態系統是無法窮盡的,從不同的視角,就會有不同的生態系統范疇;每個生態系統內部都是接近平衡的,生態系統之間又都是相互關聯的。換言之,生態系統之間存在交叉性與差異性,這是不同生態系統存在的合理性之所在。社會生態系統是由人類社會要素和環境要素有機組合而成的(葉峻、李梁美,2016)。其中,人類要素具有雙重性,即自然性與社會性。人類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之一,具有自然屬性;同時,人類也是社會活動的主導,在社會生態系統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具有社會屬性。相同的是,環境要素在自然性與社會性上也有重合之處,即生存環境,分為無機環境、有機環境和社會環境三個部分。因此自然生態系統是社會生態系統的基礎,社會生態系統是自然生態系統的發展,二者存在差異,但關系緊密,相輔相成。自然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較為單一,其在自然范疇內受到自然規律的控制較大,而社會生態系統的結構較為復雜,原因在于人類具有能動性,可以積極地建設環境,社會生態系統的功能范圍更為廣泛,但由于其結構的能動性大,較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不足,導致其自我修復完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抵自然生態系統。

根據對自然與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葉峻,1999a:83-84;葉峻、李梁美,2016:5、10),生態系統的運作特點可以分為三方面:自身特征、橫向特征和縱向特征,其一,自身特征是指生態系統自身的代謝功能與調節功能,這些基本的功能維持著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是生態系統的基礎;其二,橫向特征指的是生態系統本身與一定范圍內空間的聯系,空間內也存在著其他的生態系統,這就要求生態系統之間的和諧共處,例如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水平結構、層次結構、多維結構等,社會生態系統中同級的平行結構、異級的層次結構、交叉的復合結構等;其三,縱向特征指的是生態系統一定時期內的時間軸,其功能會與時間一起變化,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展和演替,例如自然生態系統的幼年期、生長期、成熟期,社會生態系統的初始期、成長期、強盛期、衰亡期。因此兩類生態系統的特征都體現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應協調發展。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簡稱為WCED)將可持續發展一詞定義為“一個資源利用、投資取向、技術發展以及政策變化都協調一致,不斷滿足人類現在和將來需求之潛力的變化過程”(WCED,1987:32),也就是說在滿足人類基本需要的情況下,發展是有限度的,必須要考慮環境的承載力,如果沒有環境的可持續,實現長期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是不可能的。因此,可持續發展是生態系統良性發展的目的和保障。

那么,如何保持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即良性發展?這需要從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需求談起。如上所述,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需求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即自然與自然、人與自然、人與人。自然與自然之間的良性運轉主要體現為各生態系統之間的平衡發展,人與自然之間的良性運轉主要體現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同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良性運轉體現為人與人、人與社會、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也就說,無論是自然與自然、人與自然還是人與人的運轉機制都強調兩個或多個群體間的和諧共生關系。

結合學界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建設觀點(祝廷成,1993:122-123;葉峻、李梁美,2016:40),本文認為,要達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基于生態因子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關系,堅持生態因子在生態系統各個時段各個維度各個層級的多樣性以及平衡性;第二,基于生態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關系,堅持生態系統的一貫整體性原則,堅持各子系統的一貫協同發展;第三,基于社會生態系統是自然生態系統的延伸,以及社會生態系統的綜合性、復雜性、不穩定性,堅持人類生態原理認識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發揮人類的能動性。

3.0 生態哲學觀的多樣性與“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的普適性

發揮人類在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中的能動性的前提是提高人類的生態意識,加強符合生態原理的生態哲學觀的建構和發展。對于不同的生態系統,學界提出了不同的生態哲學觀。針對社會與生態,Bookchin(1981)提出了“平等社會生態觀”;Naess(1989)提出了“特費嘎斯汀生態哲學觀(Ecosophy Tvergastein)”,以“自我實現(self-realisation)”為焦點,不僅涉及自我和社會,也涉及現實整體性的變化,并且在政治與經濟上也得到了運用;Larson(2011)提出“社會生態可持續性(socio-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展現了社會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協同發展特點。針對經濟與生態,王學淵、李忠建(2007)就市場經濟現狀提出了市場經濟生態方面的“均衡觀”;梁敬升(2016)通過黃河三角洲的生態資源,從生態的角度提出“生態經濟價值觀”以判斷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針對倫理與生態,鄭高花(2011)提出了環境與倫理的“生態一體性價值觀”,實現人類價值觀與生態價值觀的共同發展。針對人與人的關系,Schroll(2013)根據人際交往提出了“心理生態觀”。針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何偉、張瑞杰(2017)提出了“和諧生態場所觀”,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本文認為,上述種種生態哲學觀均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生態系統的運作機制特點,不過均不夠全面和準確。這些哲學觀僅僅是針對某種單一關系提出的,比如社會與生態、經濟與生態等。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行機制特點之一是橫向特征,即要求生態系統間相互和諧相處,也就是說,單一的關系是無法滿足這一特征的,應該從更全面的角度對生態哲學觀進行更準確地概括。對于自然生態系統來說,其子系統間的和諧相處體現了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自我調節的能力“依賴于種類成分的多樣性和能量流動及物質循環的復雜性”(鄒冬生、高志強,2013:30)。對于社會生態系統來說,其子系統間的和諧相處依賴于多元化以及協同發展(葉俊,1999a:15)。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之間“通過作為自然和社會存在的人類這一‘耦合器’耦合而成為復合生態系統”(趙景柱,1991:53),因此復合生態系統中的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依存,應協調發展。

針對社會與社會關系,何偉、魏榕(2018)提出了“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生態哲學觀,以維護國際社會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本文認文,該生態哲學觀是一個普適性的指導思想,符合生態學原理,適用于所有的生態系統。該生態哲學觀有其中國傳統哲學淵源,同時具備馬克思主義思想特點,也是中國外交核心思想的總體概括。

以道家和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哲學對自然與自然、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活、生存的基礎。在探討自然與自然的關系時,道家在《太平經》中提出“天地之意”(安樂哲等,2008:87),即“天陽主生也;地陰主養也”(王明,1960:221),將“天地之意”與“生養萬物”相等同,“自然”在此意為天地之本質(同上:17),萬物皆因自然而成(同上:701),萬物可以按照其內在規律而發展,萬物達到了自然的狀態(安樂哲等,2008:90),并得以自生,按照其原本的樣子和本來的狀態存在并發展。在儒家文化中,自然界就是生命,生命就是自然界(喬清舉, 2013: 215),《易傳》中寫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轉引自喬清舉,2013:215),儒家認為自然界中出現了生命,這些生命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地延續、發展和進化著(喬清舉, 2013:215),整個自然界就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過程,都按照其自身的規律不斷發展著。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是生態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將人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認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著,楊伯峻譯,1980:186), 因此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要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的境界。從生態角度看,“天”即自然界是一個整體,“人”為自然萬物之一,即為“天”的一部分,人類不能肆無忌憚,妄自尊大。“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庸”的代表,既不偏向于天的信仰,也不限于人的世俗功利,而統一于道或真理的認識與實踐(張茂澤,2016)。同時,儒家在討論人與自然資源的時候指出“子釣而不綱,弋而不射宿”(孔子著,楊伯峻譯,1980:87),即強調“取物以順時”和“取物不盡物”的思想,前者要求人類要按照自然界的運行規律,如動植物的生長周期和繁殖規律,來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后者提示人類要從大局著眼,根據事物的總量酌情利用資源。儒家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及其規律,儒家認為要以可持續的眼光看待事物,以時取物,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道家的“道法自然”和“無為”思想體現了人與自然均應順其自然,人不能過度干預自然的做法,道家認為“道”是萬物的起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原著,黎重編著,2010:157),萬物不斷變化,相互轉化,應不被外力所支配。此思想否定了以人類為中心的觀點,主張人與自然的融合,從而實現人與自然間的平衡。據此,道家的生態思想要求人以萬物的自然之態行事,順應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相互和諧(樂愛國,2010)。道家與儒家的思想也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討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也在其中得到了體現,提出了百姓自然,并以此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從而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老子強調統治者與百姓的之間的“無為”,即“天地相和也,以雨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安。”也就是說,統治者自然無為與百姓自然的關系,統治者自守大道,百姓便會自己歸于自然(陳大明,2005:61)。儒家在討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在《論語》中明確強調了仁愛,以及在《孟子·盡心上》中表明:“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主張人與人要相互親近友愛,并將這份愛擴展開來,從而珍愛萬物(喬清舉,2013: 284),因此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儒家思想呼吁人要持有仁愛之心,與人友善共處,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在西方哲學中,機械唯物主義的中心觀點是“自然界是絕對不變的”(恩格斯,1925/1971:10),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分開來談,提出強人類中心主義(strong anthropocentrism),認為人具有理性,是道德關懷的對象,將非人類的自然物看作人類可以使用的工具和可以利用的資源,片面地將人類地位抬高,單獨肯定了人類的內在價值,而無視非人類的自然物的價值,倡導人類征服自然、主宰自然,將人類與自然分離對立(單樺,2006)。隨著全球性生態問題的日益加劇,這種思想已經漸漸銷聲匿跡。與機械唯物主義不同的是,馬克思唯物主義將人視為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將自然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是自然觀與歷史觀的辯證統一(福斯特,2016:17)。根據辯證唯物思想,馬克思生態思想是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辯證統一(李旭華,2012)。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體現在三個維度,分別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陳墀成、蔡虎堂,2014)。其一、體現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馬克思(1844/2000)認為人類存在于自然界中,與自然不可分離,只有在自身融入自然時,才能合理地改造自然。換言之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沒有限制性,人類需要在自然界的法則下進行活動。正如馬克思、恩格斯(1979:95)所說:“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笨梢娙祟愔挥性诓粩嗟睾侠淼貙嵺`下才能繼續生存下去,馬克思在揭示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強調了實踐在改造自然中的重要性。其二、體現人與社會關系的思想,即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的批判。馬克思批判了資本的存在目的,即追求利益最大化,認為:“資本的合乎目的的活動只能是發財致富,也就是使自身增大或增值”(馬克思、恩格斯,1979:236)。因此資本是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勞動及其產品的“私有權”和“支配權”(馬克思、恩格斯,1979:392)。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間關系的本質是資本,這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即剝削與被剝削關系,會對人與社會關系的良性發展產生負面作用。其三、體現人與自身關系的思想,即馬克思對異化勞動本質的批判。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感受不到勞動的滿足感,異化勞動會限制勞動者的能動性,也就是說,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不能自由健康地發展(羅川、倪志安, 2016:14),這就導致了人對自身價值的懷疑,對自身能力的否定,不利于人自身的發展,不利于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也不利于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綜上,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有利于正確處理人、自然、社會三者的關系,以實現“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陳墀成、蔡虎堂,2014:94)。

上面概述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均涵蓋自然與自然、人與自然、人與人及社會的關系。有關社會與社會的關系,其主體表達應在于包括國家在內的社會之間的交往思想和原則。從古至今,中國文化一直提倡“多元和諧,交互共生”(何偉、魏榕,2018;何偉,2018)。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學說主張“和諧”(肖剛,2006),中國外交新篇章的主旋律也是“和諧”(黃慶,2012)?!昂椭C”的前提是“和而不同”,也就是說,包括國家在內的社會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應是崇尚多元,而不是強調非此即彼的二元文化的和諧相處(付啟元,2015)。社會之間的多元和諧的狀態蘊含在“交互共生”的過程中。儒家、道家、墨家學說均提及“交互”(何偉、魏榕,2018),蒙培元(2010)指出,中國生態哲學的最高成就是“萬物一體”,即“萬物共生”思想。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外交凸顯了新特點、新變化和新趨勢,主要包括“人類命運共同體”“包容性發展”“親誠惠容”“正確義利觀”“亞洲安全觀”(徐進,2018:1),這些均是“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的新時期的體現。與哲學思想相同的是外交核心價值觀影響著人與人、社會與社會的關系,王存剛(2015)將中國外交核心價值觀總結為五點,分別為“共存、共享、共治、共贏、共進”(王存剛,2015:4)。共存指尊重不同文明、社會制度、發展道路等,開放包容,求同存異;和平共處是共存的最低要求,和諧共生是共存的理想狀態;共存體現了對多樣性的維護(王存剛,2015:11)。共享是“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1:24),也就是說中國首先要把自身發展與外部世界相聯系,并且以積極的姿態參加國際事務,奉獻中國智慧,主動承擔國際責任。要做到共治,首先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推動與各國的雙邊與多邊發展,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法制化(王存剛,2015:16)。共贏指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建構多元發展格局,樹立雙贏、共贏的新理念;共贏適用于中國與各國之間的關系(徐進,2018)。共進是最高的目標,是國際社會關系發展的崇高使命,目前“一帶一路”的建設就是“共進”的最好表現,通過“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國家一起協同發展,共同進步,共享發展成果。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和合作共贏的體現,推動了“一帶一路”建設與合作,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胡開寶,2019)。

如上所述,“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生態哲學觀體現了自然與自然、人與自然、人與人、社會與社會之間的良性運行關系,也就是說,該生態哲學觀不僅體現了自然生態系統良性運作機制特點,也體現了社會生態系統良性運作機制的特點,是所有生態系統良性發展原理的高度概括。在認識自然方面,人類應深刻領悟自然生態自身的發展規律,認識其自然的運作機制和方式。在對待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上,人類應遵循自然的規律,將自身視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要以長期發展的眼光對自然資源進行適度的開采利用。在處理人與人以及社會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上,人們及社會之間要相互尊重,崇尚多元化,在交流互鑒中達到和諧共生的目的。進一步講,生態系統之間是相互交織的,相互作用的,人類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態因子,應在生態系統運作中發揮其主體作用,保持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間的協調,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協同發展,正如葉峻(1999b:74)所指出:“應當堅持協同發展和全面治理的方針,即實施社會、生態(環境)、經濟協同發展,并對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弊病全面治理,以確保社會生態平衡的持久與穩定。”

4.0 結語

本文通過對生態學原理的概述,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哲學思想和中國外交核心價值觀的闡述,論證了“多元和諧,交互共生”是一個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普適性的生態哲學觀, 體現了生態系統良性運作機制特點,符合生態學原理。此生態哲學觀可指導生態語言學范式的研究,包括Haugen與Halliday兩種范式的研究,以及其他后續新興范式的研究。以此生態哲學觀為指導的語言生態系統的研究,有利于語言種類的多樣性存在以及語言政策與規劃的合理制訂與實施;以此生態哲學觀為指導的語言系統本身的研究以及生態話語分析可優化人類表征自然和社會的方式。如此一來,學界可通過語言研究提高人類的生態意識,改善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最終有助于各種生態問題的解決,促進各生態子系統及整體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猜你喜歡
人類環境生態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a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啪啪永久免费av| 亚洲视频四区|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中文|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国产啪在线91|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成人国产免费| 亚洲熟女偷拍| 成人国产免费| 91美女视频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婷五月综合|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午夜不卡福利|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亚洲bt欧美bt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欧洲亚洲一区|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日韩在线第三页|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91视频精品|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