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暉 陳 娟
《管理信息系統》是管理類專業的必修課,課程涉及管理學、計算機科學、決策理論等多種學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和部門對信息管理平臺的支撐力度在不斷加強,利用信息系統及其潛能解決企業管理問題。因此,課程教學和企業信息需求與信息管理的合理對接亟待解決。
通過大量文獻資料以及高校的教學實施現狀的調查,《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
采用全新的思維方法,以多維信息素養教育模式,例如:以MOOC 為代表的信息素質教育模式、自媒體信息素養教育模式、創新性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競賽信息素養教育模式(劉靜,2015;于愛化,2014)、嵌入教學信息素養教育模式(李治,2016)、創新性信息素養教育模式(孫書平,2017)等,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
就目前國內各高?!豆芾硇畔⑾到y》課程的內容設置上,滿足企業管理需要和用戶信息需求兩個方面,注重圍繞系統開發所依據的管理研究理論、系統設計與系統開發方法、描述工具的應用以及技術實現,引導學生在系統開發過程中正確地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準確地提供和實現用戶信息需求。課程教學中對學生網絡信息意識的培養和信息思維的引導略為欠缺,信息素養的培育融入到專業課程的教學少至甚微。
通過對部分高校開設該課程的情況進行調查,發現《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現狀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管理信息系統》作為計算機類專業和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包含有管理學知識、信息知識及計算機知識。通過大量的調查發現,許多高校在《管理信息系統》的教學要求、課程設計以及教學內容大同小異,缺乏針對性,并沒有考慮到學科及專業背景差異性,也就是學情存在差異性,例如: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生,在課程內容和學習要求上側重信息技術,在管理思維和管理方法上相對薄弱。管理類的學生管理學理論基礎扎實,而在計算機知識的掌握與應用上相對薄弱,這就會導致計算機類專業和管理類專業的學生由于缺乏管理背景知識,例如系統調查、系統分析、系統規劃、系統實施等環節會感到力不從心;而管理類學生的計算機技術的專業背景知識欠缺,例如信息代碼設計、系統實現等環節會感到束手無策。
實踐教學通過案例教學進行分析和討論,研究不同應用場景中成功的和失敗的信息化管理經驗,從系統分析、系統規劃、系統設計等的管理理論是如何應用及如何解決具體問題的,從而使系統目標和企業目標達到一致。讓學生通過思考來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和積累課程相關知識。但受到課堂時間的有限,案例選擇有限,教師對案例的講解和學生參與度有待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加強,如何有效地發揮案例的價值,如何及時補充教學案例,均亟待解決。
信息素養涵蓋信息活動的整個過程。目前《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涉及到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技術和管理方面,如:管理信息系統的戰略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分析、管理信息系統設計、管理信息系統的運行與維護、電子商務與WEB3.0、信息系統的管理等內容,且部分理論需重點講解。例如:系統分析,首先結合實際,選擇學生們熟知的超市收銀系統、學籍管理系統、共享單車APP應用等,需要花費大量上課時間給學生講解相關的管理理論。在新媒體時代下,《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在確定的應用場景下有關信息需求的判斷、信息鑒別、信息獲取、信息決策、信息產生、信息創新等方面沒有相關的教學環節。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既要培養學生如何設計符合企業需求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又重視提高學生對企業中信息資源的組織與管理,使學生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一種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是人們在解決問題時表現出來的運用信息的能力,具體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信息知識,也就是與信息有關的理論、知識與方法;二是信息意識,也就是人們在信息活動中形成的信息觀念和信息需求;三是信息能力,也就是人們有效地利用廣義信息資源(包括信息本身和與之相關的制度、技術、人員、設備等)獲取信息、加工處理信息以及信息挖掘的能力;四是信息道德,也就是具有與信息相關的信息心理和信息行為。其實現過程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判斷什么用戶何時需要什么樣信息;二是系統怎樣精準地獲取信息;三是數據和信息該如何有效地存儲;四是如何高效利用加工處理后的信息。
首先,教學要求。在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當企業發展向互聯網轉型,作為企業的管理者需要融入互聯網思維,實現業務創新、商業變革和管理升級,對企業品牌信息、產品信息、服務信息、客戶關系管理等進行整合,進而對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要求也在同步升級;結合學校的教學現狀和教學改革的要求,將“前沿性、實用性、綜合性、國際性”的調整目標貫徹到《管理信息系統》教學改革之中。通過互聯網企業的信息化管理的實地調研,在新型的信息載體不斷涌現情況下,提出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的教學要求,加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
其次,教學內容。由于本課程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涵蓋著計算機、管理、營銷、互聯網等知識,傳統《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研究的對象和范圍限于教學任務、培養計劃、教學設施、教材選擇等,已不能滿足與信息技術同步快速發展,將全新的管理理念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堅持小批量、多版次的原則,對教材進行立體化和綜合化建設,及時動態更新教學內容,有助于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的全面系統、發展完善。
再次,教學方式。“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融合批判性思維的信息素養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的整合模式,通過開放式的實踐教學任務,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實地調研或網絡調研,從管理實際中發現問題,再進行自主命題,以信息管理角度進行體驗和探討,最終以全新的信息系統設計或進行信息系統的二次開發。建立由驗證性、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組成,設計必做題與選做題相結合,能夠適用于多個相關專業的寬口徑實驗教學體,有助于管理類專業學生知識面的拓展和專業自信的提升,突出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
從課程的培養目標為出發點,學生能力的培養由實踐—思維—能力—技能的培養目標從高到低逐層細化,最終落實到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任務參與的學習過程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思路如圖1所示。
通過課程教學改革,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結合課程特點和基本教學要求,形成一套完善的課程標準,包括:師資隊伍的配備、教學方法的改進、課程教學內容補充(如:校本教材、習題集、網絡教學資源等)、教學評價標準的制定,以適應信息社會人才培養的新需求,課程教學與評價體系如圖2所示。

圖1 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思路

圖2 課程教學與評價體系
1.重構課程體系,重組課程內容。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背景下,課堂教學課時不足的前提下,教材優先,編撰符合學情的課程教材與網絡課程。開發網絡教學資源,教材與擴充性資料相配套,小批量、多版次、實時動態更新的課程教輔材料,構建了“多形式、多層次、自構建”,形式標準化的課程教學范式。
2.強化實踐環節、提高應用能力。根據國內外信息化管理的實踐應用,并結合當今社會熱點,編撰和補充20 個左右的教學案例,將先進信息化管理理念和實踐經驗應用在課程教學中。課程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活動相匹配,實踐教學內容從實際應用出發,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科領域問題的能力。
3.多元化的課程考核與評價。結合《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特點,開發線上課程,有效地實施翻轉課堂,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將課前、課中、課后以及考試環節等教學環節,即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又注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核,由學生自主選題,根據實驗過程撰寫實驗報告,并設計完成課程大作業,完成效果由學生直接參與匯報、自評和互評。最終的考核由在線測試、大作業匯報以及期末考試等
4.加強師資建設,師生共同融入實踐學習。學校應加大投入,注重教師《管理信息系統》專業知識和前沿知識的培訓。一是支持教師到企業實習實踐;二是指派教師參加知名度高的專題培訓;三是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參與相關課題的研究;四是教師牽頭帶領學生共同完成傳統企業的信息化管理項目。
在創新能力導向下《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中,提高管理信息系統開發與設計技能,以課程為要件逐步實現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為目標;第二,在提高管理信息系統設計技能的同時,強化邏輯思維方式和向解決問題能力轉變,強化“邏輯思維”為目標;第三,管理信息系統設計技能向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的能力轉化,深化“專業融合”為目標,使大學生具有可持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