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 海南 ???571100)
1.1 思想獨立開放但自我為中心意識較為明顯。高職學生普遍已進入“00后”為主體的階段,思想較為開放與活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模式也由以往棍棒式教育向共鳴式教育轉化,加上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使得“00后”接受教育的途徑更加多樣化,“00后”較“90后”相比更加獨立思考,喜歡追崇挑戰(zhàn)。但“00后”高職學生家庭結構大多為“4-2-1”模式,即4個祖父母長輩,2個父母親以及1個孩子。該模式為計劃生育時代下的結果,也使得“00后”在家庭中備受家人的關懷,在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處理方面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強調個性和獨特性,對權威存在挑戰(zhàn)心態(tài),以自我成長為主要方向而弱化了對集體、社會的責任意識。
1.2 理想務實但抗壓力較弱。有調查報告顯示,近90%的“00后”認為成功最重要依靠個人的拼搏與努力,而認為靠父母幫助、機遇等因素的人則較少。雖然他們對理想抱有現實的態(tài)度,但由于家庭結構模式,使得“00后”普遍在家中有求必應,挫折教育并沒有適時跟上?!?0后”盡管對未來充滿信心,但由于在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中沒有樹立堅定而遠大的理想,也會使自信心變的盲目與愚昧。
1.3 需求較高但努力路徑模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清晰地闡述了人類需求層次的遞進性,“00后”高職學生在家庭條件、成長環(huán)境、社會資源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80后”、“90后”,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吃飽穿暖、有書可讀?!?0后”需求層次的高階性還表現在追求“小眾化”的特征。但“00后”高職學生需求層次高階性仰賴于父母的支持,甚至網貸的支持,其不具備持續(xù)性。因此“00后”高職學生普遍對于如何通過提高自身水平、通過自身努力達到需求的滿足仍會存在迷茫的心態(tài)。
2.1 關于高職學生網絡“喪文化”問題。“喪文化”是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文化的青年“亞文化”。網絡“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緩解高職學生壓力的生活方式,但對于自控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定時炸彈,如果長期沉浸在這種負面情緒則會對個人成長、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危害。因此本文將網絡“喪文化”作為高職學生的思想特點折射出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
當部分高職學生面臨現實與理想差距較大的問題時,其努力路徑便會模糊,極易產生焦慮、壓抑等極端的心理狀態(tài),此時會選擇自我保護的方式來減少挫敗感,以一種“防御性悲觀”的態(tài)度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值。導致他們對“積極正能量”的價值觀產生動搖,使其變成思想空虛、社會責任感淡化。這無疑給育人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2.2 關于高職學生宿舍生活問題。學生在進入大學前集體生活時間相對較少,加之原生家庭背景、生活習慣、個性與心理差異會導致一系列宿舍矛盾。這便使學生管理不得不面對三方面問題:一是自我為中心,同理心欠缺。大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父母倍加寵溺,如果他們日常生活中不會換位思考,便經常因小事而引起宿舍糾紛;二是缺乏現實溝通。習慣性利用QQ、微信等網絡媒介溝通而削弱了現實生活中的言語交流,表達交流的能力久而久之導致退化;三是心理相對脆弱。學生的實際年齡與心理承受能力是存在脫節(jié)的,當產生宿舍矛盾時不善于解決也積極面對。如果這三方面問題不引起重視。
3.1 強化思想引領,夯實高職學生的信仰基石。首先要找準“00后”高職學生思想引領的著力點,以習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加強“00后”高職學生的理論學習,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
其次避免用說教的方式進行思想教育,鼓勵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擴展社會實踐活動,融入到社會服務活動中。在活動中提升思辨能力,在實踐中學習本領、增長才干,真正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fā)展結合起來,為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
其三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引導“00后”高職學生掌握文明話語權,抵制“惡俗”的網絡文化;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開發(fā)有內涵、有深度、“接地氣”的學習APP,充分利用好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傳播平臺,結合官微、官博等校園主流媒體宣傳主旋律文化,彰顯文化自信,讓高職學生主動向正能量主流價值觀靠攏。
3.2 加強心理建設,筑牢高職學生的心靈空間。
首先要提升班主任、輔導員隊伍的心理知識儲備,定期進行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的心理實操培訓,通過探討交流,及時更新自身知識庫。
其次開展心理教育活動中要做到“群體”服務全面覆蓋,“個體”服務有效突出。面向全體學生,應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除了心理班會活動外,盡可能開展校外團體素質拓展等學生參與感、獲得感強的活動,必須做到全覆蓋;面向個性化“問題”學生,一定要找準其“癥結”所在,開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找到可靠的“幫手”。
最后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網絡新媒體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必須打造和完善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堅持“線上”與“線下”相輔相成,有效推動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職生源多樣化后形成辦學模式多樣化、人才培養(yǎng)多樣化,教育評價多樣化,的確需要當代高職教育突出因材施教這個主題。學校應重視學生思想特點的變化,尤其要充分調研“非傳統(tǒng)生源”的學習背景、動機,科學制定分層分類的育人模式,有效地因應擴招后的育人新情況、新形勢,確保育人工作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