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 德陽 618000)
當前,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大。由于他們在校期間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導致大部分的大學生面對就業時不自信,焦慮緊張。小部分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還會因此失眠,嚴重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部分的高職畢業生在校期間沒有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盲目從眾,隨波逐流,缺乏主觀意識,容易受到家庭或者他人意見的影響。比如看見自己的同學報考公務員、事業單位,自己也盲目報考,追求工作的穩定性;部分學生對自身的條件認識不足,在擇業時傾向于專業對口、高職高薪的并不符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工作,從而導致心理落差大。
畢業生的問題心理還有有來自家庭的影響,家庭條件環境較好的學生在就業方面的心理壓力較小,家境條件貧困的學生心理壓力更大;生源地差異也會造成城市和農村畢業生待遇的差異,資源不能共享,從而導致農村畢業生心理不平衡;性別差異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大部分的工作更傾向于男生。
總體來看,造成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的產生主要是畢業生對各行各業的缺乏系統的了解,沒有實踐經驗,對自身的客觀情況不能合理定位等方面產生的,這些畢業生心理問題將會使學生更加難融入社會、適應職場,所以要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心理狀況,從而幫助他們更好融入社會,融入職場。
2.1 高校的就業指導性不夠專業。當前,高校在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尤其是心理指導上相對來說比較薄弱,就業指導的內容多是以招聘會、宣傳講座等方式提供就業信息,對畢業生沒有進行分群分類指導和個體指導。畢業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學生自身的職業定位不準確,這很容易讓他們產生迷茫的心態。雖然更多的高校重視畢業生的就業指導,但是不夠專業,缺乏系統性,不能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的實際困難和實際的心理問題。在大學生的如何提高學生自己的綜合素質能力、應聘的簡歷和技巧、如何緩解求職中的心理壓力等方面沒有進行專業的分類輔導。
2.2 畢業生的就業保障體系不健全。因為當前不健全的大學生就業法律保障體系,導致畢業生與招聘的用人單位在簽訂勞動保障合同時不能約束用人單位的不合法的勞務行為。部分的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仍然存在性別歧視和學校學歷歧視,比如入職條件需要“985、211”高職畢業生,很多崗位要求需要男性,女生選擇的機會很少。甚至有部分的用人單位不與應屆畢業生簽訂正式勞務合同,或在合同中設定對大學畢業生不合理的條款,規避其的責任。大多數剛畢業的大學生和用人單位有勞務糾紛后,都不愿意在糾紛上花太多精力和時間,不采取法律手段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忍氣吞聲,息事寧人。
2.3 家庭干預導致學生就業心理壓力大。父母對子女是有職業期望的心理的,并且他們的期望值是很高的,都希望他們能找到高薪且有發展前途的工作,一旦家長的期望和自我的求職意愿不同的時候,大部分家長會忽視他們的自我意愿,他們的期望值或者對子女求職過程中的干預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子女的心理壓力。因為很多家長受傳統的就業觀念的影響,部分家長是不能精準的客觀的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勢,不尊重對子女的自身的求職意愿,盲目的甚至是強硬的干預子女未來的從業選擇方向,子女盲目選擇并不符合自己實際條件的用人單位。如果子女應聘失敗后,家長表現出的失望、焦慮等負面情緒,更加加重子女焦慮情緒,從而產生就業心理障礙。
3.1 加強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規劃和心理輔導建設。更多的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輔導建設,但是效果卻差強人意。這就要求高校在建設的過程中要加大學校心理指導中心及各個學院的心理輔導成長室的建設力度,特別是建設一支專業的心理指導教師隊伍,對他們進行定期的專業培訓。為畢業生創建一個溝通的渠道,對就業學生的共性消極心理問題進行統一指導,幫助畢業學生緩解就業前產生的焦慮、抗壓能力弱等心理狀態,引導他們擁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增強他們適應社會的抗壓能力。
3.2 完善畢業生就業指導體系。學校所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需要專業的就業指導老師進行系統化的規劃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更加的貼切學生面臨的就業環境的實際需要,為大學生分析解析當前的就業形勢,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市場的供需情況,對學生從簡歷的制作、面試的培訓及招聘需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培訓,讓學生找到自信,在求職過程中不再恐懼和焦慮,進而緩解就業心理壓力。
3.3 拓展高校大學生能力培養的實踐平臺和就業渠道。高校應拓寬人才交流的信息渠道,整合社會的教育資源,調動能參與人才培養的社會力量,多渠道、多途徑的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社會實踐鍛煉的機會。從而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積極實踐經驗,提高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積累社會工作經驗,幫助畢業生對當前就業環境現狀做到心中有數,合理提高或者降低自己的就業心理期望值,精準定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避免畢業生出現盲目從眾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