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凌海市育才學校 遼寧 凌海 121200)
初中歷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中的所謂小學科,并不能很好的引起學生的重視,這也就使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因史實離自己生活的年代較為久遠而放棄學習,遠離課堂,即使教師講清了學習的必要性,還是不能讓其融入到課堂中。所以教學必須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對于歷史認知的積極性,另外通過培養分析史料的能力能讓學生更好的形成歷史思維,在回答材料分析題的時候也能有頭有尾。因而史料教學是未來歷史教學的大趨勢,也是我們各位同仁應大力推廣使用的。
在實踐教學中史料的運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重要意義:
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歷史教學要生動、直觀、形象,就必須懂得適當引用翔實有趣的史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歷史知識是無窮的,教材內容是有限的,照本宣科或局限于教材不可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唯有教師旁證博引,或由學生自己搜集,增加一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史料,以史證論,史論結合,既能使本來枯燥的章節變得有血有肉,又能開拓學生視野,也會使學生學起來趣味橫生,易于接受。特別是在講中國歷史時,若適當的選擇與補充一些鄉土史料,既豐富了歷史教學內容,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義務教育階段7—9年級的歷史課程在基礎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堅持用唯物史觀闡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使學生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拓展國際視野,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基礎性——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以普及歷史常識為主,引領學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歷史知識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
人文性——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綜合性——注重人類歷史不同領域發展的關聯性,注重歷史與現實的關系,使學生逐步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和社會進行全面的認識。
歷史是一面鏡子。學習歷史的目的不應單純為了應付考試。針對學生而言,學習歷史對其一生的成長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學習歷史上的領先科技,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鼓舞他們去發奮學習科學知識和掌握報效祖國的本領;學習民族英雄“寧作中華斷頭尸,不作倭奴屈膝人”的可貴精神,對學生進行不怕犧牲、敢于反抗外來侵略者的革命傳統教育,樹立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高尚民族氣節。學習這些歷史知識,有助于學生積累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素材,有助于學生們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健康的心理品質。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感悟近現代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英勇奮斗和艱苦探索,認識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的決定作用,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繼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認識到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是中國強盛的重要保證,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歷史的責任感。
歷史教學應具有濃郁的歷史感,適當引用名人名言或者古人的原話和古籍原文等史料,可以增強歷史感,使歷史教學更具時代氣息。史料是了解歷史的主要來源,學習歷史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學生確立這樣的信念:歷史的結論不應人為地作出,而應以真實的歷史資料為根據得出,要有“論從史出”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教學在“知識與能力”這一項要求學生能夠達到以下目標:指導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知道人類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了解歷史的時序,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多種歷史呈現方式,包括文獻資料、圖片、圖表、實物、遺址、遺跡、影像、口述以及歷史文學作品等,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形成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一定歷史情境想象;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要證據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學會口頭、書面等方式陳述歷史,提高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中學的歷史教學應該注意逐步培養學生閱讀,分析史料的能力。“閱讀是人類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學習方式”,也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基本功。利用史料教學的第一步是閱讀,讀懂材料文字上的含義,弄清材料的基本面貌;第二步是進一步了解材料的內在含義;第三步是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去解決問題。因此在學生閱讀史料的基礎上,老師要進行講解,要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分析。這就是分析史料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一旦形成,則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完成從“學會”到“會學”的重要轉折,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
總而言之,在現代信息社會,教師獲得史料的途徑很多,作為一名歷史教師,一定要跟上時代形勢的發展,不僅要在史實的搜集上下功夫,做到廣征博采,認真鑒別,精心篩選,還要具備靈活處理歷史資料的能力,力求聲情并茂、神態感人、流暢準確、褒貶得當,用不同的語調,高尚激越的情感,進行富有時代色彩、飽含真情實感的敘述。讓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使學生心隨情動,激發出強烈的愛與憎。如此之講授,可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泉,以達到“以史啟智”的目的,深刻體會“論從史出”的觀點,使歷史學科的內在價值得到最充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