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樂平市眾埠中心小學 江西 樂平 333300)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边@給予教育工作者以深刻的啟示:每位教師都有責任使每個學生成為學習上的幸運兒——讓每位學生都能擁有自主學習、探索的時空,都能從中獲得愉悅與成功的情感體驗;將每位學生都置身于必要的問題情境,在應對問題、思考對策、探尋解決方略的歷練中閃爍智慧,砥礪意志,滋生探究的欲望,養成探究的能力;使每位學生都能因為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而變得更為靈動、智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產生學習需要的積極動力,更是推動、維持和促進學生自主探求知識所必要的心理基礎與支持。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數學的奧秘,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好學生的好奇心理,以新穎別致的事物、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引人入勝的問題,誘發他們主動探究的意向和志趣,促使他們以最佳心理狀態和積極的思維狀態投入學習活動。
如在教學《對稱圖形》時,首先讓學生欣賞一組具有對稱特性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實物、圖形等,然后啟發提問:它們美嗎?美在哪兒呀?是什么使得它們這么美呢?對,它們美在對稱!你們想探究關于對稱圖形的奧秘、學會創造對稱美的本領和技巧嗎?……先把學生的探究欲望調節到制高點上,再去引導后續的具體探索。
數學探究活動常常以思維活動為主要方式,而且這種思維活動大多是獨立的、具有一定深度的,它需要學生有內在的、直接而強烈的心理驅動不斷地來調節、維持與強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內在驅動,最主要是利用數學知識自身內在的魅力針對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特定的邏輯聯系,通過適切的途徑和方法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通過學生自身的內部矛盾運動去生發求知驅動。
如:在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時,以比賽的形式搶答“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的加法”,進行之中突然出示“37+6=?”.學生自然地得出各種結果,到底哪一個結果正確呢,;學生的腦海自然會產生“究竟是多少、應該怎么算、為什么這么算等困惑、疑問和探究的心理驅動,這些欲望是學生發自內心的需求,強烈而又迫切,深刻而又持久,無需教師再作調動與激勵,學生接下來的思考、爭論、交流全都成為他們的內在需要和自覺行為,是真正意義上的“我要”而不是“要我”了。
無論是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還是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不管是哪類基礎知識的教學,還是哪項基本技能的訓練,其教學目標的主要內涵都離不開兩個基本宗旨:一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二是讓學生在習得知識、技能的同時學會數學學習和數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對學生而言,不管是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探索,還是數學學習方法與探究方法的習得、練就,其最佳的途徑與方法當為手、口、腦等多種感官的共同參與和協調配合、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預案時要站在學生學習與探索的角度思考,充分考慮到學生手、口、腦的協同作用,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之中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練就實施數學探究本領。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分二步引導學生探索猜想、實踐驗證和交流歸納。第一步,借助木條釘成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比較,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第二步,借助二根小棒擺三角形,引導學生討論、交流,以深化學生對三角形的特性的認識;第二步,借助原先的平行四邊形框架,讓學生設法使它不變形,并引導學生觀察原來的平行四邊形被分成為幾個什么圖形(兩個三角形),然后猜想、動手驗證、體驗并交流,最后集體歸納概括三角形的特性是穩定性。通過以上三個步驟,學生不僅很好地體驗、領悟、歸納出三角形的穩定性,而且從中經歷了猜想、驗證、歸納等數學探究活動的一般過程,在進行數學學習與數學探究的過程之中學習、練就數學學習和數學探究的本領。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能否在教學活動中很好地激發和充分地利用這一珍貴的教育資源,關鍵取決于教師。教學中,當學生對某種感興趣的對象產生疑問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奧秘時,應該很好地通過啟迪、撩撥,充分發掘其認知潛能,設法讓:他們去遷移、類推、聯想、猜想和創造。
如在教學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時,首先讓學生回憶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相鄰長度單位、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以及面積單位之間進率的推導方法。接著讓學生猜想:1立方分米里面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進而驗證。整個猜想過程與聯想驗證過程中,教師只作必要、適量的點撥,學生經歷了推導進率的主要思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驗了遷移、類推、聯想等豐富的心理活動,其間也不乏一些生成性創造。多讓學生經歷這樣的再創造過程,他們將會變得越發的靈動和自信。
《數學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數學知識抽象.概括性強,對于數學的價值作用與數學學習、探究的實際意義,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難于從數學知識本身獲得直接感受和理解,這就需要我們的數學教學以兒童生活經驗為背景和基礎,將數學知識的學習、探究與學生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有機地結合起來。
總之,良好的數學探究活動能使抽象而理性的數學學習變得生動和有趣,更能讓學生變得聰明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