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博山中學 山東 淄博 255200)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身體沒有疾病,而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20世紀90年代衛生組織將健康解釋為“一個人只有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良好的道德等四個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由此可見健康包含著身心兩方面,在體育教學中積極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體育教育工作者的一項新課題。
體育教學有其特殊性,有直接參與性的特點,針對學生的實際思想變化,恰當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體育教學多在室外進行,相對環境寬闊,特點是以身體練習為主的教與學、學與練,既有人人參與的集體統一的活動,又有分散的小群體的個人練習,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有著頻繁的接觸和行為交往,教師不僅是教學活動的掌控者、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成績的評判者,而且還是真理的化身和絕對的權威,所以,師生之間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見,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討教學知識。這些不平等的現象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著實應改變這種師生關系。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的發展和表現,”教師在課上應注重和諧原則、民主原則、成功原則、差異原則,做到認知上相近、情感上相融、心理上互動,促進師生積極進取,自由探索,有所創新,從而增強學生心理健康。
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教師不應以教育者自居,不應采取強制的手段來推行自己的意志。在體育教學中,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正確地引導、平心靜氣地交談,建立起以“愛和尊重”為基礎的新型師生關系,使學生對自己、對他人產生信任感,構建內心傾述環境,才有可能使矛盾得以外顯、解決,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問題。在與學生進行“愛”的交流時,要從內心熱愛學生,對學生傾注相當的熱情,對其各方面給予關注,跟學生交朋友,談學生喜歡的話題,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分享成功的喜樂,分擔挫折和煩惱。每一次與學生平等、友好的交流,都會得到許多有助于教學工作的信息,逐步贏得學生信任與愛戴。
體育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需求,注重學生的體驗,正面引導,幫助學生加以正確地分析,尋求個體的最好發展。要始終把學生主動、全面地發展放在中心地位,并且充分關注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根據這種差異確立學習目標和評價方法,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在選擇教材、確定教學難度和教學要求上盡量使每個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得,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就是要因材施教。體育課上,不僅鍛煉了身體,而且更磨練了意志。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對體育的喜愛程度以及在體育活動中獲得快樂是擴大身體活動的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通過創造良好的教學情景,積極誘導學生參與體育學習興趣,從無趣到有趣,由有趣到樂趣,這樣就自然產生了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情趣。例如在體育教學中,選擇合適的音樂融入課堂可以使人振奮,提高練習興趣,同樣也可以達到抑制興奮,放松身心的目的。要讓學生明白:成功不是等來的,而是要努力拼搏獲得。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消除自卑、意志不堅等不健康心理,樹立自信。從而教會學生正確地“自我認定”,正視自己的缺點與不足,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增進學生的自信心。從中發現自我,充分體現自我價值——“我能行”。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講,中小學階段是一個逐步擺脫依賴父母,走向獨立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自我認識迅速增強的重要時期,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學會正確地“自我認定”。如有的男孩因身材矮小而自卑,有的女孩因肥胖而苦惱等,這種體像性煩惱屬于對生理的“自我認定”。反映到體育領域則表現為活動不積極,懼怕某些體育活動,不能據己特長,主動樂觀地投身某一體育運動,對自己的能力、角色、價值缺乏正確地認識。除“生理自我認定”外還有“社會自我認定”“心理自我認定”等認定范疇。能否學會正確地自我認定,則是關鍵時期的首要任務,也是成功人生的必須途徑.體育教學過程中,通過適宜的體育活動和靈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認定自我意識,正視自身弱點,采取積極的人生態度,將對其一生產生良好的、積極的影響。
體育教學中的游戲、比賽等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團結協作、遵規守紀、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這些優良品質正是一個人健康心志的集中體現,游戲、比賽深受學生喜愛,也為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機。在教學中,通過游戲,讓學生的思維、智力、意志、體力得到鍛煉提高。特別是對那些有自卑感、較孤僻的學生多讓他們參加體育游戲活動。在游戲中把他們分成幾個小組,每一個小組為了在比賽中獲得好的成績,都要盡心盡力,交流合作,創造情境,使學生置身其中,打開心扉;再就是球類是集體項目,講求整體配合。在球類教學中,提倡集體主義精神、奮發拼搶、學會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良好心理素質。在游戲比賽中一些個性較強的學生因不服輸而與對方發生爭執,更甚“動武”,也有失敗者的相互埋怨,導致受指責的學生產生自責或是抵制情緒而退出或“動武”,如此一來,不僅影響了游戲比賽的正常進行,且易使學生間產生裂痕。教師要抓住這一契機,耐心地教導學生,特別是有偏激傾向的,使其認識游戲比賽的意義,怎樣同他人團結協作,正確看待成敗,批評有礙團結的不良傾向,同時還要與學生一道分析造成失敗的原因,找出制勝的有利因素,激發、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投身實踐,最終使學生以和諧、積極的態度迎接新的挑戰.更加深了相互間的友愛,增進了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了其心理的健康發展。
作為教師,不應用成人的眼光看男女同學的交往,男女生有好感是正常的心理,不必大驚小怪.男女生的關系應淡化處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孩子們心中有一定的敏感區域,對于一些敏感點,教師應坦誠地觸及,給學生以暗示性的指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體育教學中所組織的群體活動,如拔河、接力賽等集體活動,使學生正常相處,用淳樸的友誼、集體榮譽感和忘我投入來凈化心靈,營造一種和諧、健康的生活氛圍。淡化男女生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在真誠、友好中,輕松、平靜地度過美好的中學時代。
在體育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是一個新的課題,它超越了過去“培養意志品質“的范疇,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切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探索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已經是一種必然趨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已經明確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這一偉大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線體育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敢于探索和嘗試,尋求策略,為國家培養出健康的建設社會現代化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