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嫩江市聯興學校 黑龍江 黑河 161403)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經濟的差異水平也在不斷拉大,在此過程中大部分農民進城務工,因此使得農村的留守兒童問題日益嚴峻。由于農村學生缺乏父母的關愛,再加上我國農村教育水平普遍偏弱,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較少,使得農村學生普遍存在較嚴重的心理缺失。因此農村教育中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環節。
1.1 未重視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否可以開設,與學校及教師的重視程度息息相關。雖然目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進行,但校領導并未給予重視,同時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認識較為模糊,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僅僅會在教育部門檢查時,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關注對象,并未給予長期重視。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多數教師更加注重培養學風,并未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涵所在,這時就會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具備實質性。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學生成績,并未給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重視,這時就會出現教師只向學生灌輸知識,并未充分了解學生心理特點,并未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特點開展活動,工作出現問題。
1.2 父母監護角色缺失。很多農村學生均屬于農村留守兒童,長期以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學生缺乏父母的關愛與陪伴,大部分學生均是在在爺爺奶奶的身邊或者親戚的身邊長大,再加上農村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生活壓力也比較重,因此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比較惡劣。再加上祖輩的教育水平有限,不能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教育和輔導,在這種環境中,學生容易與祖輩產生情感的隔閡,因此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2.1 以學校為基地,以家庭為基礎。學校是教育的主要陣地,那么在開展心理教育時也同樣如此。因此,我們還是要堅持以學校作為主要的陣地。學校可以積極地開設家庭委員會,對于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真實地了解每位學生的情況。學校的老師要和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將孩子的情況傳達給每一位家長,并且和家長一起討論出相關的解決方案。同時,學校也可以積極地開發和拓展和家長溝通的渠道,雖然農村地區的經濟條件和實際的情況比較的差,但是學校可以開始嘗試使用微信平臺等網絡技術加強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也鼓勵家長能夠給學校提供反饋,不斷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家庭本身作為每位學生最初成長的地方,家庭的環境、學生和家長相處的模式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農村學校也要積極地開展一些講座活動,能夠把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傳遞給家長,讓家長能夠引起重視,能夠不斷改變原有的家庭教育的方法,更好地配合學校的教育活動。
2.2 借助于網絡手段進行密切溝通。目前,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成為了農村教育的主要的問題。隨著經濟形態的變化,很多的家長都開始外出務工,學生大部分都是隔代撫養,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很多的學生基本上一年才能夠見到父母一次面。這些學生更應該引起老師的高度關注。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方式和父母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把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匯報給父母,也可以讓家長了解到,平時自己也要保持和子女的聯系,不僅僅要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更要關注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想法。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三方網絡視頻或者是聊天通話等形式,進行有效的溝通,不斷地密切學生、家長、老師之間的聯系,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2.3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效性。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需要將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等多方面融入,并結合中學校園實際情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例如:校方可以在定期在校內舉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節,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同時在開展活動時,充分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宣傳工作,使學生可以在參與活動同時,充分感受教育活動含義與價值。此外,校園內可以進行較為常見教育活動,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班級文化評比、美化設計等活動,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為學生營造更加濃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氣息,也可以實現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最終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與效率。同時,教師各項素質能力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著重要影響,班主任與任課教師良好溝通,也可以為提高教育質量起到幫助作用。在增加班主任與任課教師交流時,應充分觀察學生與了解學生心理變化,并共同商定如何開展銜接工作,通過什么形式開展教育,通過逐漸測試找出更加適合的教學方式,從而確保教學工作可以順利開展,并為學生適應打下基礎。此外,也應提高教師各項素質能力,充分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確保教師具備專業素質與職業道德,可以關心學生,發現學生進步與變化,通過調整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并與家長做好溝通,確保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與行為習慣,為提高教學質量打好基礎。
總之,農村地區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家庭始終是學校最好的合作伙伴。家校合作,能讓家庭與學校這兩個最關注學生成長的環境聯合起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找出對策,共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