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明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學院,浙江寧波,315012)
充分就業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兩大目標之一(另一個是物價穩定)。就業問題關系到國計民生和民族未來,但它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在不同領域、不同崗位、不同年齡段上呈現出很大的差異。
首先,農礦產業、工商產業、非生產性服務業這三大領域吸納就業的能力呈現差異化發展態勢。農礦產業能吸納一部分新勞動人口就業,但數量不多。近幾十年,我國的農村以輸出勞動力為主,這種趨勢短期不會改變。工商產業總能吸納大量新的勞動力就業。相關實證研究表明,技術進步從短期來看會對勞動力就業產生擠出效應,但從長期來看則會穩定促進就業。[1]非生產性服務業不同于前兩類,它基本不依賴于自然資源保有量,發展速度往往快于前兩類產業,吸納新勞動人口就業的能力非常強,但是一旦面臨突發事件也容易受到沖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旅游業、餐飲業等行業受沖擊最大就是明顯的例子。
其次,用人單位的普通崗位與核心崗位的就業競爭逐漸走上不同的發展路徑。普通崗位只需要中低技能人才,核心崗位則需要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在教育水平較為落后的年代,低技能勞動力充斥市場,普通崗位競爭激烈,核心崗位卻人才稀少、供不應求。隨著大學教育的逐漸普及,這種情況出現了逆轉:核心崗位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開始難以招到足夠的普通技工。
最后,高職商科學生初次就業與長遠就業的狀態特征迥然不同。有一些工作崗位雖然并不需要太高的專業技能,但很辛苦,或者風險很大,或者社會地位不高,又或者工資待遇不夠高,導致人員流動性很大,如營業員、服務員、推銷員、快遞員、業務助理、倉庫管理等。高職商科學生初次就業對待遇期望值較低,對這些崗位并不排斥,但工作一段時間后通常會有更高的期望值,不愿意繼續待在這種崗位上,如果找不到符合期望的工作,寧愿待業。
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門常年定期對高職院校畢業生一年后和三年后的工作狀態進行跟蹤調查。從浙江省近五年的調查數據來看,目前高職商科學生的初次就業率很高,勞動力市場幾乎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因為以下三個原因:首先,高職商科學生的就業領域基本屬于工商業范圍,我國是制造業大國,這些行業仍然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其次,高職商科學生剛畢業時主要就職于普通崗位,面臨的就業競爭不大;最后,高職商科學生初次就業往往對待遇期望值較低,愿意嘗試各種辛苦、高風險、社會地位低、低薪的工作崗位。
同時,畢業生跟蹤調查也揭示了很多負面的信息,高職商科學生的就業形勢依然非常嚴峻。首先,學生離職率非常高,導致就業極不穩定,失業隨時可能發生;其次,就業相關度不夠高,一方面導致崗位適應性較差,需要較長的實習磨合期,另一方面由于學校里所學東西無用武之地,白白浪費了大量精力;最后,學生就業滿意度比較低,缺乏職業成就感,挫傷自信,不利于個人長遠發展。
畢業生跟蹤調查顯示,高職商科學生畢業三年后的就業狀況同樣令人擔憂。雖然就業率較高,但是跟其他專業相比,高職商科學生獲得晉升的比率卻比較低,工資水平增長也極為緩慢。究其原因,或許跟崗位性質有關。在這些崗位上有很多本科生、研究生等高素質人才參與競爭,高職學生在校接受的教育偏重職業技術能力,綜合素養相對較差,難以進入核心崗位。另外,經濟增長率與失業率存在反向變動關系(即“奧肯定律”)。[2]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增長率下降,失業增加,勞動力市場低層次人才飽和,相關崗位的個人收入自然難以增長。
在現代社會中,機械化、智能化設備得到了普及,少數人從事農業和工業生產就能滿足所有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生產性行業所需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剩余人口只能涌入有無窮吸納力的非生產性行業。黎維銳、郭虎子對地區就業率與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分析也證明了這一點。[3]高職商科學生的擇業范圍主要是制造業和商業等生產性行業。雖然目前這些行業在中國發展較好,但隨著相關市場產品飽和過剩,就業形勢也會越來越嚴峻。
從動態的角度出發,情況相對比較樂觀。社會提供的工作機會通常來源于兩個途徑:一方面是退休人員離開崗位形成的空缺,另一方面是新增企業和新增部門產生的人才需求。由于我國經濟一直處于高速增長中,人們對未來前景保持一種積極肯定的態度,投資活動始終非常活躍,每年有很多新的中小企業誕生,老企業也會進行擴張,這個過程會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盡管這些投資活動并不都是成功的,有些只能維持短短幾年,但投資資金本身就已經幫助解決了一部分人在這一段時間內的就業問題。
高職商科學生的就業問題并不僅僅是數量問題,更重要的是質量問題。就業質量應該包括年收入、成就感、穩定性等多個方面。其中,工作穩定性對個人未來長遠發展有重要的意義。畢業生面臨的職業崗位按其性質可以大致分為穩定性較強的核心崗位和流動性較強的普通崗位兩大類。
穩定性較強的崗位有兩類:一類是政府提供的工作機會,如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一類是私營企業的管理崗位和專業技術崗位。這些崗位通常都有很高的執業資格要求,就業競爭極其殘酷,高職商科學生受限于自身條件,初次就業時競爭這一類職位幾乎毫無優勢。即使他們也可以通過考取專升本來獲得更多的優勢,但機會仍然較少。
流動性較強的崗位大概有三類。第一類是技術含量低、很容易找到應征者的工作。每家企業都會配備一些員工來完成大部分低技能工作,但這種工作崗位報酬很低,并且不受重視,因此離職率非常高。[4]第二類是需要通過優勝劣汰來確定最終合適人選的職位。一般情況下,每家企業都會常年招聘大量業務員,這并不是因為每個業務員都能給公司帶來盈利,而是因為只有通過大浪淘沙的方式才能發現真正的人才,不能勝任工作的人很快就會被淘汰。雖然這是一種正常的經營方式,但是在競爭中落敗的人不得不反復尋找新工作,處于顛沛流離的狀態。第三類是只有特定年齡段的人才能勝任的工作,即俗稱“青春飯”的工作。這類職業對應聘者的外貌、體力等有特殊的要求。有些幸運的人年收入較高,足以補償工作年限短板,例如演員和運動員明星,但大部分從事這種工作的人收入并不高。高職商科學生可能會在企業從事前臺公關等依賴外貌的崗位,也可能從事后臺倉庫等依賴體力的崗位,年收入可能低于一般公司員工。
大城市的大企業一般能夠為新員工提供基本的食宿條件,但大企業更愿意招收本科生而不是高職學生。中小企業是高職商科學生就業的主要方向,但是中小企業一般不負責食宿,甚至為了節省成本故意壓低工資待遇。壓低工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錄用時直接壓低,一種是解雇已有員工。[5]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非常高,大多數高職商科學生來源于農村或者小城市,家庭條件也很一般,靠微薄的工資根本無力承擔房租和日常花費,更加無力買房買車。因此,他們大多選擇回鄉發展。
回鄉發展同樣會面臨失業的問題。在農村和小城鎮,很多專業(例如國際貿易)的學生找不到對口的工作機會,即使參加招聘會,他們也會因為專業不對口而被拒絕。事實上,很多高職商科學生只有依賴親人的社會關系才能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而且通過這樣的渠道得來的工作待遇通常也不錯。一旦這種情況成為主流,有些高職商科生即使家里沒有能力為其提前安排好未來前程,也不愿意費心勞力去招聘會走那些復雜的應聘流程,而是坐等出現熟人介紹的工作機會。如果家庭條件還可以,他們并不介意暫時待業在家沒有收入。而家庭條件不太好的高職商科學生也早已習慣了打打零工的生活方式,并不急于在招聘會上找一份同樣不穩定又待遇欠佳的工作。另外,越來越多的高職商科學生首先考慮專升本而不是急于工作。這三類畢業生造成了越來越多自愿失業和摩擦性失業的現象。
雖然高職商科學生面臨的工作機會大多不穩定,而且待遇偏低,他們從事創業的機會成本看似很小,但實際上愿意冒險創業的人很少,能夠成功創業的人更是鳳毛麟角。這其中的原因很復雜。第一,絕大部分高職商科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勤奮刻苦精神有所欠缺,在學校接受的課程也偏重職業技能而不是完整知識體系,即使創業也是小規模的,難以做大。第二,高職商科學生的家庭背景通常并不富裕,父母往往是普通的勞工階層,既沒有經濟實力,也沒有家族傳統來支持自主創業。第三,高職商科學生男女比例失衡,女生人數遠遠多于男生,而女生更愿意尋求穩定的工作。因此,目前除家族生意和電商行業外,能夠成功創業的高職商科學生很少。
高職商科學生通常并不介意從事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很多高職商科學生選擇專業比較盲目隨意,專業意識比較淡薄。在目前的就業形勢下,堅守專業也會大大限制自己的工作機遇。因此,高職商科學生大多隨遇而安,能找到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這種心態雖然有助于增加就業率,但是這種擇業現狀從本質上來說有違職業教育的初衷。學校里教授的知識和技能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沒有用處,實際工作所需的一些人文素養在職業教育中卻是不被重視的。高職院校已經漸漸異化為一種過分注重職業技術的培訓機構,卻不能將學生送上完全對口的工作崗位。[6]
雖然高職商科學生普遍有較為隨和的擇業標準,并且對薪資待遇期望不高,但是在找工作過程中頻繁換單位還是常事。畢業生在接觸真實工作內容之前總是充滿了美好的幻想,只有實習一段時間之后才能慢慢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興趣所在,變換多家企業或者變換多個崗位都是正常現象。這個過程耗時少則半年,多則兩三年。但是由于學校通常都過于注重應屆畢業生就業率的問題,要求學生在畢業之前找到較為穩定的工作,學生為了迎合學校要求,只能在規定時間內匆忙簽訂就業協議,但實際上又很快離職,造成統計數據出現水分。
1.幫助解決應屆畢業生的住宿問題
地方政府可以針對外地畢業生推出廉價的公租房,在利用閑置資源的同時留住人才。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閑置土地建設一些單身公寓專供出租。由于建筑成本較低,租金自然可以相對便宜。
2.建立用人企業誠信檔案
政府部門可以牽頭建立網站,專門公布用人企業的人才進出流動狀況,供應聘者參考。這相當于為每家企業建立了人力資源誠信檔案。政府部門要長期更新、維護這些網站,以這種公開透明的方式監督企業合理用工,淘汰管理粗暴、心存惡意的企業、單位。
3.實施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
政府可以出臺一些政策支持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例如,在城郊開辟商業園區專門扶持大學生創業活動、對大學生初次創業成立公司在一定期限內減免稅費、提供專門的低息融資服務等。
1.建立并維護招聘信息數據庫
高職院校通常每年都會邀請一些用人單位在校內舉辦招聘會,但這種方式成本巨大,而且效率低,常常受到用人單位和學生的冷落。學校可以運用更現代化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在學校網站上建設專門管理相關信息的數據庫。學生可以登錄網站發布自己的求職信息,并瀏覽企業招聘信息;企業可以登錄網站發布自己的招聘信息,并瀏覽學生的求職信息。數據必須設定有效期并定時更新。學校對學生和企業必須進行必要的監管,以避免出現不道德的惡意行為。
2.加強對畢業生的心理疏導
學校比較關心的是就業率的高低,為了達到預期目標,學校會對班主任施加一定的壓力,班主任為了完成任務,不得不將壓力轉移到學生身上。有些學生初入社會后體會到了生活的壓力,情緒脆弱敏感,而班主任的催促無異于雪上加霜,助長了消極心理。這非常不利于學生個人的長遠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的平穩和安定。因此,學校應該采取措施預防這種不良傾向,減輕學生的求職壓力,增加學生的職業指導,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關懷。
總而言之,目前高職商科學生的就業形勢仍存在諸多隱患,如果不加以重視,將來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對此,政府適時推出一些促進就業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學校則要及時抓住一些新興行業,鼓勵學生多方面拓展就業途徑,同時要改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