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英
(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貴港,537100)
在就業形勢日漸嚴峻的今天,如果說過硬的專業技能是工科生打開就業大門的敲門磚,那么良好的語言素質就是成功參與就業的必備元素。“交流表達能力”被列為人才八大職業核心能力之首,體現出培養具備良好語言素質的高職生是職業院校的基本使命。但是,高職工科生的語言素質基礎普遍較薄弱,如何使其語言素質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應受到職業院校教師的廣泛關注,而基于云課堂新媒體平臺如何提升學生語言素質更是新形勢下職業教育需要探索的新課題。
語言素質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是一個人在與外界交流、學習以及在自身認知、發展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語言活動質量的高低往往體現在語言素養的高低上,是當代大學生各項素質的基礎。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尤其是高職工科學生的語言素質總體情況不容樂觀。結合筆者對所在院校和區內工科類高職院校的調查來看,高職工科生的語言素質培養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不少高職院校偏重學生技能操作的培養,對學生語言文化素質的培養不夠重視。很多高校沒有把高職生語言素質的提升作為一項基本任務來執行、貫徹,對學生的語言素質沒有相應的水平考試要求,普通話也不是必修課。有些高職院校會開設一些人文文化素養選修課,如“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中國傳統文化”等課程,但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對選修課往往是修滿學分即可的敷衍態度,加上語言素質教育類課程難以在短時間內看到效果的特點,使得學生感覺學與不學差異不大,或者認為這些內容對他的專業學習和就業影響不大,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足。
高職工科生的語言素質課普遍是公共課或選修課,大多采用合班的授課方式,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一起上課,人數較多。同時,教學內容大多較籠統,教師往往采取“炒大鍋飯”的方法,難以做到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很容易造成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專業和實際工作脫節,出現“訓練的用不著,要用的不會說”的情況。
高職工科生的語文根基普遍不夠扎實,社科知識面相對較窄,對偏重理論的文科類課程的主動參與意識不強。傳統教學模式仍然是一刀切,注重學生習得的直觀的短期教學效果,忽視學生主動思考、大膽探索的學習習慣養成等長期效果的培養。教師最終又回到“滿堂灌”的窠臼,造成學生“不會學”“不想學”“機械地學”的惡性循環。
筆者所在的學校為工科高職院校,多年擔任語文課程的教學經歷和調查研究顯示,高職工科生的語言素質水平普遍存在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從語言使用方面來看,普通話使用率高,但語言使用的規范度不高。使用普通話進行日常的溝通交流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共識。雖然老鄉之間交流有時會用家鄉話,但在校園學習生活中,尤其是上課、班會、演講、班級活動等較正式的場合,普通話的使用率還是比較高的。但是,高職工科生語言使用的規范度并不高。尤其是隨著網絡語言的發展,其隨意性和自創性較強,與傳統的語言文字使用要遵循的嚴謹和規范的漢語規則不一致,而高職學生是最容易受網絡語言影響的群體,不自覺地就會把網絡語言的不規范性、不嚴肅性帶到學習和生活中,造成許多語言使用不規范的現象。此外,社會對語言規范使用的意識也不夠強,大街上的商店、樓盤、廣告牌等為了吸人眼球,時常會出現隨意改變詞序、替換諧音字等不規范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對規范使用語言文字、提升語言素質的敏感度和責任感。
其次,從方言背景來看,方言的發音規則、使用規則越接近普通話,語言使用的自信心和規范性越高。高職學生來自不同的方言地區,不同的方言背景對高職生使用漢語言的規范性和自信心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一般來說,高職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使用的方言在發音、詞匯的構造、使用等規則上越接近普通話,其使用普通話的自信心越高,語言使用的規范性也越高。反之,自信心和規范性則越低。因此,在語言素質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分析學生的方言背景,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
最后,從自我認同方面看,高職工科生對自身的語言素質水平評價普遍不高。調查顯示,在面對活動類型的選擇時,大部分高職工科生偏愛選擇操作性的活動,較少選擇語言類側重動嘴說或者動手寫的活動,對自身語言素質水平信心不足,有時還出現不懂如何表達、不敢表達或者詞匯匱乏等現象。
個性化是指針對不同學校、專業、班級以及學生個人的具體情況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1]由于云課堂平臺中的教學資源有著開放性、多元性、共享性、靈活性和即時性等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語文基礎的差異性來靈活選擇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材,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脫節。在資源的開發利用上,教師可以選取本地化、學生專業背景化更強的個性化資源通過云課堂平臺發布給對應的學生,以此將教學內容靈活地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專業聯系起來。教師借助平臺上的語音識別、語音糾正等功能,可以更好地針對不同學生的語言錯誤進行有針對性的糾錯。通過平臺支持的語音、視頻等各種形式載體的上傳功能,教師可以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以過關練習、粘貼板、點將、搶答、調查等形式更直接、更省時地檢驗學生的語言素質水平,也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語言素質認識更直觀和客觀,進一步激發學生語言學習的興趣和實踐的動機。
教師的示范、師生間的互動對語言的學習尤為重要。在傳統課堂中,授課教師往往只是進行單一的示范,學生模仿或向教師提問,形式單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充分,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互動,導致學生主動思考、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等能力難以得到提高。[2]而在云課堂中,教師除了自己示范之外,還可以通過平臺便捷分享名師的示范,充分發揮平臺優質資源的作用。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由地思考、提出問題并通過語音、文字、視頻等形式提交,教師和其他學生都可以通過點贊、點將、搶答等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甚至是專題討論的組織者,能夠獲得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教師由原來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批判意識,把課堂變成教師和學生可以自主發聲的共同課堂,扭轉課堂上死氣沉沉的現象,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云課堂平臺上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方式、設計方式的靈活多樣,有利于教師前移課程的環節,在課前向學生發布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如課前把資源庫中的童話、動畫、影片、歌謠、詩歌、傳記等與當節課教學內容相關的語言教學素材上傳到云平臺,學生就可以提前了解素材,產生先導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中可以借助平臺的廣泛性、即時性、互動性、展示性等多元功能,開展“成語接龍”“一句話新聞”“你辯我辯”“點將演講”等豐富多樣的趣味語言活動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可以在“樂中學”。在課后,教師可以通過語言作品展示等方式布置作業,讓學生互相打分評價,延續課堂濃厚的學習氛圍,達到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長期目標。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體現,語言素質是高職生綜合素質的外在體現,也是衡量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整體素質高低的重要指標。[3]從這點上看,語言素質的提高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高職院校首先要改變重技能輕語言文化素質培養的功利性育人理念,并通過各種有力措施落實到教育教學中。如在開設普通話課程的同時,學校還要針對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開設職業語言素養、應用文寫作、閱讀與口才等基礎課程或者選修課程,并在云課堂平臺上對課程進行介紹和試播,以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選擇,以此全面地彌補高職工科生語言素養的不足。其次,學校還應通過標語、講座、會議等方式向教師、學生大力宣傳語言素質提升的重要性,并借助云平臺語言素質類課程的首頁進行宣傳,提升教師和學生對語言素質類課程的認識。
云課堂平臺具有較先進和全面的新媒體功能,教師要打破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認真研究、挖掘云課堂平臺的功能,充分做好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首先是做到課前精心備課,準備教學資料,制作教學課件,并及時發布到云課堂平臺,組織學生搜集和上傳相關的教學主題內容資料到平臺,引導學生共同建設課程,發揮云課堂平臺多樣化教學資源的優勢,有效促進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和討論,打破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達到課堂前移的師生互動效果。課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云課堂“一句話問答”“搶答”“模擬訓練”等平臺功能,把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貫穿整個課堂中。對高職生工科生來說,他們普遍對動態操作知識的興趣比靜態理論知識更高,教師可以運用云課堂平臺設置一些動態任務,如游戲、仿真競賽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此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習主題采用情景教學法創設情境,讓學生動起來,在云課堂和線下教室空間設置職業化的情境,營造沉浸式教學,讓學生在仿真環境中體驗完成學習任務的歡愉和成就感。課后,教師還可以通過云課堂平臺設計發布任務,延續課堂的學習氣氛和鞏固學習效果。
高職生的語言素質水平高低不一,但也存在一些上所述的普遍性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收集和分析影響高職工科生語言素質提升的因素數據以便因材施教,如利用云課堂平臺的“調查問卷”功能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方言背景及基本的語言素質情況,并運用云平臺智能生成的調查分析結果,對學生的語言素質水平進行初步的分類研究,探索建立以班級為單位的數據庫,利用云課堂平臺的智能分析功能,了解學生學習前、中、后的動態情況,以及不同班級、不同專業的高職工科生之間的橫向對比數據分析,最終形成較科學實用的教學反饋,幫助教師進行教學總結。在充分挖掘利用云課堂平臺智能性的同時,教師也要注意適度參考的原則,不能完全依賴云課堂平臺的數據結果,而要更注重學生在教學中真實的狀態和水平的表現。高職工科生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個體,在填寫或者回答教師在云課堂平臺中發起的“調查問卷”或其他語言素質測試活動、互動活動中不一定都會認真對待或者以真實想法回答,因此,數據結果與真實情況可能產生偏差。
提到高職工科生的特點,普遍的看法是動手做的能力比動嘴說的能力強。這種傳統和大眾的看法往往不自覺地使高職工科生自己也產生心理暗示,加之高職工科生的教學環境中語言素質訓練的機會比高職文科生普遍少一些,心理上的暗示加上實際生活中缺乏鍛煉機會,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心理障礙,一上臺講話就開始緊張,甚至腿開始發抖、語無倫次。因此,高職工科生要樹立自信心,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用由口吃逆襲成超級演說家的劉媛媛這樣的勵志例子鼓勵自己,同時充分利用云課堂或者微信等新媒體的語音糾正功能進行一些口語的訓練,積極參與、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前、課中、課后的云課堂學習任務,保持與教師的有效溝通,多渠道去挖掘和發揮自己的語言潛能。
總之,云課堂平臺的優勢毋庸置疑,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已將其投入到云課堂、慕課、微課、智慧云等新媒體平臺帶來的教育革命浪潮中。針對高職工科生的語言素質培養問題,不管是學習管理者、教師還是學生自身都要改變觀念,與時俱進,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云課堂平臺的優勢,充分發揮好云課堂平臺教學輔助工具的作用,為高職工科生的語言素質培養插上騰飛的翅膀,實現創新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