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斌 王曉燕 孔令霞 張艷梅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稱兒童多動綜合征,簡稱多動癥,是兒童生長發育兒童時期最常見的一種神經行為障礙性疾病,臨床常以注意力不集中,不分場合的動作過多,情緒不穩,沖動任性,自控力差,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和認知障礙,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為特征[1]。據調查我國兒童發病率為4.9%~6.6%[2],對患兒的學業成績、適應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造成廣泛影響,給患兒及家長帶來了一定的痛苦。現代醫學治療多動癥常選用鹽酸哌甲酯,但6歲以下兒童禁用該藥[3],加之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制約了臨床上對該藥的選擇。王曉燕教授從事中西醫兒科醫療、教學、科研工作30余年,治學嚴謹,臨床經驗豐富。現任鄭州市中醫院兒科主任,為河南省及鄭州市首屆名老中醫,河南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在中醫臨床防治兒童多動癥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中國古代各醫家對于多動癥并無專門記載,現代中醫各醫家根據其多動多語、沖動不安,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常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將本病歸屬于“臟躁”“健忘”“失聰”“瘛瘲”“慢驚風”及“抽搐”等疾病的范疇[4]。《素問·靈蘭秘典論》[5]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指出了人的精神行為主要與心、肝、腎有關。《小兒藥證直訣·原序》[5]云:“骨氣未成,形聲未正,悲啼喜笑,變態不常。”提出小兒精神行為的異常與其生理特點有關。《證治要訣·不寐》[5]記載:“大抵驚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心風,皆是痰涎擾心,以致心氣不足。”提出該類疾病與痰涎擾心有關。
《中醫兒科臨床診療指南·兒童多動癥(修訂)》[2]中提出了兒童多動癥的定義、病因病機、辨證分型及治療建議,指出該病是一種兒童時期較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屬于中醫心肝系疾病范疇。本病常在12歲以前發病,以學齡兒童居多,病程至少持續6個月,其表現與同齡兒童發育水平不相稱,主要臨床表現為注意缺陷、活動過度和沖動任性三大核心癥狀。本病常伴學習或工作困難、情緒和行為方面障礙,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可有家族史。本病病因為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調護不當導致臟腑功能失常,陰陽平衡失調所致,其主要病變在心、肝、脾、腎。《中醫兒科臨床診療指南·兒童多動癥(修訂)》[2]中將本病分5型,即心肝火旺、痰火內擾、肝腎陰虛、心脾兩虛、脾虛肝亢,提出本病治療按瀉實補虛、調和臟腑、平衡陰陽的基本原則進行辨證論治。根據不同證候,分別予以清心平肝、清熱豁痰、滋補肝腎、養心健脾、扶土抑木等治法。心肝火旺證治以清心平肝,安神定志;選用導赤散合龍膽瀉肝湯加減。痰火內擾證治以清熱瀉火,化痰寧心;選用黃連溫膽湯加減。肝腎陰虛證治以滋陰潛陽,寧神益智;選用杞菊地黃丸加減。心脾兩虛證治以養心安神,健脾益智;選用歸脾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脾虛肝亢證治以健脾和中,平肝定志;選用逍遙散加減。同時,還可以配合頭皮針、耳針等外治療法進行治療,應注意結合對患兒進行教育引導、心理疏導、行為矯治及感覺統合訓練治療。
王曉燕教授經過多年臨床觀察,提出本病病位為心肝脾腎,發病原因多為先天稟賦不足,產時或產后損傷,或后天護養不當,病后失養,憂思驚恐過度而成。本病病機關鍵是臟腑陰陽失衡。在心則為心氣不足,心神失守;在肝則為肝陰不足,肝陽偏亢;在脾則為脾虛失運,氣血不足,或生痰化熱;在腎則為髓海不充,腦失所養,相火妄動。以上病變導致肝腎陰虛、心脾不足、痰熱內擾、肝亢風動,引生一系列神志精神相應的病變。
王曉燕教授治療上多以八綱辨證為主,結合臟腑辨證,以調和陰陽為基本治療原則,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虛實夾雜者治以攻補兼施,標本兼顧。脾虛肝旺證治以健脾疏肝,寧心安神,方選逍遙散加減。痰火內擾者證治以清熱瀉火,化痰寧心,方選黃連溫膽湯加減。肝腎陰虛證治以滋陰潛陽,寧神益智,選用杞菊地黃丸加減。心脾兩虛證治以健脾益氣,養心安神,方選歸脾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若兼見濕熱、瘀血等證,分別佐以清熱、化濕、祛瘀等治法。絲瓜絡是絲瓜的果實的維管束,具有通經活絡、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血等功效。王曉燕教授認為其有通絡開竅之作用,常與石菖蒲、郁金同用治療腦發育不良、智力低下、多動癥、腦癱等。
李某,女,8歲。以“上課小動作多,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講1年余”為主訴于2019年1月5日來診。患兒自小一直動作過多,未引起家長重視。上學后課堂上小動作不斷,注意力不集中,平素多語易怒,急躁任性,缺乏自我克制能力,貪玩,伴盜汗,五心煩熱,大便干結。查體精神可,咽稍紅,心肺聽診無異常,腹脹,未及包塊,舌紅苔黃,脈弦細。家長訴患兒出生時早產,羊水少。門診查微量元素、腦電圖正常;Conners兒童行為測評,評分標準參照常模,多動指數1.9。中醫診斷:多動癥(肝腎陰虛)。西醫診斷: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治法:滋養肝腎,平肝潛陽。方藥:杞菊地黃丸加減(顆粒劑):熟地黃12 g,山萸肉12 g,枸杞子10 g,茯苓9 g,山藥12 g,牡丹皮9 g,菊花9 g,龜甲10 g,鉤藤12 g,炒白芍10 g,枳實10 g,石菖蒲10 g,炒麥芽15 g,煅龍骨20 g,煅牡蠣20 g,絲瓜絡10 g,郁金10 g,炙甘草3 g。7劑,日1劑,沖水300 ml分次溫服。囑患兒家長多陪伴孩子,加強溝通。
2019年1月12日二診,患兒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多語易怒較前好轉,五心煩熱消失,腹脹減輕,仍有盜汗,大便稍干,守上方加浮小麥10 g,柏子仁10 g。14劑,用法同前。
2019年1月26日三診,患兒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多語易怒癥狀明顯減輕,盜汗基本消失,大便正常,守上方不變鞏固治療,14劑,用法同前。
2019年2月9日四診,患兒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多語易怒癥狀基本消失。囑調情志,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按:本患兒先天稟賦不足,元陰虧虛,腦髓失養,水不涵木而發病。精血不充,腦髓失養,則注意力不能集中;腎陰虛則水不涵木,肝陽上亢,則見急躁易怒,沖動任性;陰虛火旺,則五心煩熱,盜汗,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脈弦細為肝腎陰虛之征。王曉燕教授以杞菊地黃丸加減治療本病。杞菊地黃丸為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菊花而來。六味地黃丸見于兒科鼻祖錢乙所著《小兒藥證直訣》,方中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山萸肉補養肝腎,并能澀精;山藥補益脾陰,亦能固精。三藥相配,滋養肝脾腎,稱為“三補”。配伍澤瀉利濕泄濁,并防熟地黃之滋膩戀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溫澀;茯苓淡滲脾濕,并助山藥之健運。三藥為“三瀉”,滲濕濁,清虛熱,平其偏勝以治標。六味合用,三補三瀉,其中補藥用量重于瀉藥,是以補為主;肝脾腎三陰并補,以補腎陰為主,是滋陰補腎之代表方。《麻疹全書》在此基礎上加枸杞子、菊花清肝明目,名杞菊地黃丸,常用于治療肝腎陰虛之眩暈、耳鳴、目澀畏光、視物昏花。此方恰合小兒腎常虛、肝常有余的生理病理特點。所以,王曉燕教授常以此方為基礎方加減治療肝腎陰虛多動癥、抽動癥、癲癇等疾病。加龜甲滋陰潛陽,煅龍骨、煅牡蠣平肝潛陽、鎮靜安神,鉤藤清熱平肝,熄風定驚,石菖蒲、絲瓜絡、郁金通絡清心、開竅醒神,炒白芍養肝柔肝,顧護肝之陰血,炒麥芽醒脾消積。服上藥后患兒腎補、肝平、熱去,癥狀大減。二診患兒仍盜汗便干,故加浮小麥以斂汗固澀,柏子仁以養心安神,潤腸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