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娟 閻曉霞
股骨頭壞死是臨床骨科危重癥,常見病因包括股骨頸骨折術后復位不良、骨組織形態發生病理學改變[1]。本病可使患者骨小梁微觀結構改變,骨細胞凹陷,進而使骨承受的載荷值降低,從而出現髖及膝關節疼痛、行走功能障礙,甚至有致殘危險[2]。隨著醫療科技水平不斷發展,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已經能夠為股骨頭壞死患者進行有效的病灶清除,確保患者髖關節功能得到有效的恢復[3]。全髖關節置換術[4]是當前階段臨床上使用頻率較高的一種股骨頭壞死治療方案。現有研究成果表明[5,6],該術在緩解患者疼痛、恢復關節功能方面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于患者整體生存質量的提升亦有較明顯的積極作用。許多患者都對股骨頭壞死存有不正確的理解,“壞死”并不代表不可治愈,因為股骨頭壞死僅僅累及到個別的關節,可以通過治療減輕或痊愈。對于一些較為嚴重的情況,也可以通過全髖關節置換術再次恢復患者的行走能力,但術后的恢復需要一定的時間,恢復的效果也因人而異。有報道顯示,患者行髖關節置換術后,如果過早開展功能鍛煉,不利于預后[7,8]。因此有效的護理配合成為股骨頭壞死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的保障。近年來,有研究[9,10]報道護理在提高股骨頭壞死患者臨床療效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不過關于中西醫結合護理模式對促進骨頭壞死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改善其生活質量的影響報道甚少。本研究旨在分析中西醫結合護理模式對股骨頭壞死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9年2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股骨頭壞死患者8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劃分為對照組(40例)、研究組(40例)。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35例、45例;全體患者平均年齡(65.39±3.45)歲。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股骨頭壞死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者;②對本研究知曉同意者;③具有正常的溝通、表達能力者。排除標準:①語言及認識障礙,合并病理性骨折者;②未完成治療方案者;③術前未覺疼痛者;④不接受隨訪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術前給予完善患者各項身體檢查,并指導其進行床上排尿排便等。術后及早引導患者開展簡單的關節恢復訓練,為后續恢復訓練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髖關節置換術后,進行抗感染治療,早期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由護士指導患者的飲食并告訴他們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體位指導及營養支持。研究組患者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西醫結合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具體操作為:①中醫辨證護理:對于濕熱瘀阻型者,以解毒祛濕、通痹活血為目標,囑患者禁煙酒; 對于氣滯血虛者,在醫生指導下予以復方生脈成骨膠囊等藥物,指導其食用活血行氣、疏郁化瘀的食物,禁食滯氣、刺激性食物;對于痰瘀阻絡者,予以傷科健骨片,飲食宜增加平補氣血、健脾化痰之物,忌食較油膩的食物;對于腎虛血瘀型者,在醫生指導下予以仙靈骨葆膠囊、知柏地黃丸等藥物,指導其多食益 腎補肝、活血化瘀之食物,忌油膩、辛辣。②外治護理:根據患者臨床表現,給予推拿、按摩等護理干預。③情志護理:加強醫患溝通,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傾聽其內心想法,指導其進行放松訓練,釋放心理壓力。④功能鍛煉: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鍛煉。⑤疼痛護理:耐心聽取患者主訴,疼痛劇烈者遵醫囑予其止痛藥,通過播放音樂、電視節目等轉移患者注意力以緩解疼痛。
1.4 觀察指標采用目前較為常用的焦慮自評量表 (SAS)對患者焦慮情緒加以針對性的評價[11]:得分在 50~59分的患者為輕度焦慮;得分60~69分的患者為中度焦慮;得分超過70分的患者為重度焦慮[12]。在抑郁情緒評價方面,選擇SDS量表,以53分為界定標準,超過這一標準即可判斷存在抑郁癥,抑郁水平和得分成正比例關系。于術后隨訪過程中對護理效果加以針對性的對比和分析。術前、術后3個月時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13]對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護理前、護理3個月后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SF-12)對生存質量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明改善越佳。通過問卷調查患者術后3個月并發癥情況以及術后6個月的護理滿意度指標。

2.1 2組患者出院前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臨床療效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2組患者手術前后焦慮抑郁情緒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的SAS、SDS得分在術前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對照組術后3個月后兩項得分明顯高于研究組(P<0.05)。見表3。

表2 2組患者出院前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3 2組患者手術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手術前后Harris評分比較Harris得分方面,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前得分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3個月,對照組得分顯著低于研究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手術前后Harris評分比較 (例,
2.4 2組患者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研究組術后3個月SF-12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術前、術后生活質量評分量表(SF-12評分)比較 (例,
2.5 2組患者術后3個月內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術后3個月內并發癥發生率較低(P<0.05)。見表6。

表6 2組患者術后3個月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2.6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6個月后隨訪,研究組患者隨訪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7。

表7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股骨頭壞死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致殘性疾病[14]。近年來,由于老年化加重,我國股骨頭壞死發病率有上升趨勢[15]。股骨頭壞死對患者生活質量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給患者和家屬帶來了沉重的精神壓力。多種因素所導致的股骨頭血供不足,誘發股骨頭功能性障礙,是該癥的主要發病機制,以現有臨床醫學水平很難徹底治愈[16]。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后可有效改善癥狀,但需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方可使患者術后肢體功能及生存質量恢復至理想水平[17]。對于股骨頭壞死的術后護理有很多文獻報道[18-20],大多僅是重視西醫常規護理或是應用臨床護理,中西醫結合護理模式的應用較少。本研究發現,中西醫結合護理的效果明顯優于傳統常規護理。
從研究組患者術后3個月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的結果中,可以總結出中西醫結合護理通過中醫辨證,針對性地引導患者疏解緊張、焦慮及抑郁等負面情緒,使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通過中醫推拿按摩等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對術后康復的主動性,減少其負面情緒[21]。
Harris評分是國內外應用最廣泛的保髖治療療效評價系統[22],可從體征、癥狀各方面評估髖關節功能,包括功能、活動度、畸形形態、疼痛,因此評估較為全面,具有較強的專業性[23]。研究組和對照組手術前的Harris評分比較中,研究組術后3個月Harris評分明顯較高,是因為中西醫結合護理通過中醫辨證論治,將適當的西醫康復訓練與中醫按摩推拿相結合,可以改善患者血液微循環,有效地預防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24]。這也表明中西醫結合護理可以更全面、快速、高效地促進患者的功能恢復。
賀新萍[25]在研究中指出,對股骨頭壞死患者而言,中西醫結合護理模式有助于其生存質量得到顯著提升。本次研究中,研究組術后生存質量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與前者結論一致,也表明中西醫結合護理模式是更富有針對性、個性化、系統化、科學化的護理方案。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護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中西醫結合護理模式是近年來的趨勢,有研究將該護理模式應用于臨床護理中,發現并發癥發生率可顯著降低[26],患者術后肢體功能及生存質量恢復至理想水平,與本報道結果一致。西醫常規護理的重點在于疾病本身,如對疼痛、并發癥和功能康復鍛煉等的干預。中西醫結合護理在傳統護理的基礎上,充分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強調關節康復匯入生命質量的提升[27]。6個月隨訪發現,該護理方案得到了廣大患者的高度認可,護理滿意度非常高。
總之,中西醫結合護理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護理中的應用,其效果優于常規護理方案,對于患者整體生存質量的提升以及術后關節功能恢復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而且整體護理滿意度更高,因此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