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花
外周靜脈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PICC)置管常用于病情危重患者,是末端置于中心靜脈由外周靜脈導入的典型侵入性置管技術,若護理不當則會造成機械性靜脈炎,導致藥物外滲甚至周圍組織壞死,給患者身心造成極大負面影響。臨床通常采用熱濕敷等護理手段對靜脈炎進行干預,但提升患者對PICC置管的認識、增加其自理能力對于預防及干預PICC置管靜脈炎同樣重要。且隨著中醫技術在臨床運用日漸廣泛,中藥外敷也逐漸被應用于靜脈炎的干預中。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中藥外敷聯合自理學說干預在PICC置管致靜脈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并取得一定成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PICC置管致靜脈炎患者9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9例。其中對照組中男27例,女22例;年齡為45~67歲,平均年齡為(56.34±3.65)歲;文化程度小學23例,初中/中專16例,高中及以上10例;靜脈炎II級者15例,III級者19例,IV級者15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23例;年齡為43~65歲,平均年齡為(56.01±3.32)歲;文化程度小學27例,初中/中專15例,高中及以上7例;靜脈炎II級者17例,III級者15例,IV級者17例。2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PICC置管致靜脈炎相關診斷者[1];②年齡≥18歲者;③已獲取知情同意權者;④小學文化程度以上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腦、肺疾病者;②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③精神障礙或患有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立即停止輸液,抬高患肢有利于血液回流;使用50%硫酸鎂熱敷,同時使用賽膚潤涂抹穿刺部位上方;使用超短波照射,囑咐患者做握拳、伸展手腕等運動,直至癥狀消失。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藥外敷聯合自理學說干預,具體方法為:中藥外敷:使用六合丹劑(生大黃10 g,生黃柏10 g,白及5 g,烏梅7.5 g,薄荷7.5 g,白芷5 g,烏金2.5 g)與適量陳面粉、蜂蜜、水充分混合至糊狀,涂抹于患者患處,自遠心端向近心端處涂抹,涂抹完畢后使用新鮮菜葉覆蓋保濕,覆蓋無菌紗布,再用膠布固定。每日涂抹1次,保持時間為5 h。自理學說:給予患者支持教育,患者及其家屬有任何困惑及需求都應給予解決,協助患者及家屬自發、清晰地認識疾病起因、發病機制、治療手段等,幫助他們建立知識體系,從而掌握自我護理的干預方法;向患者說明PICC靜脈炎的預防手段,指導其自主進行護理;給予患者心理支持,由于行PICC置管患者多為病情嚴重患者,因此護理人員應多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及情感安慰,言語鼓勵患者,增強其自信,從而增強其對自我護理信心。
1.4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紅腫消退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差異。比較干預前及干預1周后2組患者抑郁情緒(SDS)、焦慮情緒(SAS)、疼痛程度(NRS)及自理能力(ESCA)差異。抑郁、焦慮情緒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DS)[2]及焦慮自評量表(SAS)[3]對患者進行評測,2個量表各20個項目,將每項得分相加即得粗分,將粗分×1.25后取整數值,得到標準分;SDS標準分>50分為陽性,SAS>53分為陽性;2項標準分分值越高表明抑郁、焦慮程度越嚴重。疼痛程度使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評分[4],總分為10分。0分為無疼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自理能力使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5](ESCA)進行評估,共包括自護技能、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自護知識4個維度,共43個條目,總分為0~172分,總分越高自理能力越佳。分析干預1周內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差異。

2.1 2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紅腫消退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抑郁情緒、焦慮情緒比較干預1周后,2組患者SAS、SDS評分較干預前顯著降低,且同一時間內觀察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疼痛程度、自理能力比較干預1周后,2組患者NRS評分較干預前顯著降低,且同一時間內觀察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ESCA評分較干預前顯著升高,且同一時間內觀察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例,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NRS、ESCA評分比較 (例,
2.4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干預1周內,觀察組過敏、靜脈血栓、感染發生率高于對照組,2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PICC置管致靜脈炎是由于置管時或置管后輸液導管在血管內不斷移動,造成靜脈膜損傷,從而引起的靜脈炎癥;血管越細,導管與血管摩擦就越頻繁,更易發生損傷[6]。靜脈炎可導致患者無法繼續輸液、置管處疼痛,嚴重者可引起感染現象,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尋找有效干預手段縮短恢復時間、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就顯得極其必要。
中醫學認為,靜脈炎是由穿刺導管損傷血管壁導致血行不暢,血瘀不通,不通則痛;而瘀血內化,凝于肌膚,則腫脹發紅;導管導致血管壁損傷,使經絡不暢,氣血阻滯[7]。因此中藥外敷應以活血化瘀、清熱活絡為主。六合丹劑主要成分為黃柏、生大黃、薄荷等,具有消瘀散腫、清熱止痛等功效,正對其癥[8]。除藥物作用外,提升患者自理能力同樣重要。自理學說目的在于增強患者自理能力,激發患者主觀能動作用,使患者從被動接受治療轉變成主動參與治療,提升患者自信心,改善其心理狀態,從而減少靜脈炎的再發生率,節約醫療資源的同時減輕其經濟負擔[9,10]。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紅腫消退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中藥外敷聯合自理學說干預可顯著縮短患者恢復時間;究其原因與六合丹劑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有關;干預1周后,2組患者SAS、SDS評分較干預前顯著降低,且同一時間內觀察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這說明自理學說可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患者抑郁、焦慮情緒顯著減弱;干預1周后,2組患者NRS評分較干預前顯著降低,且同一時間內觀察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ESCA評分較干預前顯著升高,同一時間內觀察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中藥外敷聯合自理學說可顯著減輕患者疼痛、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探究其原因與中藥外敷使癥狀緩解時間更快,自理學說能夠改變患者對疾病認知,增強患者主觀能動性有關。
在其他疾病領域,中藥外敷同樣有顯著療效。肖蓉等[11]認為,中藥外敷對于腹部手術切口液化有顯著療效,并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及并發癥,本研究得到類似結果。在本研究中,干預1周內,觀察組過敏、靜脈血栓、感染發生率高于對照組,2組之間差異不顯著,這說明中藥外敷無顯著不良反應,分析其原因為中藥本身不良作用較小,不會產生較大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中藥外敷聯合自理學說干預可顯著縮短PICC致靜脈炎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減輕患者疼痛,改善其不良情緒,提升其自理能力,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