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如意 康獻勇
急性踝關節扭傷是指足踝部的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損傷;也可出現某一個關節面的微細錯動、對合不良以及足弓結構的破壞。本病作為骨傷科門診的常見病、多發病,是由于踝關節本身典型的屈戍關節構造引起,當踝關節位于趾屈位時關節活動度增大不穩,常發生于體育運動過程中以及下樓梯、穿高跟鞋等行走過程中,以跖屈內翻損傷多見,約85%多為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1]。傷后患者易出現局部腫脹、皮下瘀血、劇痛,活動受限,嚴重者可出現張力性水皰,如治療不及時、不恰當,常常伴隨踝關節不穩、反復扭傷、腫脹、疼痛、創傷性關節炎等后遺癥,影響工作、生活和學習。
急性踝關節損傷作為急性軟組織損傷中的多發病也是骨傷科臨床常見病,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現代醫學認為[2]軟組織損傷初期(72 h內)伴隨肌腱、韌帶、關節囊撕裂、毛細血管破裂等病理改變,組織液滲出增多,繼而出現紅腫熱痛等臨床表現,抬高患肢、冰敷及加壓包扎等物理處理措施可以促使毛細血管收縮從而減少滲出,減輕局部紅腫熱痛的癥狀,按揉或者熱敷患處反而加重傷情,但由于患者局部病情程度不同,冰敷療法的具體時間尚無統一標準[3],現代運動醫學在本病的早期處理中一直遵循PRICE原則,后又隨著新的研究成果的應用, PRICE被更新為POLICE, 保護(Protection )、最適負荷(Optimal Loading)、冷療(Ice)、加壓包扎(Compression)和抬高患肢(Elevation)又作為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新的指導原則[4];急性踝關節損傷屬中醫學傷筋范疇,根據筋傷各個階段的辨證治療原則,急性期一般慎用手法治療,但又需根據損傷部位筋、骨傷勢的具體情況采取適當的手法進行辨位施治,即辨病治療原則[5],而將辨證施治與辨病施治相結合正是傷科外治法的精華之所在,另外傳統醫學認為“氣血遇寒則凝,遇熱則通”,《素問·調經論》有言:“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6]。國術點穴療法體系里的藥酒火功深得傳統醫學在筋傷治療中的精髓,在筋傷初期立即施以藥酒火功,借藥酒火力迅速扣在病變部位,溫通氣機而暢血脈,消腫而不留瘀,止痛而活血絡,妙在一舉兩得,正所謂“三分治療七分火”。
火功,古稱酒灸,藥酒火功作為鄭州市中醫院推拿科中醫外治特色療法,系鄭州市中醫院“常氏三絕”發明人常發祥老師在民間抓火酒的基礎上改進發明,將中藥制劑加入酒中,并在治療過程中用紗布蘸取藥酒點燃操作,從而降低酒液直接接觸皮膚帶來的溫熱刺激,本療法所用藥酒制劑中當歸味辛性溫,辛散、溫通、質潤,具有補血調經、活血止痛的作用;川芎為血中之氣藥,上行頭目、中開郁結、下調腎水,與當歸同用可溫經止痛,共為主藥;紅花在《本草匯言》中有記載“紅花,破血、行血、和血、調血之藥也”,通經止痛、還可化滯消斑;三七味苦性溫,能于血分化其血瘀,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傷正的特點,與大黃同用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土鱉蟲味咸性寒入血,性善走竄,能活血消腫止痛,續筋接骨療傷;姜黃、血竭同用可消腫止痛;沒藥與白芷同用活血止痛、消腫生肌;木瓜與狗脊同用可補肝腎、舒筋活絡。諸藥同用,以酒為引可充分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活絡、去腐生肌之效。作為中醫外治法中的一種,本療法選取中藥酒液外用給藥途徑,藥借酒力、酒借火力,開泄腠理,透表達邪,將藥、酒、火、功四者完美結合并充分發揮其各自的功效,氣血得熱則通則行,使得中藥吸收滲透力增強,臨床療效全憑藥酒和手法,其效在火,其功在手法[7]。
3.1 藥酒火功物品準備①酒精燈一盞;②打火機一個;③40 cm×40 cm紗布若干塊(疊成適宜操作者掌心控制大小的方塊;④小瓷碗一個;⑤藥酒10~20 ml。
3.2 操作手法具體動作要領及注意事項(1)操作手法流程:做好準備工作后,首先把紗布塊放入碗內,倒入藥酒,捏至干濕均勻,無點滴余瀝。再將酒精燈點燃,一手穩定、水平端握酒精燈;一手拇、食、中三指夾持紗布塊,用酒精燈外焰引燃后持于手心,五指并攏,掌指關節微屈,呈空心掌狀,迅速叩撲患處,捂壓停留數秒。反復進行上述動作,直至紗布上的酒力燃盡,藥力發揮到極致為止。急性踝關節損傷初期手法則以少火、輕叩、輕捂為宜。(2)操作要領:①火勢:分3類,分別為壯火(其火勢較大,有彌散之勢,熱度偏高;敏感患者不易耐受)、少火(其火勢適中,熱而不燙;患者均可耐受)、小火(其火勢較小,溫熱適中)。引燃紗布后,可在手中上下抖動,使火勢、熱度增加,有助于產生有效聲音。②力度:以聽到“噗”聲為最有效聲音,具體分為重叩(叩擊時力量大,聲音厚重)、輕叩(叩擊時力量輕,聲音清脆)。③時間:分為重捂(扣火手法壓力深,時間超過4 s)、輕捂(扣火手法壓力輕,無壓迫感,時間不超4 s)。(3)注意事項:①初學者宜反復練習方可操作,施術時要集中精神,避免燙傷患者或自己。②在叩火時,注意五指并攏,火勢掌控于手心,速度要快,防止漏火,燙傷皮膚。③特殊部位,應宜棉紗布覆蓋,避免燙傷。④四肢及其關節處:根據病變部位面積大小,及時配調火功手法。肌肉豐厚處,手法宜重,火宜大;肌肉淺薄處,手法宜輕,火宜小。一般需要1~2塊紗布,約25~50次。
3.3 附制酒方諸葛行軍跌打散加減:當歸30 g,川芎30 g,木瓜30 g,姜黃30 g,血竭30 g,紅花120 g,狗脊30 g,三七50 g,土鱉蟲60 g,大黃30 g ,沒藥30 g,白芷30 g。以上諸藥切片納于容器中,用60°以上白酒浸泡。春夏秋各泡15 d,冬季泡30 d方可使用。
綜上所述,目前中、西醫在本病初期的處理方法及思路大相徑庭,西醫所用方法及治療原則較為單一,保護性制動、冷療鎮痛消腫,雖然冰敷及冷療方式在踝關節損傷初期通過收縮毛細血管減少滲出,減輕疼痛及腫脹程度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冰敷時間無法量化,容易引起皮膚凍傷及后期筋傷纏綿難愈等弊端[8];而中醫學在本病的治療中則可謂方法多樣,藥酒火功、針灸、刺絡拔罐、中藥外敷、手法整復等均可在發病初期發揮不同功效[9];急性筋傷初期一般慎用手法治療,以內服或外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物為主,治療需“結者散之”“逸者行之”,瘀血、腫脹消退后及時進行踝周筋肉功能鍛煉,始終貫徹“動靜結合”的原則[10],而藥酒火攻療法以其獨特的療效將藥酒燃燒產生的溫熱效應通過手法作用于踝部經絡推動踝周氣血運行,使藥物借酒力充分滲透到患處,從而保證患部在氣血運行良好的狀況下最大限度恢復運動功能,防止因冰敷或絕對制動引起的踝周氣血停滯進而誘發軟組織粘連、肌力下降甚至萎縮等癥狀。鑒于此,踝關節損傷初期是用冰敷療效確切或是從長遠考慮采用熱敷療效更佳,有待大家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進一步驗證、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