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納雍縣羊場苗族彝族鄉鳩蓋小學 貴州 畢節 553311)
自古至今,提問都是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教學手段。但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由于老師在設計問題之時考慮的不全面,導致問題的片面性較強,難以將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發揮出來,這對于學生的長久發展十分不利。因此,老師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并以情境的方式進行呈現,這樣可以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運用價值越來越凸顯出來,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第一,營造創新的學習環境。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其應試色彩比較突出,所以老師常采取講解加練習的教學模式,給學生營造的課堂教學氛圍十分的沉悶,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用提學生的學以致用了。而將問題情境引入教學中,能讓學生們在討論問題及表達觀點的過程中,營造創新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效果。第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由于老師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及題海練習方式的運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都沒有發散思維的機會,這將會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而問題的創設正與“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相契合,能讓學生在思考、質疑中進行不斷的思維,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對于學生高質量的學習及發展十分有利。第三,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問題情境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能以創新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師生之間的配合會更加緊密,能夠極大程度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2.1 創設趣味性的問題情境。根據小學生對趣味事物感興趣的特點,老師在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全身心參與學習到探究問題之中,更好的保障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比如在教學《認識鐘表》之時,老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情境:“姐姐長,妹妹短,兩人賽跑的過程中,姐姐跑了十二圈之時,妹妹才跑完一圈。”你們知道老師說的是什么東西嗎?這樣的趣味導入問題情境的方式,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注意力,為接下來的探究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
2.2 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數學學科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十分的緊密,在創設教學情境之時,要考慮到生活化這一特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內容,并對生活化內容進行篩選,以學生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內容創設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主動分析與解決問題,既能夠讓學生解決生活問題,又能夠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并促使學生逐漸具有學以致用的意識。比如在教學“對稱”之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圖片,如面具、蝴蝶、剪紙等,提問:這些熟悉的物品有什么共同特點嗎?當學生們進行了充分的比較、思考和分析之后,學生能夠發現它們的“對稱”特點,此時老師就可以引出“對稱”概念,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巧妙設計,學生們不僅學習興趣高漲,而且對于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入,非常有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和內化。
2.3 創設實踐性的問題情境。數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老師在教學中除了要具有理論教學的意識外,還需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樣學生才能夠在實踐操作中不斷發展自身的創造能力,促使學生數學綜合能力及素養的提高。比如在教學《圓柱和圓錐的體積》之時,老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合理的分為不同小組,各組課前準備材料:硬紙板、剪刀、膠帶、沙子等。課堂教學之中,讓各小組對圓柱體和圓錐體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并利用圓柱體的體積公式對圓錐體的體積公式進行推導。在探討關系和公式推導的過程中,每位學生都能夠在參與小組合作中,進行充分的思考、探究、實驗,此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能合作探究出問題的答案,而且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團結能力等會得到全面的培養,能為學生后續數學學習的順利推進奠基。由此可見,實踐性問題情境的設計,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對于學生深層次的數學學習十分有利。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設計和運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深度,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及素養。因此,小學數學老師要善于探索多樣化的問題情境創設方式,如趣味性、實踐性、生活性等,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