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招歡 黃建波 張光霽△
痰毒首見于宋《太平圣惠方》言:“夫痰毒者,由肺臟壅熱,過飲水漿,積聚在于胸膈,冷熱之氣相搏,結實不消。”痰毒病有廣狹義之分,廣義痰毒病是眾多疑難雜病的綜合表現,狹義痰毒病為痰毒在某些臟腑或局部的具體表現;因此,痰毒所致病證的病理產物或臨床表現,有的可直接看、觸、聽,有的則需通過辨證確定[1]。本文擬通過對痰毒互結所致腫瘤相關文獻的研究,分析其臨床表現的異同點,以期為后續痰毒互結所致腫瘤的臨床診斷、療效判斷等提供參考。
痰,為人體臟腑功能異常,水液代謝紊亂造成的病理產物,同時也可成為新的致病因素,元代醫家王硅曾言“百病皆生于痰”。痰的形成是一個逐漸蓄積的過程,外感六淫,內傷七情,膏粱厚味醇酒無常,可致氣血運化失常,津液郁結,聚而為痰,久留成濁,成為“痰濁”。毒,泛指對機體不利的因素或有害的物質,包括來源于六淫疫癘之氣的外毒和臟腑功能及氣血運行失常所致的內毒。毒和痰一樣,同為病理產物和致病之機。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痰”“毒”作為致病因素,常相互影響,互結而存。痰因虛生,毒由痰化;正氣不足,邪毒易侵;毒可損傷脾、肺、腎等“生痰、貯痰”相關臟腑功能,使水谷精微運化失常,津液溫煦失化而致痰濕內生,痰濁積久成毒,終致痰毒互結,成疾成瘤[1,2]。痰毒互結致腫瘤可見于腦瘤、肺癌、乳腺癌、胃癌、腸癌等[3],為消化道腫瘤發生發展的基本病機[4]。
2.1 肺癌原發性支氣管癌(簡稱肺癌)為臨床常見肺部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癌癥首位[5]。肺癌屬中醫“肺積”“咳血”“息賁”范疇;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晁恩祥教授等認為正虛邪實,痰、瘀、毒互結為肺癌發病核心病機[6]。機體正氣不足,邪毒侵襲肺部,肺失宣降,釀濕生痰,痰濁內阻,蘊久化毒,痰毒相互膠結,發為肺癌[7,8]。痰毒內蘊為肺癌最常見證型[9],患者臨床可見咳嗽、咳痰,痰中帶血、神疲乏力、胸痛氣急;舌紅苔黃膩、少苔或無苔,或舌淡苔白滑或膩;脈滑數或濡,或細數等表現[10,11]。
2.2 乳腺癌乳腺癌為女性高發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在癌癥中位列第二[5]。乳腺癌屬中醫“乳巖”“奶巖”“乳石癰”等范疇,其基本癥狀首載于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治癰疽妒乳諸毒腫方》。脾腎陽虛,肝郁氣滯,正虛邪毒外乘所致濕痰內生、痰凝阻滯、痰毒瘀結是乳腺癌及其亞型三陰性乳腺癌發生發展的主要病機[12,13]。乳腺癌的證型與其種類及表現存在一定相關性,其中肝郁痰凝者常見于微小癌、導管內癌、浸潤性導管癌,患者臨床可見精神憂郁,脅肋脹痛,脈弦滑,舌質紅、苔黃等癥狀;乳腺硬癌、炎性癌晚期常為毒邪蘊結者,臨床可見乳房腫塊堅硬,表面狀如堆栗,創面堅硬,色紫,心煩易怒,面紅目赤,脅肋竄痛,脈弦滑數,舌暗紅,苔薄黃等表現[14]。
2.3 食管癌食管癌屬中醫“噎膈”范疇,載于《醫宗必讀》曰:“悲思憂恚,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郁氣生痰,痰則塞而不通,氣則上而不下,妨礙道路,飲食難進,噎膈所由成也。”臟腑氣血功能不足,加感外邪,致使痰氣交阻于食道,日久不化,化為癌毒;其證型包括痰氣互阻、血瘀痰滯、陰虛熱毒等。食管癌患者臨床可見吞咽困難、嘔吐痰涎、咽中梗阻、胸骨后疼痛、消瘦、淋巴結腫大、聲音嘶啞、肌膚甲錯等癥狀[15]及脈細,舌淡質紅,苔薄白或黃白等舌脈象[16]。
2.4 胃癌胃癌為臨床常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屬中醫“反胃”“噎膈”“胃脘痛”等范疇。肝胃不和、脾虛痰濕、瘀毒內阻、痰濕凝結、痰毒瘀結為胃癌常見證型[17,18]。歷代醫家認為,脾胃虛弱,運化失常,痰濕穢濁瘀阻,痰毒互結,阻塞于胃為胃癌發生及胃癌術后轉移根本病機[19]。患者常有畏寒肢冷、胃脘疼痛、食少納呆、食后腹脹、神疲乏力等表現,兼有面色淡白、舌下脈絡瘀血、頭暈眼花、心悸氣短、大便干結等癥狀。
2.5 大腸癌大腸癌為原發于結、直腸的惡性腫瘤,屬于中醫“腸覃”“臟毒”范疇。腸為傳導之腑,主津液代謝、傳導糟粕;脾腎功能虛衰,小腸泌別清濁功能失常,痰濕易生并下注積聚腸間,蘊痰釀毒,誘生大腸癌[20]。痰毒是結直腸癌癌前病變及結直腸癌發生發展最根本的致病因素[21,22],患者臨床可見泄瀉、腹痛、大便不爽、便質黏膩、舌苔厚膩等癥狀[20]。
2.6 肝癌原發性肝癌為我國高發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屬中醫“積聚”“黃疸”“肝積”等范疇。肝癌病位和病性證素分析結果顯示,肝、脾為位于前二的病位證素,氣滯、血瘀、氣虛、濕、痰等為肝癌病性證素[23],“痰”是肝癌發生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的參與者[24]。飲食不節,內傷七情,外感六淫可致正氣虧虛,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水濕運化失常,從而濕釀為痰,濕痰積久蘊毒,痰瘀濕毒膠結不解發為肝癌[25]。患者臨床可見面黧目黃,便溏畏寒,納少腹脹,形瘦神疲,舌淡紅,苔薄白膩,脈沉細或細弱無力等癥[26,27];其中,舌象根據熱痰、寒痰之邪不同可見舌紅或紫、苔黃膩及舌紫或淡、苔白膩等表現[28]。
2.7 卵巢癌卵巢癌為女性生殖系統高發惡性腫瘤;氣血不足,痰濁血瘀是促進卵巢癌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水濕痰飲均為陰寒性質的病理產物,卵巢為虛處,正氣不足,易受邪氣,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瘀血內生,水濕停聚,釀生痰濁,痰、瘀、癌毒互搏成積,化生卵巢癌[29]。痰濕凝聚、濕熱毒結、痰毒瘀結型卵巢癌患者臨床可見腹脹,口渴少飲,身倦無力,納差,腹痛,舌淡黯紅,苔白或黃膩,脈細滑等癥狀[30,31]。
2.8 惡性淋巴瘤惡性淋巴瘤是常見惡性免疫細胞腫瘤,好發于淋巴結、脾及骨髓等處。惡性淋巴瘤屬中醫學“瘰疬”“惡核”“痰核”“石疽”等范疇。寒痰、痰濁、痰毒等病理產物是其發病關鍵[32]。機體稟賦不足,或因外感內傷,飲食失調,情志不遂所致肝脾腎功能失調,正氣內虛,津液輸布失常,致痰濁內生,蘊阻經絡,氣滯血瘀,痰瘀互結,積久生毒,發為腫核[33]。同時痰無定性,可隨氣升降流竄,故累及面廣[34];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以及耳、腋下、頸項、鼠蹊部等多個有腫脹感腫核,是其特征性臨床表現[35],痰結、痰毒虛損者可見乏力,舌體胖大,苔白膩,脈細等癥狀[33]。
2.9 多發性骨髓瘤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漿細胞惡性增殖性疾病,屬中醫學“骨痹”“虛勞”“骨蝕”等范疇。病位病性證素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多發性骨髓瘤病位證素以腎、脾為多,病性證素以痰、氣虛、毒、血瘀為主[36],腎虛為多發性骨髓瘤根源所在。外感六淫、飲食情志失調、勞損等可致腎脾虛損,溫煦運化功能失常,痰濁內生;而腎虛受邪,侵骨傷髓,痰濁邪毒內伏于髓,發為骨髓瘤。痰毒瘀阻型患者臨床可見骨痛、發熱、貧血、出血、全身浮腫、頭暈、口苦、舌暗紅苔膩或舌質淡紫有瘀點或斑、脈弦滑或沉細澀等癥狀[37,38]。血清β2-MG、LDH、CRP與毒、濕存在一定相關性[36]。
2.10 神經纖維瘤神經纖維瘤,又稱多發性神經纖維瘤,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臨床少見。神經纖維瘤屬中醫“痹證”“瘤贅”“痰核”范疇,肝腎不足,情志不暢,肝郁腎虛,氣血不和,肝克脾土,脾虛運化無力,濕痰內生,痰瘀相阻于經絡,發于皮膚,終成“瘤贅”[39]。脾腎虧虛,痰毒瘀結為本病之本標[40];患者臨床可見聽力下降,腰酸乏力,腹脹納少,全身皮膚可散見咖啡色斑塊,反復發作性右下肢麻木伴左下肢抽搐,四肢肌肉輕度萎縮,舌淡或黯紅,苔薄白,脈沉細或細弦等癥狀[41]。
內外病邪作用下,機體臟腑功能失司,津液輸布失常,凝而成痰,痰黏氣滯血阻成瘀,痰瘀日久成毒,膠著壅滯而成“痰毒”[42]。脾為“生痰之源”,脾虛則津液運化失常,繼而痰濕內生,蘊久成疾。因此,痰毒互結所致肺癌、乳腺癌、胃癌等患者,臨床均可見腹脹納少,神疲乏力,頭暈,舌體胖大,舌淡苔白,脈滑等痰濕中阻的病證特點[43]。肺為“貯痰之器”,腎為“生痰之本”,因此痰毒所致肺癌、消化道腫瘤等疾病臨床可呈現咳嗽、胸悶氣短、惡心嘔吐、肢體困重及關節不利等肺、腎臟器虛損相關癥狀,臨床較易觀察、判斷。
痰毒互結所導致的腫瘤在舌診、脈診上存在共同的癥狀特征,但因痰毒互結所在部位不同,其所致疾病所展現的舌象、脈象存在一定的差異。舌象為中醫臨床辨證論治主要判斷依據,舌質之色可觀臟器之虛實,凡舌苔黏膩,或白或黃,皆為痰之證候。因此,痰毒互結所致腫瘤患者臨床均可見有膩苔;痰毒瘀阻,氣血衰微者則可見舌質淡紫或有瘀點瘀斑。脈診為臨床辨識痰病原因和痰邪性質的重要方法之一,不同脈象可提示痰毒在機體的可能停留部位。《瀕湖脈學》載:“寸沉有痰水停胸”,沉脈見于胸膈間的痰郁水停諸證,痰毒所致惡性淋巴瘤、神經纖維瘤和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臨床可見沉脈。《脈學闡微》載:“數而滑實為熱毒痰火”“左右關上脈滑大者,為痰在膈上”,滑脈為陽脈,主病多痰,臨床可見于痰毒所致肺癌、乳腺癌及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瀕湖脈學》載:“寸弦頭痛膈多痰”,弦脈多見于風痰、痰飲病,臨床痰毒所致乳腺癌、惡性淋巴瘤患者可見弦脈。
綜上,我們可發現痰毒互結所導致的疾病在舌診、脈診上存在一定的共性特征,但因痰毒互結所在部位不同,其所致疾病所展現的舌象、脈象存在一定的差異。同時,目前臨床舌診、脈診多以醫生主觀判斷為主,同一疾病的診斷結果可因醫生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偏頗;臨床診斷中若能采用舌脈象數字化采集分析儀[44]等現代檢測手段,通過大樣本分析,有望明確痰毒互結致病舌、脈象的特征規律。而痰毒互結致病所呈現的膩苔等生物學基礎的深入研究,有望進一步闡釋中醫痰毒致病的科學內涵,發現痰毒致病的特征性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