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 寧夏 銀川 750002)
物理教育不能只考慮課堂內容,同時也需要延展到生活當中。有了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才能夠把知識變成自己的理解,在生活中運用物理技巧、物理知識解決問題。深度學習說的就是學生透過本質看物理現象,該過程能夠讓學生發現與理解知識的特點、知識的本質。
缺少目標,人們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和方向。深度學習需要有合理、科學的目標[1]。學習目標的確定需要教師從學生角度出發,結合課標與學情要求,制定學生能夠輕松達成的目標。目標必須多維度設置,不能只有技能和知識,應表現出素養和能力的培養追求。
相較于考試和教材,課堂教學的內容更應該體現學生的生活實際與需求。教學中,教師制定目標的前提就是充分了解每一名學生的狀況,按照學生當前的知識儲備、知識情況,做好學生問題能力、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培養、分析。以學生角度思考與設計,保障教學設計能夠體現學生的主觀興趣[2]。這樣才能夠達成客觀教育追求與目標。學習目標的合理性、科學性設計,是學生展開深度學習的必要前提。
比如在學習《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時候,結合學生當前階段的電路知識學習情況、掌握情況,教師需要提前規劃好知識與技能培養目標,比如學生需要做到能夠分辨串聯電路、并聯電路,能夠說出二者的不同、特點,包括電阻、電壓、電流關系。此外學生需要掌握小量程電流表工作原理,并結合其特點,思考電流表、電壓表改裝原理。學生應當掌握原理,并結合實際定量計算改裝電壓表時分壓電阻和改裝電流表中的分流電阻阻值。之所以要這么設計,就是為了讓學生有從淺入深的學習過程。上述三個知識技能培養目標有很明顯的層次感。學生需要先行掌握物理規律,并掌握串聯電路、并聯電路特點[3]。能夠從定性角度,進行小量程電流表使用串聯電路、并聯電路改裝電壓表、電流表,是對物理規律的淺層使用。為了具體到新量程電流表,學生就需要深入實際,定量計算使用規律,在定量、分析中深入思維,理解規律。
因為物理本就是靈活的知識,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物理本就源自于科學家的大量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得出來的原理與內容。物理知識是活的,其反映的是生活思考。物理學習中,深度學習需要從實踐特點切入與出發,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使學生能夠形成深度思維習慣,用邏輯思維解決問題,處理問題。
比如在學習質點知識概念的時候,質點模型的引入實際上反應的就是實際物體運動表現、運動結果。教師需要做好引導,讓學生明白質點模型和知識的關系,并展開分析。為了讓學生明白與掌握知識,教師可以用一些學生所熟悉的現象作為情境創設切入點,如百米沖刺中的運動員、乒乓球比賽時候的球體,甚至是公轉或自轉的地球。以上情境的使用與創設,能夠讓學生明白與理解將物體抽象為質點的條件,增加知識點理解與認識。
對于深度學習而言,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學生學習的時候需要體現自己的助手、導師作用,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能夠自主合作、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為了讓學生的交流和討論具有針對性,提高學習質量,層次性的問題設置很有必要。好的問題就和階梯一樣,能夠讓學生拾級而上。
比如在學生學習機械能知識的時候,為了增加學生對于功能關系的理解,教師可以設置這樣幾個問題,讓學生在交流中討論,形成屬于自己的看法與知識見解。
第一個問題,物體動能變化使用什么力反應量度,對應的物理規律是什么。請試著用該規律對動能增加與減少原因進行描述。第二個問題,重力做功和系統重力勢能變化聯系是什么,系統重力勢能和外力作用是什么關系,此外還有什么能量變化和重力勢能有類似的情況。第三個問題系統機械能的增加與減少原因是什么,如何用功能關系解釋機械能變化狀況。
在問題的引導和設置下,此時學生分析問題就會循序漸進,一步步把深入且全面的分析問題。學生的討論、思考過程讓學生充分掌握了知識規律,同時也明白了在不同條件下應當如何分析問題,能夠按照特定的規律思考條件聯系,形成了問題意識。此外除了設置問題、設置情景,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和討論中,教師絕不能缺席。教師需要主動參與學生的討論和學習過程,走進學生群體,這樣才能夠實時、準確把握課堂,控制課堂的生成節奏,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收獲,提高知識理解效果、課堂教學質量。
物理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物理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引導,除了讓學生能夠學習與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識以外,還要讓學生挖掘內涵,形成學習能力、知識使用能力理解。有了這樣的過程,學生才能夠將知識變成自己的能力。教師教學需要選擇與學生情況相匹配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學習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