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 寧夏 銀川 750002)
地理課程改革的內容之一是改變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的參與并自覺探究的精神,以及自主搜集處理信息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1]。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開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只有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地理課程才能算真正為學生敞開了大門。
1.1 地理學科特性的要求。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兼顧了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地理學這一學科,不僅強調區域性和空間性,同時也會關注知識的趣味性和實踐性。基于地理學科這樣的學科特性,高中地理教學也更加強調對學生空間概念,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如此,地理學科的特性,要求教師在地理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地理的基礎知識,如地理的基本概念,不同事物的地域分布,更要教給學生如何學習地理,怎樣運用地理等。
1.2 實踐新課程標準的需要。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高中地理教學的第一理念就是要“通過地理學科的教學工作,培養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所必備的地理素養,增強他們學習地理知識和運用地理知識能力”[2]。因此,在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中,尤其對于高一新生的地理教學,要更加注意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具備積極的學習態度的前提下,能夠樹立明確的地理學習目標,掌握正確的地理學習方法。并且通過進一步的地理教學,使學生內化地理知識,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地理技能,并能夠結合所學,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地理問題。
1.3 改變高一地理教學現狀的有效途徑。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既要面對會考還要面對高考,既要學習模塊(1-3)的必修內容,還要學習至少三個模塊的選修內容,對于學生而言學習內容多,對于老師來說教學任務重。如何在高中有限的地理教學中高質量的完成教學內容?這需要學生擁有較好的地理學習能力。高一地理教學,作為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部分,教師要更加關注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提升。只有在高一階段,讓學生習得了地理學習能力,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才能夠更加有序和高效的完成。尤其是在面對高一學生地理基礎薄弱,地理學科能力不足,地理學習熱情缺失的情況下,高一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顯的更加迫切和重要。
2.1 縮減知識跨度,降低學習“門檻”。高一地理是整個高中地理的基礎,是學生由初中學習進入高中學習的一道“門檻”,能不能邁過這道“門檻”關鍵要看能不能讓學生產生學習地理的信心,主動學習。在長期的教學中本人發現,學習就像是生態系統一樣,容易出現惡性循環即學不會——沒興趣——不愿學——學不會的消極狀態。教師在教學中想要提升高一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首先得從建立學生學習信心開始。既然建立的是學習信心,那么知識便是最好的突破口。如果學生能夠掌握知識,在知識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成就感,那自信心也就會油然而生。對于地理基礎知識非常薄弱的高一學生,要想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成就感,就需要減小知識的梯度,降低知識難度,讓學生在高一學習初期,順利進入“可以學,學的會”的狀態。
2.2 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不僅需要外在的推力更需要內在的驅動力。在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的今天,高中地理的教學更加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和能力。在以往的地理教學中,由于高一階段教學任務重,學生基礎差以及學生知識面窄,為了節省課堂時間,教師只注重知識的輸出,從概念到概念的堆砌知識,這使得地理課堂缺乏趣味,脫離生活。這種教學方式,與新課標中提到:“地理教學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要求嚴重相悖。高一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習者具備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興趣。
高一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要學會學習,地理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習得學習地理的方法,只有學生具備了學習地理的方法,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才有可能實現。在高一地理的教學中,很多老師總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問:“老師,我上課認真聽了,下去把書上的內容也記了,為什么我考試總是考不好?”
這種現象,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十分常見,似乎學生地理學習進入一種怪圈:“課好聽,書能懂,題不會”。這種狀況讓學生面對地理總是愛恨交加,喜歡地理課,但是又對地理無從下手。對于這種現象,都因為學生對高中地理課程缺乏正確的認識,沒有掌握科學的地理學習方法。
與初中地理相比,高中地理學習更加強調學生對地理知識、地理原理的理解和運用,注重激發學生探索和調查地理問題的興趣和主動性。對高中地理知識的學習,不能停留在對表象知識的記憶上,而是要深挖各種地理表象后的原因和規律,要學會運用地理中的空間定位,區位原理等方法和內容來分析地理內容。因此,高中地理更強調對知識的理解,更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在運用的過程中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