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曉路 朱穎文
中醫脾胃學說是中醫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溯源于《黃帝內經》關于中醫脾胃藏象理論,歷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充實完善而形成的關于脾胃病及相關疾病診療的一套理論。中醫腦為奇恒之府,隨著現代醫學的融合,“腦為元神之府”逐漸與現代腦的功能趨于一致?;凇澳X為髓海”“腎生髓”的理論,以“益腎生髓”的方法治療腦退行性疾病是目前常見的辨治思路[1]?!澳I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結合臨床實踐,筆者認為腦退行性疾病應從中醫脾胃學說進行論治,可以發揮更大的中醫治療優勢,故分析如下。
1.1 脾胃為元氣之本脾胃學說最早可追溯到《黃帝內經》?!端貑枴れ`蘭秘典論》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明確脾胃最基本的功能,是接受水谷,轉化為精微物質,營養周身。“元氣乃先天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之”(《脾胃論》),“氣之源頭在于脾”(《張氏醫通》)。元氣是人體的最精微物質,只要脾胃功能正常,元氣才能正常的生化。元氣的充足是人體正常發揮預防疾病能力的關鍵。正如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而脾胃功能下降是一切疾病的根源?!捌⑽竷葌?,百病由生”“脾胃傷則元氣衰弱,元氣虛衰則疾病由此而生”“賊邪不能獨傷人,諸病從脾胃而生”(《脾胃論》)??梢娖⑽笧樵獨庵?,脾胃的損傷,是人正虛邪犯之根本原因。
1.2 脾胃為氣化之中樞氣是不斷運動的精微物質,氣化是一切氣機運動的總稱?!端貑枴ち⒅即笳摗吩唬骸吧迪t氣立孤?!薄]有氣化就沒有生命存在。脾胃是人體臟腑氣化的中樞。從五臟來看,“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難經·四難》)。從陰陽五行來看,“陰陽與水火,位居上下,而土居其中,上下交合,必由中土”(《傷寒論直解》)??梢娖⑽腹δ苷#侨梭w氣機生化的關鍵。脾升胃降是生命賴以存在的基礎。
1.3 脾胃相輔相成脾胃不僅是元氣之本,是氣化的關鍵,而且脾胃之間也是相輔相成的。從臟腑來看,脾屬臟,胃屬腑,二者有經脈互相絡屬,成為表里關系。從功能來看,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胃主受納,腐熟消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正如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曰:“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從陰陽五行來看,脾為陰, 胃為陽。脾胃在五行同屬于“土”。脾為陰土而胃為陽土;脾為濕土而胃為燥土。脾胃之間的這種對立統一關系,保證了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行;脾胃內在功能的協調性進而保證了人體元氣正常的生化。
1.4 中醫脾胃學說與腸道菌群腸道菌群通常指人體消化道系統中棲息的微生物總稱。腸道菌群的研究是近年來的熱點,也是中醫脾胃學說現代化的一個著力點。腸道菌群與脾胃的生理功能相似?!端貑枴そ浢}別論》言: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物質,小腸受盛化物,主泌別清濁,水谷精微由小腸吸收,經脾氣輸布全身。而且通過健運脾胃的方藥來調節腸道菌群,進而使機體保持健康[2]??梢娭嗅t脾胃學說和腸道菌群有著密切的關系。
中醫的“腦”一直以來作為特殊的“府”獨立于五臟六腑之外。脾胃作為五臟六腑之基礎,“后天之本”,與腦有著密切的聯系。
2.1 脾腦相關脾與腦的關系,主要體現在“神”“血”“津液”三個方面。一方面,中醫的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又是生命活動的總體現,對人體生命活動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本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生命的開始就是神的出現,神的榮枯體現著生命的存在?!霸?,為萬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澳X為元神之府”,神之根本的部分全部都儲存在腦中,“天腦者,一身之宗,百神之會,道合太玄,故曰泥丸”(《修真十書》)。在元神的統攝下,五臟六腑之精氣形成了“五藏神”和“五藏志”,其中脾藏意主思。其次,“血者,神氣也”(《靈樞·營衛生會》)。五臟中脾“主升清”“主統血”,脾的功能正常,不僅可以使氣血中的精微物質上升至腦,而且可以統攝血液正常的流通,進而營養腦元神。再則“脾為生痰之源”(《證治匯補·痰癥》),脾主運化,津液代謝失常,內生痰濕,痰濕黏膩彌散,易蒙蔽清竅,腦神失養,導致眾多腦病??梢娖⒛X之間通過“神”“血”“津液”相互影響。
2.2 胃腦相關胃與腦的關系,主要表現在“經氣運行”“腦髓、腦神生成”兩個方面。一方面,“胃氣上注于肺,其悍氣上沖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靈樞·動輸》)。胃與腦通過經氣直接相連,胃氣的變動可以直接影響到腦的功能。另一方面,《靈樞·五癃津液別論》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素問·六節藏象論》又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倍摇捌⑽刚?,倉稟之官,五味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可見胃是腦髓充盈的直接補充者,五谷之津液都通過胃之受納,才能充養腦髓,進而促進神之生化也。胃腦之間密切相連,胃為腦之營養供應的基礎。
2.3 脾胃功能是腦神的基礎脾胃氣血生化之源。人體的生理活動都要靠脾胃發揮正常功能,才能生化氣血、升清降濁以營養全身?!端貑枴ぐ苏衩髡摗吩唬骸皻庋侨说木珰馍袼凇!薄鹅`樞·平人絕谷》又說:“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本珰馍袷侨四X元神的外在表現。脾胃功能正常,水谷精微才能化生氣血,氣血充沛,才能表現良好的精氣神,可見,脾胃功能正常是腦神的基礎。
腦退行性疾病是指慢性進行性的腦神經組織退行性變性而產生的疾病。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兩大常見的腦退行性疾病,對應于中醫腦病的范疇。《靈樞·脈經》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彪S著年齡的增長,腎精虧耗,腦消髓減,腦退行性疾病也成為老年人常見的臨床疾病。“脾胃為后天之本,老年更宜調理脾胃為要”(《養生隨筆》)。
3.1 脾胃學說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應用阿爾茨海默病又稱老年性癡呆,屬于中醫“癡呆”“呆證”“癲證”等的范疇。中醫認為本病以呆傻愚笨為主要臨床表現?;谥嗅t脾胃學說,①脾胃虛弱:虛、痰、瘀是老年性癡呆的主要病理機制,三者之間的關系是虛可生痰,虛可致瘀,痰瘀互結,而導致三者的關鍵在于脾胃虛弱[3]。實驗認為癡呆病能夠顯著增強大白鼠體內脂質過氧化反應,降低抗氧化酶活性。滋補脾胃方能顯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脂質過氧化反應,從而改善癡呆的病理損害,提高大白鼠的學習、記憶能力[4]。②痰瘀互結:脾虛則內生痰瘀。無論痰與瘀孰輕孰重,痰瘀互結都是癡呆的重要病理因素。陳士鐸《石室秘錄》言:“呆病……雖有祟憑之,實亦胸腹之中無非痰氣……痰氣最盛,呆氣最深?!币虼恕侗孀C奇聞·呆病》提出:“正虛必然生痰,不祛痰則正氣難補,補正氣而因之祛邪,是消痰仍是補正也……治胃氣,而祛其痰涎,則呆病可愈也。”再則《傷寒論后條辨直解》言:“血瘀于下,則心竅易塞而識智昏,故不譫則狂,不狂則忘?!笨梢婐鲅铚窀[閉塞則善忘。老年人五臟漸虛,無力運血化津,則血停為瘀,津凝為痰。痰飲和瘀血雖然是疾病過程中形成的不同病理產物,但形成之后,往往相互影響,既可因痰致瘀,也可以因瘀成痰。痰瘀互結,絡氣不通,元神失榮,則生癡呆[5]。③腸道菌群:實驗性癡呆動物的腸道菌群是紊亂的[6]。腸道菌群可通過影響腸道功能、神經發生以及調控腸道代謝產物調節阿爾茨海默病的神經炎癥,此外,腸道菌群組成異常還可增加腸道屏障通透性、激活免疫系統、引發全身炎癥,進而損害血腦屏障,加重神經炎癥和神經損傷,導致神經退行性變。腸道菌群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調節有望成為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新方法[7]。
3.2 脾胃學說在帕金森病中的應用帕金森病是另一種常見的腦退行性疾病,是以運動減少、姿勢障礙及肢體震顫為主要表現,屬于中醫“拘證”“顫證”的范疇。傳統觀點多認為其病因多為“肝風”“腎虛”等。隨著中醫對現代疾病的不斷探討,帕金森病從中醫脾胃學說論治被越來越多的認同。①脾胃氣血虧虛、痰瘀互結:明·張三錫《醫學六要》曰:“頭搖屬風屬火,高年病后辛苦人,多屬虛,因氣血虛而火犯上鼓動也。”清·何夢瑤《醫碥》亦云:“顫,搖也;振,戰動也,亦風火搖撼之象,由水虛而然,風木盛則脾土虛?!币虼?,清·張溫《張氏醫通》提出“顫振則但振動而不屈也……脾胃虛弱,六君子湯加芎、歸、鉤藤……脾虛,補中益氣加鉤藤?!爆F代馬云枝教授進一步認為脾虛濕阻、痰瘀互結是帕金森病發生的主要病機。本病的發生與脾的關系至關密切,脾虛為本,痰瘀阻絡為本病發生的主要病理環節。采用健脾化痰、熄風止顫之法為基本治則[8]。②腸道菌群:腸道菌群平衡是脾主運化的主要生理功能[9]。臨床研究發現帕金森病(PD)胃腸道癥狀往往早于運動癥狀的出現,因此Svensson[10]提出PD的發生可能開始于胃腸道,并通過迷走神經傳播到大腦的假說。實驗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調可加劇MPTP誘導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提前出現運動行為學改變[11]。細菌蛋白通過分子模擬機制、免疫/炎性機制啟動α-syn的錯誤折疊,并以迷走神經為媒介沿腦-腸軸傳播,最終導致PD的發生。探索腦-腸道-微生物軸的相互作用關系,明確腸道菌群改變與PD發病的因果關系及作用機制,將有助于深刻理解PD的發病機制,并可能為PD的預防和未來治療提供新的證據[12]。
腦退行性疾病往往病情復雜、病程遷延,也常被稱為慢性復雜性疾病,基本上無特效的治療手段。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是其主要的治療目標?!鞍补葎t昌,絕谷則亡”(《本草綱目》),故“善治病者,唯在調和脾胃”(《脾胃論》)。中醫脾胃學說與腦有著密切的聯系,以脾胃學說為基礎對腦退行性疾病進行防治有著重要的價值。同時,腸道被譽為人體第二個大腦,基于中醫脾胃功能與腸道菌群的相關性,目前提出腦-腸-微生物軸的理念,借鑒現代醫學及現代科技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闡釋中醫脾胃與腦的關系,值得深入挖掘,可能是一種創新的思路。